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修复中通常需要铺设防护网,人工土壤对防护网应用的响应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对岩石边坡的科学防护与生态护坡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针对应用不同防护网重建人工土壤后的典型岩石边坡,从不同防护网的护土作用、重金属污染状况、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被状况等方面研究了人工土壤特性的演变及其成土特性。结果表明,应用防护网的岩石源植生土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小于农田源植生土,分形维数显著小于农田源植生土和自然边坡土,而农田源植生土和自然边坡土的分形维数之间无显著差异。岩石边坡人工土壤富啡酸和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坡中>坡上>坡下,胡敏酸含量则表现为坡中>坡下>坡上。岩石边坡人工土壤Pb、Mn的含量比农田土壤增加明显,但Cd、Zn、Cu的含量与农田土壤之间差别并不明显。岩石边坡人工土壤Cd、Pb含量随铁路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Cr、Cu、Zn、Fe含量却没有这种变化趋势。岩石边坡人工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植被覆盖率、丰富度指数比自然边坡低。取得了在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等刊物上发表16篇学术论文、培养10名研究生、获得9项授权发明专利、荣获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系列科研成果。 2100433B
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矿山等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多裸露的岩石边坡,防护网被广泛应用于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的重建与生态恢复之中。然而,防护网的应用会对人工土壤特性产生何种影响至今尚不清楚,是亟待解决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本研究针对应用不同防护网重建人工土壤后的典型岩石边坡、不同防护网和坡度交互作用条件下的模拟岩石边坡,利用野外定位试验、模拟实验、土壤发生学理论与方法,调查测定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性质、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植被状况、土壤侵蚀状况、防护网的土壤腐蚀性。明确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特性与防护网应用状况、植被状况、岩石边坡状况之间的互馈关系,弄清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对防护网应用的响应机制,为岩石边坡的科学防护与岩土工程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岩石边坡防护的边坡坡度。土质边坡防护的边坡坡度宜在1:1.0~1:2.0之间;岩石边坡防护的边坡坡度宜缓于1:0.3。
边坡治理是一项复杂防护网技术、施工困难的灾害防治工程。随着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型重点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边坡治理总是越来越突出。20世纪90年代,压力注浆加固手段及框架锚固结构越来越多地...
1. 主动防护网主要以钢丝绳网为主各种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和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和破坏危岩崩塌也能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还可以将落石控制在覆盖的运动范围内,起到围护作用2. 配件包括...
电力物资供应快速响应机制建设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对电力物资供应的准确性、及时性要求不断提高。基于完善电力物资供应管理体系,通过计划管理精细化,提高计划编制质量和效率,招标采购创新,提高采购和分配效率,供应链全流程管控、全流程监控预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充分有效利用库存资源,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物资供应响应能力;通过物资分类管理,实施差异化供应模式,依托调配中心运作,优化应急物资供应,合理运用物资紧急采购模式,规范紧急采购流程等措施,提高物资供应响应速度,研究了构建电力物资快速响应机制,提升物资供应效率与服务水平的方式。
铅在铁路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中的迁移特性研究
山区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岩石边坡,前期研究表明边坡创面人工土壤受Pb污染,且有中等程度的富集.土壤类型、植被搭配类型是影响Pb迁移特性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却未见人工土壤及植被搭配类型对Pb迁移特性影响的相关报道.该研究以铁路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为对象,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分析了人工土壤对Pb的吸附-解吸特性及机制;运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进一步考察在暴雨径流作用下,Pb在不同植被搭配类型的边坡人工土壤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人工土壤对Pb的吸附量随着溶液平衡浓度的增加而急速增加,等温曲线呈\"S\"型,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人工土壤对Pb的吸附行为,R 2为0.91.二次幂函数方程能较好描述NH4 AC对铅的解吸过程,R 2为0.96.人工土壤有高岭石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属于高岭石型图谱.高岭石表面—OH、腐殖质表面—OH和—COOH参与吸附作用,置换出H+.人工土壤易将交通运输产生的Pb固定,但又容易再次释放.不同植被搭配类型边坡Pb流失量表现为草本>草本+灌木>草本+灌木+乔木.暴雨径流作用下Pb随沉积物相流失是边坡创面人工土壤Pb流失的主体,边坡土壤的侵蚀是导致Pb迁移扩散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边坡植被的恢复,减小边坡人工土壤的侵蚀作用是防止Pb迁移扩散的关键.
道路、水电、矿山等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多裸露的岩石边坡,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特性的演变直接关系到岩石边坡生态护坡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针对不同生态护坡时间重建人工土壤后的典型岩石边坡、不同坡度和坡向及外源物质交互作用条件下的模拟岩石边坡,利用野外定位试验、模拟实验、土壤发生学理论与方法,调查测定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性质以及植被状况、土壤侵蚀状况、失稳破坏形式。明确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特性与生态护坡时间、外源物质组成、植被状况、边坡稳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研究分析自然环境因子、人工干扰、岩石边坡自身状况对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特性演变的影响,弄清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特性的演变机理,为岩石边坡生态恢复、科学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2100433B
批准号 |
40771087 |
项目名称 |
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特性的演变及其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D0709 |
项目负责人 |
艾应伟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四川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45(万元) |
树轮-气候响应机制是进行古气候重建、分析不同时间尺度气侯变化规律的基础,但目前对树轮气候响应机制缺乏树木生理生态学基础研究,因此从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项目拟在祁连山东部选择祁连圆柏、云杉、油松等不同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对树木径向生长、树干液流进行长期连续观测;并在生长季内,定期对树木的光合作用进行监测,同时制取不同树种的形成层切片观测形成层细胞变化规律;结合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分析树木径向生长和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形成层细胞变化与气候因子之间关系。在定点连续观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生长模型Vaganov-Shashkin模型的树木生长过程模拟研究,综合探讨研究区不同树木径向生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确定影响不同树种树木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揭示不同树种树轮/气候响应机制,为树轮气候学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还将为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