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问答
擅长:
金丝梅和金丝桃最显著的区别是金丝梅的雄蕊比花瓣短,约为花瓣长度的的2/5-1/2,而金丝桃的雄蕊几乎与花瓣等长,看起来更为明显。
两者具体区别如下:
1、茎
金丝桃
茎红色,幼时具2(4)纵线棱及两侧压扁,很快为圆柱形;皮层橙褐色。
金丝梅
茎淡红至橙色,幼时具4纵线棱或4棱形,很快具2纵线棱,有时最后呈圆柱形;节间长0.8-4厘米,短于或稀有长于叶;皮层灰褐色。
2、叶
金丝桃
叶无柄或具短柄,柄长达1.5毫米;叶片倒披针形或椭圆形至长圆形,或较稀为披针形至卵状三角形或卵形,长2-11.2厘米,宽1-4.1厘米,先端锐尖至圆形,通常具细小尖突,基部楔形至圆形或上部者有时截形至心形,边缘平坦,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但不呈灰白色,主侧脉4-6对,分枝,常与中脉分枝不分明,第三级脉网密集,不明显,腹腺体无,叶片腺体小而点状。
金丝梅
叶具柄,叶柄长0.5-2毫米;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至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6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形至圆形,常具小尖突,基部狭或宽楔形至短渐狭,边缘平坦,不增厚,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较为苍白色,主侧脉3对,中脉在上方分枝,第三级脉网稀疏而几不可见,腹腺体多少密集,叶片腺体短线形和点状。
3、花
金丝桃
花序具1-15(-30)花,自茎端第1节生出,疏松的近伞房状,有时亦自茎端1-3节生出,稀有1-2对次生分枝;花梗长0.8-2.8(-5 )厘米;苞片小,线状披针形,早落。花直径3-6.5厘米,星状;花蕾卵珠形,先端近锐尖至钝形。萼片宽或狭椭圆形或长圆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先端锐尖至圆形,边缘全缘,中脉分明,细脉不明显,有或多或少的腺体,在基部的线形至条纹状,向顶端的点状。花瓣金黄色至柠檬黄色,无红晕,开张,三角状倒卵形,长2-3.4厘米,宽1-2厘米,长约为萼片的2.5-4.5倍,边缘全缘,无腺体,有侧生的小尖突,小尖突先端锐尖至圆形或消失。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25-35枚,最长者长1.8-3.2厘米,与花瓣几等长,花药黄至暗橙色。子房卵珠形或卵珠状圆锥形至近球形,长2.5-5毫米,宽2.5-3毫米;花柱长1.2-2厘米,长约为子房的3.5-5倍,合生几达顶端然后向外弯或极偶有合生至全长之半;柱头小。
金丝梅
花序具1-15花,自茎顶端第1-2节生出,伞房状,有时顶端第一节间短,有时在茎中部有一些具1-3花的小枝;花梗长2-4(-7)毫米;苞片狭椭圆形至狭长圆形,凋落。花直径2.5-4厘米,多少呈杯状;花蕾宽卵珠形,先端钝形。萼片离生,在花蕾及果时直立,宽卵形或宽椭圆形或近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匙形,近等大或不等大,长5-10毫米,宽3.5-7毫米,先端钝形至圆形或微凹而常有小尖突,边缘有细的啮蚀状小齿至具小缘毛,膜质,常带淡红色,中脉通常分明,小脉不明显或略明显,有多数腺条纹。
花瓣金黄色,无红晕,多少内弯,长圆状倒卵形至宽倒卵形,长1.2-1.8厘米,宽1-1.4厘米,长约为萼片1.5-2.5倍,边缘全缘或略为啮蚀状小齿,有1行近边缘生的腺点,有侧生的小尖突,小尖突先端多少圆形至消失。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约50-70枚,最长者长7-12毫米,长约为花瓣的2/5-1/2,花药亮黄色。
消咳喘片中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消咳喘片中金丝桃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C18(4.6mm×250mm,5mm)色谱柱,甲醇B0.50%磷酸水溶液(45:55,三乙胺调DH至3)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55nm。结果:金丝桃苷在0.12。1.92L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56%,RSD=2.10%。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消咳喘片的质量控制。
大叶白麻不同部位总黄酮和金丝桃苷含量研究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大叶白麻叶、花、根和茎四个部位的金丝桃苷含量;以NaAc-A1C13体系为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于400nm处测定了大叶白麻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色谱条件可用来检测大叶白麻体内金丝桃苷。叶中的金丝桃苷含量较高,约为0.24%,花、茎和根中几乎检测不出;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亦较高,约为3.54%,花、茎和根中含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