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原来成分均一的母岩浆﹐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及岩浆岩的作用。
指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断结晶出矿物和矿物与残馀熔体分离的过程。又称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的原因主要是:重力作用。早结晶出的矿物下沉於熔体的底部,晚结晶出的矿物堆积於其上,形成有不同矿物组合的具垂直分带现象的...
变质岩到沉积岩之间少了一个风化作用从岩浆岩到变质岩没有问题沉积岩是碎屑物质风化后沉积,再压固成岩得到的,变质岩不经过风化成碎屑物质是没办法变成沉积岩的。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狭义的喷出岩即指各种熔岩。熔岩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喷出地表后挥发分逸散的炽热熔融状态的岩浆,又称熔浆;一是指由熔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没有冷却的熔浆可以沿山坡或河谷...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_谌宏伟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_谌宏伟
西秦岭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西秦岭北部江里沟、阿夷山、德乌鲁、温泉和中川5个花岗质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体的岩性主体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系列,少数为钙碱系列;形成时代为264~216Ma。江里沟、阿夷山和中川岩体属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1.05),温泉岩体和德乌鲁岩体属准铝和弱过铝质花岗岩(ACNK=0.95~1.05);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Sr>400×10-6,Yb<2×10-6)或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400×10-6,Yb>2×10-6)的地球化学特征,或两者兼而有之。花岗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岩最有可能是古老的玄武质岩石。西秦岭北部存在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说明三叠纪时期存在陆陆碰撞或陆陆俯冲导致的地壳加厚,加厚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部分熔融发生深度的不同,形成本区具有埃达克或喜马拉雅型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岩侵入体。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对寻找金铜矿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原来成分均一的母岩浆,受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形成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及岩浆岩的作用。岩浆分异作用的主要方式如下。
当玄武质成分的岩浆冷却时,橄榄石和斜长石(倍长石)最早结晶。如果它们基本上留在原位,它们与周围的熔体起反应,橄榄石形成辉石,倍长石形成拉长石。产生的岩石将是辉长岩或玄武岩。然而,如果早期形成的晶体迁出了,残留的熔体将结晶形成不同的岩石。如果在完全结晶之前其他矿物已迁出,还要发育其他岩石类型。因此许许多多的火成岩变种可以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形成。某些矿物的堆积形成大矿床,也归因于岩浆分异作用。在岩浆结晶中早期形成的矿物比如磁铁矿,钛铁矿和铬铁矿可以从熔体中沉降和堆积成大的矿体。
指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断结晶出矿物和矿物与残馀熔体分离的过程。又称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的原因主 要是:重力作用。早结晶出的矿物下沉于熔体的底部,晚结晶出的矿物堆积于其上,形成有不同矿物组合的具垂直分带现象的层状侵入体,又称火成堆积岩,其下部为超镁铁岩(橄榄岩、辉石岩等),向上依次变为辉长岩、长岩、闪长岩,甚至花斑岩等,具层理构造及堆积结构,剖面上常见成斜分重复出现的韵律层理,偶尔见交错层理。常堆积铬铁矿、钒铁磁铁矿等矿床。重力作用在基性岩浆中较常发生。压滤作用。岩浆在部分结晶之后,在晶体"纲架"之间残存未结晶的熔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受挤压过滤,与晶体分离,向压力较小的方向迁移,在张裂隙或褶皱轴部形成小侵入体。花岗岩体及其围岩中的伟晶岩、细晶岩岩脉,石英粗玄岩中的霏细岩及花斑岩脉等,有可能就是压滤作用形成的。流动作用。在岩浆运移上升过程中,岩浆中早期形成的晶体,因流体力学作用,远离通道壁部向通道中心高速带集中。因此,在这些岩体边缘富集晚期析出的矿物,而在中部则大量集中早期结晶的矿物。
岩浆成矿作用, 广义的是指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各种成矿作用。其中,包括正岩浆作用、伟晶岩作用、接触交代作用及热液作用等。狭义的则专指正岩浆作用阶段,通过含矿岩浆的分异,使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