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项目提出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阻锈的新方法,即碳化和氯盐作用下正在腐蚀或处于腐蚀环境的既有混凝土结构内钢筋表面供给亚硝酸根离子,使其表面亚硝酸根离子浓度达到可抑制腐蚀的临界浓度。本项目首先研究了既有混凝土结构内亚硝酸根离子的供给方法、钢筋表面亚硝酸根离子浓度不均匀时浓度差对宏电池腐蚀的影响。此基础上根据Fick第二定律建立混凝土表面涂刷亚硝酸钙水溶液时亚硝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模型以保护混凝土中钢筋,并用实验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依据亚硝酸根离子扩散模型预测亚硝酸根离子保护钢筋的年限,阐明亚硝酸根离子在多因素作用下扩散规律及阻锈机理,建立亚硝酸根离子扩散的广义理论模型,结合实际工程分析扩散模型与实测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验证和完善多因素作用下扩散理论模型,预测钢筋表面保持有效亚硝酸根离子临界浓度的阻锈年限,从而提出利用亚硝酸盐抑制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腐蚀的新理论及新方法。本项目旨在不破坏混凝土保护层的前提下使钢筋表面形成致钝环境,抑制钢筋腐蚀,为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项目拟提出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阻锈的新方法,即碳化和氯盐作用下正在腐蚀或处于腐蚀环境的既有混凝土结构内钢筋表面供给亚硝酸根离子,使其表面亚硝酸根离子浓度达到可抑制腐蚀的临界浓度。本项目首先研究既有混凝土结构内亚硝酸根离子的供给方法、钢筋表面亚硝酸根离子浓度不均匀时浓度差对宏电池腐蚀的影响。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混凝土强度、碳化、温湿度和掺合料等关键因素对亚硝酸根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阐明亚硝酸根离子在多因素作用下扩散规律及阻锈机理,建立亚硝酸根离子扩散的广义理论模型,结合实际工程分析扩散模型与实测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验证和完善多因素作用下扩散理论模型,预测钢筋表面保持有效亚硝酸根离子临界浓度的阻锈年限,从而提出利用亚硝酸盐抑制既有混凝土结构钢筋腐蚀的新理论及新方法。本项目旨在不破坏混凝土保护层的前提下使钢筋表面形成致钝环境,抑制钢筋腐蚀,为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微电解填料化肥制造、钢铁生产、制造、饲料生产、肉类加工、电子元件及核燃料生产等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某些含有有机氮或氨氮的工业废水起初也许不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但对这些废水进行好...
食用与工业的区别在于工业级的纯度低,杂质多。但是即便是食用也不能过量应用,因为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多了照样会使人中毒。在肉制品当中的作用,作用一、发色剂,也就是说正常的原料肉在热加工处理后肉的颜色成白...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及水域。一些植物体内也含有硝酸盐,不同的品种含量不同,如绿色蔬菜中的甜菜、莴苣、菠菜、芹菜及萝卜等硝酸盐含量都比较高。这是由于农作物栽培,使用含氮农药、含氮肥料造...
掺防冻剂混凝土中亚硝酸盐的长期阻锈效果
含防冻剂混凝土加速钢筋腐蚀时确定了氯离子和亚硝酸根的迁移行为,并确定了混凝土中钢筋底部临界NO-2/Cl-摩尔比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含氯盐和亚硝酸盐防冻组分的混凝土由于泌水作用钢筋底部氯离子与亚硝酸根离子浓度较高,而NO-2/Cl-摩尔比随龄期变化不大,说明含氯盐混凝土中只要掺入足够NO-2/Cl-摩尔比的亚硝酸盐,可以保证亚硝酸盐的长期阻锈效果。
亚硝酸盐含量测定方法
亚硝酸盐测定 1、原理 样品经沉淀蛋白质、 除去脂肪后,在弱酸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 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 N-1-萘基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 与标准比较定量。 2、试剂 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者,均为分析纯试剂。 2.1 氯化铵缓冲液: 1L 容量瓶中加入 500mL 水,准确加入 20.0mL 盐酸,振荡混匀,准确加入 50mL 氢氧化铵,用水稀释至刻 度。必要时用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铵调试至 pH9.6~9.7。 2.2 硫酸锌溶液 (0.42mol/L):称取 120g硫酸锌 (ZnSO4·7H2O), 用水溶解,并稀释至 1L。 2.3 氢氧化钠溶液 (20g/L):称取 20g 氢氧化钠用水溶解,稀释 至 1L。 2.4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称取 10g 对氨基苯磺酸,溶于 700mL 水和 300mL 冰乙酸中,置棕色瓶中混匀,室温保存。 2.5 N-1-萘基乙二胺溶液
本项目对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锈胀开裂、发展直至剥落的损伤全过程进行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干湿循环环境中劣化多年的锈蚀钢筋混凝土试件,研究钢筋/混凝土界面锈层填充周边混凝土的动态发展行为,首次定量测试填入界面混凝土孔隙的钢筋锈蚀产物。运用损伤力学对混凝土构件进行锈胀开裂全过程分析,重新构建混凝土表面锈裂预测模型,可更准确地预测混凝土表面锈裂时刻。研究干湿循环环境中劣化多年的锈蚀钢筋混凝土试块,分析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界面处的非均匀锈层分布规律,建立了基于高斯函数的混凝土内钢筋锈层非均匀几何分布模型,模型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模型参数均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并得到了数学验证;提出了多重高斯模型,以表征多条锈胀裂缝所对应的多个锈峰。研究混凝土锈胀裂缝发展过程,建立了考虑箍筋约束作用的表面裂缝宽度预测模型以及表征锈胀裂缝从钢筋表面到保护层表面各点宽度的裂缝形态模型;提出表面开裂时裂缝宽度不为0,建议取值0.1 mm,该成果被编入浙江省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提出了以裂缝面积作为损伤参数来表征混凝土构件的损伤情况。研究表明环境与荷载耦合作用对混凝土构件造成的裂缝损伤大于单一环境和单一荷载所造成的损伤之和;箍筋的锈蚀会对纵筋的锈蚀及纵向裂缝的发展造成影响。通过有限元建模,考虑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和间距等构件几何尺寸因素,分析混凝土内的锈胀裂缝分布形态,进行混凝土保护层锈裂剥落的破坏类型分析;结合试验研究,判断混凝土剥落的临界状态,并结合损伤力学建立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的预测模型。 本项目的研究对于完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实际混凝土工程锈裂、剥落状态的预测与控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发表13篇标注本项目资助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7篇(其中5篇在影响因子为5.154的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获批1项发明专利,完成1部英文专著Steel corrosion-induced concrete cracking。 2100433B
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锈胀开裂、发展直至剥落的损伤全过程对混凝土结构的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尚无法准确预测混凝土表面锈裂时刻;而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机理和预测方面工作鲜见文献报道。因此,本项目拟考虑混凝土结构受外部荷载和非均匀钢筋锈蚀作用等实际情况,从结构工程、材料学和力学原理等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非均匀锈蚀受荷混凝土构件的锈裂、剥落行为,建立与实际工程情况相符合的混凝土结构构件表面锈裂预测模型;基于锈裂形态模型,研究锈胀裂缝在混凝土表面处裂宽的发展规律,建立与荷载、环境和时间相关的混凝土表面锈裂宽度预测模型;研究荷载作用下锈蚀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剥落机理,建立混凝土保护层剥落极限状态方程和预测模型。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于完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分析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实际混凝土工程锈裂、剥落状态的预测与控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索结构中的模态作用研究将从索结构在简单激励、复杂激励条件下的多模态相互作用、索-梁组合结构的模态作用、考虑模态作用下索结构的全局分析等几个方面展开,由此对索结构在考虑模态作用情况下的非线性动力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非线性响应、运动稳定性、分叉、混沌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发展索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更加深入认识索在考虑模态作用情况下的各种复杂运动性态,全面了解索结构的各种运动性能的规律性。与此同时,以悬索为例对不同分析方法(直接法与离散法)在结构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差别和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更加丰富索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为索结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保证。同时为结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