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轨道结构的完整状况决定了高速、大负荷列车的行驶安全性,而传统铁路的人工巡检和现代高铁的检测车定期巡检方式都不能满足实时监测轨道结构安全状况的需要。本项目开展基于高频导波的长距离、大范围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的机理研究,探索包括钢轨、扣件和轨下支承在内的轨道结构在线结构健康检测新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在波导结构中寻找长距离传播的“检测导波”;研究导波在典型不连续处的波动特性;实现波导结构不连续定位;辨识不连续的类型和尺寸;以及收集轨道振动能量用于在线监测传感器。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普遍使用的UIC60钢轨中,存在20种能有效传播1 km以上的轨道导波,其中一种轨头对称纵波在44 kHz附近衰减率最低,为0.04 dB/m,对应有效传播距离在1.5 km左右,可以用于长距离检测轨头裂缝;基于导波在不连续处的波动特性,发明了反射系数结构不连续定位方法,该方法不受导波低频散性要求的限制,比目前普遍采用的脉冲-回波法具有更好的定位精度和更强的抗噪声能力,不但适于轨道裂缝、扣件和轨下弹性支撑等不连续的检测,而且适用于管道、线材等其它重要工程结构;建立了通用结构不连续的高阶动力学模型和参数识别方法,利用识别到的不连续高阶参数实现对不同裂缝和扣件等的识别;在实验室条件下,3 m长的UIC60钢轨上实现了1 cm裂缝的精确定位和识别;成功研制了一种基于压电换能材料的宽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可利用轨道上的宽频振动能量对低功耗无线加速度传感器在线供能,为轨道在线监测提供了关键技术。在项目资助下发表学术论文14篇,包括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源论文4篇,国内EI期刊源论文4篇,以及国内外会议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 2100433B
轨道结构中存在一些高频导波,它们具有传播距离远,受轨下弹性支承影响小的特点,符合长距离、大范围地识别轨道裂缝的基本要求,具备实现轨道裂缝在线检测的可能。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轨道高频振动分析模型,对10~80 kHz范围内的轨道导波的波动特性进行分析,寻找出波动衰减小、传播距离远的导波模态;利用波动解析法研究这些导波在轨道裂缝处的反射、透射特性,分析这些导波的裂缝识别敏感性;探索在已知激励导波条件下,通过测取反射波或透射波信息,运用最小二乘迭代识别轨道裂缝的可行性,并用实验验证识别效果。本研究将为波动法用于轨道裂缝检测提供理论支撑和关键技术。研究过程中需要发展的高频振动分析方法和相关实验验证手段也可为其它复杂结构的高频波动研究提供参考。
其实就是两种构件,点个数、量长度;把握这个原则,在对应构件中识别即可,特殊的用名称标注,分类查看工程量时以名称为最上行即可。 不该生成接线盒的,先批量自动生成后,批量选择接线盒,选择对应的轨道灯,确定...
地上轨道:优:造价低,施工难度小,工期短 劣:受天气、环境影响大 人员作业困难地下轨道:优:作业环境舒适、受天气影响小、作业环境舒适 劣...
像这样的折梁你在识别梁这一步候可以试试用“点选识别梁”自己来指定梁的起跨和末跨试试。如果识别不了的话,就要自己手动绘制,分成两段绘制之后,再把这两段梁合并起来
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柔度方法研究进展
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问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提出许多种损伤识别方法。其中,柔度方法因计算简单实用性强而倍受人们关注。综述了近二十年来基于柔度变化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按照计算方法和采用数据的不同将柔度方法进行了分类和归纳,阐述了各类柔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计算公式,并分析和比较了各类柔度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讨论了柔度方法尚存的未解决难题并对后继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数学形态学路面裂缝识别算法研究
数学形态学路面裂缝识别算法研究——裂缝的自动识别是公路管理和维护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路面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多结构多尺度数学形态学路面裂缝自动识别算法。首先使用不断增大的结构元素对图像进行交替开闭滤波,平滑图像并去除噪音,然...
轨道平均半径(km) | 11,432,430(0.07642 AU) |
近木点 | 9,782,900千米(0.065 AU) |
远木点 | 13,082,000千米(0.087 AU) |
偏心率 | 0.15798 |
公转周期 | 250.5662日(相对地球) |
轨道圆周 | 250.5662日(相对地球) |
平均公转速度 | 3.34千米每秒 轨道与黄道交角 27.63° |
行星 | 木星 |
(i):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用地轴的北极方向与轨道平面的正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度量,轨道倾角的值从0°~180°。倾角小于90°为顺行轨道,卫星总是从西(西南或西北)向东(东北或东南)运行。倾角大于90°为逆行轨道,卫星的运行方向与顺行轨道相反。倾角等于90°为极轨道。
留轨利用期间,每天注入数据1~2次。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如空间环境仪器全程加电工作;在偏航机动和对日定向飞行时,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和GPS仍开机工作。
留轨利用的轨道舱由地面测控站测控。在轨道舱过测控区时,一般都要安排数据注入,同时下行工程遥测数据。
留轨利用期间的轨道舱姿态控制主要依靠惯性动量轮系统,轨道舱推进子系统主要用于卸载、姿态调整和轨道保持。在姿控发动机每次投入工作之前,由GNC分系统留轨舱的计算机给出指令,使姿控发动机的第Ⅱ组电加热器加电工作,对发动机加热,发动机点火工作结束后,电加热器断电停止加热。
GNC分系统在太阳矢与轨道面夹角不大于20°时,保持轨道舱三轴稳定对地定向;在夹角大于20°时,通过地面注入进行偏航机动或对日定向,保证太阳电池阵供电需求,当太阳矢与轨道面夹角回到不大于20°状态时,通过地面注入使轨道舱恢复到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