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进展
1.1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层岩性
2.3 区域构造
2.4 地形地貌
第3章 水文地质特征
3.1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3.2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
3.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4 地下水开发利用
第4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地下水资源评价范围和方法
4.2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4.3 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4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第5章 典型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
5.1 水文地质试验
5.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3 典型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型
5.4 典型平原区地下水污染对晋江影响的模拟分析
第6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6.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6.2 污染荷载风险评价
6.3 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数评价
第7章 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7.1 远景地下水需水预测
7.2 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计算
7.3 地下水供需平衡分析
7.4 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第8章 典型区应急地下水水源地建设分析
8.1 断裂带地下水开发可行性分析
8.2 应急地下水水源地建设数值模拟分析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建议
附图
参考文献 2100433B
由胡立堂、王金生、雷晓辉、滕彦国、岳卫峰等 *的《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以泉州市为例》在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及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南 方的福建泉州沿海地区为例,较为系统地对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资源和地 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对泉州市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 污染风险评价的成果为类似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较好的借 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书可作为研究沿海地区地下水管理问题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水文地 质、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以及高年级 本科生的参考。
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
知识点:地下水资源是在岩土中赋存和运移的、质和量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水。是地球水资源的一部分,与大气降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密切联系,互相转化。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
您好,这个其实无所谓浪费不浪费,因为城市用水和农村用水都是有的,我们大部分使用的水都是地下水,因为农村使用水大部分是浇地这样其实是可以形成一种循环性的。
遥感技术在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以那曲地区为例
我国西藏地区海拔高度大,很多地方人车不能到达,传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工作需求。本文利用TM/ETM图像,在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基于地学知识的图像识别和解译技术,对西藏那曲地区第四纪水文地质信息进行了提取,最后形成第四纪水文地质综合解译图,为那曲地区水文地质的进一步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高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基于GIS组件技术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分析设计了系统的逻辑结构与功能模块的划分,研究了组件式GIS系统开发模式的相关技术,开发了基于GIS组件技术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MapObject 2.0与PowerBuilder 8.0相结合的集成开发方式,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GIS的地理信息与地下水资源业务管理的信息处理模块的无缝高效集成。用户不需投资购买专门的GIS开发与应用平台,不需学习和掌握专门的GIS开发语言。
内容简介
《岩溶水系统演化与全球变化研究:以山西为例》将岩溶水系统演化与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以"岩溶地下水既是全球变化信息的有效载体,又是全球变化的直接受体"为主线,系统论述了"岩溶水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两方面内容。
·查看全部>>
《城市住房分层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对广州市住房状况的千户问卷抽样调查,对城市住房分层的现状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全书以住房产权的有无、住房产权的数量及来源为分层标准,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模型将城市居民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五大阶层:无产权房阶层、福利性产权房阶层、商品性产权房阶层、继承性产权房阶层和多产权房阶层。在此基础上,使用内生性转换模型对城市住房分层的机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城市住房分层主要是由国家权力机制、市场机制和居民自我选择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部地区低碳转型研究:以重庆为例》以重庆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多约束条件下区域低碳发展问题,以实证为基础,以科学定量分析为重点,在准确刻画重庆低碳发展水平和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SS情景分析模型,提出了重庆低碳转型的目标选择方案,并从城市布局、产业优化、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农林发展、生活理念等多角度提出建立山地示范低碳城市的转型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能源、化工、汽车等低碳转型的重点行业以及工业园区、两江新区等重点区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析,并分别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区提出了具体的转型路线图。最后,针对加快重庆低碳发展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低碳转型中的责任,从制度建设、管理能力、标准建设、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政策建议。
王胜,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有20余篇决策建议获得国务院和重庆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获省部级研究奖项4项。
谭显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部级研究奖项3项,申请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