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40篇文章。围绕大坝和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阐述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效应以及进行河流生态补偿的理念和工程技术途径,提出了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本书内容分为6篇,包括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及其补偿,河流生态修复规划方法,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河流健康及评估,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等。
本书既可供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的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院校的师生教学参考。
序
前言
第1篇 生态水工学理论框架
探索生态水利工程学
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水利工程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的矩阵方法
在发展与保护间寻找和谐平衡点——与葛里高利·托马斯的对话
天人合一与生态保护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发展沿革与趋势
第2篇 水利工程生态影响及其补偿
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
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
筑坝河流的生态补偿
水坝建设与生态保护
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
怒江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
第3篇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方法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
试论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的原则
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的尺度、格局和模型
中国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
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及思考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准则
对河流生态修复的几点认识
中国的河流生态修复进展
第4篇 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关于在堤防工程规范中增加生态技术内容的建议
河流生态修复的适应性管理方法
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和实践
河流地貌多样性的修复方法
生态型护岸工程的设计要点
重庆市苦溪河生态治理的实践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
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
第5篇 河流健康及其评估
河流健康的内涵
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健康河流
维护河流健康与流域一体化管理
河流健康评估的原则和方法
河流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的层次决策分析
国外河流健康的评估技术
第6篇 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亟待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受损水体修复的生态工程研究与示范
附录
后记2100433B
版 次:1页 数:284字 数:450000 印刷时间:2007-3-1开 本:纸 张:胶版纸 印 次:I S B N:9787508443805包 装:精装
加快生态文明什么建设,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法规规章...
该表述为: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法规规章体系。这句话出自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原话是: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你找工作不是拿专业找 是你对什么感兴趣,做事怕不怕吃亏 放不放的下架子 肯不肯做最累的活 如果你肯吃苦,什么事都愿意做 那你工作就好找了! 祈求专业对口,就看你愿不愿意从最下层做起! 我也是黄石理工毕...
目前,城市水环境问题正逐步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离不开河岸带的整治和重建。2000年以来,桂林市开始实施的“两江四湖”治理工程,以图在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平台上,探求景观导向下...
董哲仁,满族,工学博士。1943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水伙伴(GWP)中国委员会主席,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结构分析和生态水工学。著有《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原理与应用》、《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设计与非线性分析》、《水工结构分析论文集》和《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等5部,主编《当代水利科技前沿》、《莱茵河——治理保护与国际合作》等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从生态水工学角度考虑崇明岛水利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水工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能认识到水工学中的结构对自然生态影响的不足,将生态的概念凸显出来。将水工生态学的理念体现在崇明岛开发当中,必将有效促进生态崇明的建设。
生态水工学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为科学营造河流生态体系,实现生物与河流结构、功能的统一,最近我们在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中,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水工结构设计,采用了几种生态治河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生态水工学的发展沿革
1.2 生态水工学的定义与内涵
1.3 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则
思考题
第2章 水生态系统
2.1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
2.2 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
2.3 水生态系统服务
2.4 河湖生态模型
2.5 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思考题
第3章 河湖调查评估与生态要素分析
3.1 河湖调查
3.2 河湖生态系统监测
3.3 河流健康评估
3.4 生态要素分析计算
思考题
第4章 河流廊道自然化工程
4.1 概述
4.2 河道自然化修复设计
4.3 自然型岸坡防护技术
4.4 河道内栖息地改善工程
4.5 河漫滩与河滨带生态修复
思考题
第5章 湖泊、湿地与水库生态修复工程
5.1 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5.2 湿地修复与重建工程
5.3 水库生态修复工程
思考题
第6章 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6.1 纵向连通性恢复
6.2 侧向连通性修复
6.3 垂向连通性恢复
思考题
参考文献2100433B
本书围绕大坝和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阐述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效应以及进行河流生态补偿的理念和工程技术途径,提出了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及其补偿,河流生态修复规划方法,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河流健康及评估,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等。
本书既可供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的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教学参考。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
(一)第一阶段工程:探索模式、积累经验
工程以刘家店镇为先行试点,采用成熟的生态环保技术,实施“种-养-加”循环模式进行。工程已经于2017年2月13日开机运行生产。
在工程推进中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生产先行先试。一是建设厂房,在寅洞村试点场区和沼气站之间空地建立简易厂房1400平(70*20)米;二是购置设备,已购置日粉碎能力300吨和70吨的树枝粉碎设备各一台,形成完整生产线一套;三是建立分厂,在寅洞村厂房的建设基础上,已经在刘家店镇万庄子村开辟面积为10亩的厂区建立分厂,并购置6台粉碎机,逐步在其他六个乡镇部署粉碎树枝。
第二,运营模式推行“四位一体”。采取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自主经营、科研机构参与、村级合作社入股的“四位一体”模式,突出政府立足于项目公益性而采取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政策,突出企业从投资到生产整体经营的自主性,突出村企联动共赢,突出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形成合力。其中,镇政府负责政策扶持、资源协调、购买服务、管理监督;村委会负责宣传、组织废弃物收集、有机肥置换,广泛宣传引导,制定村规民约,发挥党员、村民代表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广大村民参与支持农业废弃物置换;企业负责废弃物收集、有机肥生产、置换对接、销售等;科研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负责技术设计与改良、成本核算、产品质量监督。
第三,运转机制坚持“五措并举”。一是村企联动收集,废弃物收集采取村委会组织、企业集中收储的方式。二是企业加工生产,由企业依据采用技术工艺制成符合质量标准的有机肥。三是政府扶持采购,依据北京市近年来相关项目政府采购有机肥的价格标准进行政府采购。四是采取物物交换,1吨桃树枝置换1-1.5吨有机肥,果农可以用桃树枝置换有机肥还田。五是科研机构产品监测,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对产品和施肥效果进行检测,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四,政策支持探索“堵”“疏”结合。镇、村两级出台政策性、制度性管制措施,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在寅洞村试点中具体村委会采取三项具体措施:一是修订《村规民约》要求村民公共区域不得堆放树枝等废弃物,二是要求干部、党员和村民“三带头”,三是带头置换给予奖励。该村已召开村民代表会,此项工程和决议获得了广大代表的高度拥护,村民也表示全力支持此项工作。将逐步向其他村推行。
(二)第二阶段工程:建设高标准、高产量环保生态生产线
由镇政府牵头,会同区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等有关部门依据环保、生态标准要求,整体规划设计高标准、高质量的环保生态生产线,实施“种-养-沼-加”循环模式,覆盖6乡镇,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平谷”的“样本工程”。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研究与实施:
第一,项目立项与规划设计。按照高标准做好项目编制和规划设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进项目立项审批,为项目的全面推动打下基础。
第二,厂区布局与工程建设。为保证项目特别是标准化园区整体性,整合厂区周边土地资源,将养羊小区、养猪小区、沼气站与企业用地全面整合,依据规划设计建设高标准生态园区,打造“种-养-沼-加”循环生态园,设计占地70亩。有机肥生产能力12万吨。项目投资规模预计为6156万元。
第三,运转机制与运行模式。
一是运转机制。“前端”收集方面,探索总分结合,总部设在刘家店镇,并在其他5家乡镇设立分部,总部负责经营管理和树枝收藏、运输、粉碎、加工、兑换,分部负责本镇内树枝收集、粗粉、储藏、兑换。“中端”经营方面,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化运作的原则,采取企业自我经营、自我运转的方式运行。“后端”销售方面,“后端”产品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处理。一是“物物交换”的方式。按照农户交纳果树枝应产生的有机肥数量,由企业提供相应量的有机肥;二是合作社分红。企业每年以物化的方式,向合作社无偿提供有机肥(有机肥原料由园林废弃物解决,数量另议);三是按照市场化销售。
二是运营模式。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合作社共同参与,依照“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原则,综合考虑公益性与市场化因素,探索创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运营模式,实现多方受益。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