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云南刺桐(学名: Erythrina yunnanensis Tsai et Yu )是豆科,刺桐属小乔木或乔木。树干和枝条具皮刺。羽状复叶,叶柄平滑,顶生小叶近肾形,侧生小叶斜宽心形,两面无毛。总状花序生于先端叶腋,花鲜红色,大,具花梗,苞片单生,卵形,花萼陀螺形,花冠红色,旗瓣近卵形,舟状,斜倒卵形,花丝比旗瓣稍短,子房具长柄,荚果弯曲,种肾形子带白色或褐色,长约2厘米。
产云南屏边县,海拔1400米,生于开阔的山坡上。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屏边。
繁殖以扦插为主,也可播种。扦插,于4月间选择1-2年生,生长充实、健壮的枝条剪成12~20cm的枝段作插穗,插入砂土中。插后要注意浇水保湿,极易生根成活。苗应置于半阴处,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当插穗上长出红色的小芽时,即表示已经生根。扦插成活的幼苗,可在翌春分枝定植。
云南刺桐是大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褐色,枝有明显叶痕及短圆锥形的黑色直刺,髓部疏松,颓废部分成空腔。羽状复叶具3小叶,常密集枝端;托叶披针形,早落;叶柄长10-15厘米,通常无刺;小叶膜质,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宽15-30厘米,先端渐尖而钝,基部宽楔形或截形;基脉3条,侧脉5对;小叶柄基部有一对腺体状的托叶。总状花序顶生,长10-16厘米,上有密集、成对着生的花;总花梗木质,粗壮,长7-10厘米,花梗长约1厘米,具短绒毛;花萼佛焰苞状,长2-3厘米,口部偏斜,一边开裂;花冠红色,长6-7毫米,旗瓣椭圆形,长5-6厘米,宽约2.5厘米,先端圆,瓣柄短;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龙骨瓣2片离生,雄蕊10,单体;子房被微柔毛;花柱无毛。荚果黑色,肥厚,种子间略缢缩,长15-30厘米,宽2-3厘米,稍弯曲,先端不育;种子1-8颗,肾形,长约1.5厘米,宽约1厘米,暗红色。花期3月,果期8月。
本种与鹦哥花E.arborescens Roxb. 不同之处在于:花萼佛焰苞状,旗瓣的瓣柄极短,龙骨瓣先端渐尖。
这个问题就好像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解释的。刺桐姬小蜂只危害鸡冠刺桐,因为它需要。
福建泉州的雅号。 泉州位于福建南部,东濒浩瀚的东海,北、西、南三面环山。晋江穿过城市南部,注入东海。自秦至初唐,先后属闽中郡、闽越国、建安郡、晋安郡、南安郡、丰州、武荣州地。唐景云二年(711年)改武...
刺桐,(学名:Erythrina variegata Linn.)豆科、刺桐属,落叶乔木,高约20m,干皮灰色,具圆锥形皮刺,花期3月。荚果呈念珠状,红色。 原产在热带亚洲及太平洋洲诸岛的珊瑚礁海岸。...
生长于海拔1400米开阔的山坡上。
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耐旱也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宣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不甚耐寒。
适合于阳光充足,温度高而通风较好的环境;须见干见湿,但不宜涝。不耐寒,10月下旬人室,越冬温度保持15℃左右,不能低于4℃,并应注意控制水分。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盆栽可用蹄角片作底肥,每隔2-3周追施一次豆饼液肥,薄肥勤施。在露地栽培中,幼龄树应注意修剪,以养成圆整树形。盆栽宜选规格稍大的盆,温室盆栽可用大缸。刺桐的根木质化程度高,须根少,如盆土排水不良或盆土积水,极易烂根,故应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作培养上,忌用排水不良的粘质土壤。上盆或换盆时,一般中等植株每盆应施用100~150g蹄角片作底肥。从5~9月,应每半月追施一次腐熟有机液肥。刺桐不喜大水,盆土以经常保持半干半湿为好。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可每天浇一次水。炎热的夏季,需放置室外半荫处养护。冬季一般可每2~3天浇一次水。入室前修剪抹头的植株,可每10~15天浇一次水。老龄植株要适当截干,以利调整株形。对生跃过长的枝条,可在花后采取摘心的办法控制枝长势,也可将开过花的枝条从基部剪除,萌生的枝条开花更为繁茂。每年春季进行换盆。
云南晋红高速公路刺桐关隧道群全部贯通
2016年5月9日,晋红高速公路刺桐关2号隧道实现双向贯通,标志着继刺桐关1号、3号隧道贯通之后,刺桐关隧道群3条隧道开挖全部顺利完成。
云南晋红高速公路刺桐关隧道群全部贯通
2016年5月9日,晋红高速公路刺桐关2号隧道实现双向贯通,标志着继刺桐关1号、3号隧道贯通之后,刺桐关隧道群3条隧道开挖全部顺利完成。
翅果刺桐 Erythrina subumbrans (Hassk.) Merr.
鹦哥花(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
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 L.
鸡冠刺桐Erythrina cristagalli L.
劲直刺桐Erythrina strica Roxb.
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
云南刺桐Erythrina yunnanensis Tsai et Yu
鸡冠刺桐原产于巴西,在中国台湾、云南(西双版纳)和广东有栽培。
南非刺桐主要害虫为刺桐姬小蜂。
刺桐姬小蜂危害南非刺桐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和叶柄,其虫瘿主要分布在叶片的基部和叶柄中、上段,可能是该部位的植物形态结构和刺桐姬小蜂的活动习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植物结构上看,叶基叶脉较集中,是营养物质向叶片四周传输的重要部位,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对该虫产卵具有较强的吸引作用;叶基的叶厚、表皮细胞和表皮毛密度可能更有利于成蜂产卵和幼虫取食。从刺桐姬小蜂的活动习性看,该虫多在新抽的嫩叶上产卵危害,且世代重叠明显,因此同一受害叶片的初生部分暴露的时间最长,受害频率反复累积,从而导致虫接密度在靠近叶片基部偏多,依次向远端渐少的放射状分布格局。当然,这一结果还可能受到植物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影响。叶柄中、上段较下段具有更高的虫瘿密度,可能与3者的幼嫩程度,或者植物组织的木质化水平、表皮细胞的密度和排列有关。从层次上看,南非刺桐树冠上层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下层受害最轻,这也可能与刺桐姬小蜂的习性有关。刺桐姬小蜂具有正趋光性,树冠上层光照最强,且树冠上层嫩叶明显多于中、下层,因此该虫会趋于树冠上层活动,使得树冠上层嫩叶受害概率大大提高,从而形成更多的虫瘿。刺桐姬小蜂虫瘿在南非刺桐叶片上的分布呈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较强,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因此该虫聚集的原因是本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
刺桐姬小蜂在南非刺桐上分布的上述特征,可为该虫的防治决策提供参考。刺桐姬小蜂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国针对该虫都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包括对进出境的苗木采取更为严格的植物检疫措施,积极研发人工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防治技术对该虫进行防治,并对濒临灭绝的乡土树种采取人工保育措施等,如修剪受害枝、注射和喷洒杀虫剂。在对南非刺桐树枝进行修剪时,建议对中、上层枝叶进行重度修剪,对下层枝叶进行适当修剪;在化学防治刺桐姬小蜂时,宜采取重点防治树冠中、上层,兼顾下层树冠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