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大概的指标吧,没有比较可定性的造价。
北京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2015-08-25在北京市密云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密云区鼓楼东大街3号山水大厦3层313室-1154。北京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有...
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7-31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丰路87号(自编C3栋)1512房。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科技...
海绵城市发展优势很大
近些年来,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亦可以做到排水快,蓄水等优良的特点。那当然海绵城市的发展前景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海绵城市发展优势很大
近些年来,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亦可以做到排水快,蓄水等优良的特点。那当然海绵城市的发展前景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海绵做的?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在海绵城市中,雨水通过”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因此比喻它是海绵做的。
2016年,深圳已成功申请成为2016年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希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计划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一、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二、海绵城市的作用
海绵城市在生态环境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另一方面把净化来的水用于建筑施工、绿化灌溉、清洗交通工具、消防、景观用水等。
在课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八爪鱼教育专门设立了创客课程《海绵城市》这一学科。通过搭建和切身的实验,让学生对海绵城市的印象更深刻。学生利用八爪鱼互动教学软件与海绵城市主题包,借助主控板、水泵、液面传感器、等模块以及无色透明亚克力板,搭建一套海绵城市模型,进行模拟海绵城市实验,学习用编程控制海绵城市模型内水体的存储与释放。
来和小鱼儿一起搭建一座“海绵城市”吧!
逢雨必涝、雨停即旱、河水黑臭……这些问题在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人居环境恶化,百姓生活受阻,要求整治的呼声日益高涨。建设海绵城市、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成为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点工作之一。
建设海绵城市、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央领导曾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城市建设发展必须转变理念和方式,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立“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目标,全面启动整治城市黑臭水体行动。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号角,明确了“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一些城市虽有一些探索,但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此,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0月,成立了由37名专家组成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
在完善技术标准的同时,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2014年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水利部启动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4月,首批16个试点城市确定。试点城市在3年间根据各自实际探索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最终将形成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机制、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
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步伐,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5月举办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陈政高部长亲自动员部署,进一步阐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强调要转变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筹资方式,并就抓好这项重大的治水工程提出具体要求;陆克华副部长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并对要不要建、重点建什么等疑虑一一作答;专家学者结合案例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技术等内容。参加培训的副市长、厅长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抓紧落实。
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还印发了指导意见,在全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整治城市黑臭水体行动,是另一项重要的治水工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实施后,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组织编制并于2015年8月发布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随后举办了培训班,指导各地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的排查与识别、整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整治效果评估与考核、长效机制建立与政策保障等工作。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特别注重百姓的监督作用,指南中明确规定,6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让百姓切实感受到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环境改善。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建立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定期发布信息,接受公众举报。对整治不力、未按期完成整治目标要求的地方政府,责令其限期整改,并约谈相关责任人。
各地积极部署开展整治黑臭水体行动,海南省政府印发全省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集中治理64个污染水体,并与各市县政府签订了治理目标责任书;陕西、河北、宁夏等地开展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并要求向社会公布整治计划和方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这也正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本质要求。只有齐心协力抓好治水工程,实现水环境改善、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等多重目标,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近些年来,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亦可以做到排水快,蓄水等优良的特点。那当然海绵城市的发展前景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01海绵城市“有温度不热”。
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和政策支持,对“海绵城市”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中国过去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中的硬化铺装破坏了原有的海绵体,有条件改造为海绵城市的绿化空间所剩无几。加上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雨水管理、再利用的意识淡薄,导致海绵城市有温度无热度。
02海绵失误,后患无穷。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如果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极有可能导致技术上的失误,给城市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在借鉴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出台完善相关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03人性化施工。
大家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人工快排方式进行雨水管理,对海绵的认识很低,所以要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认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普及海绵城市雨水生态化管理的意义。
04“绿色海绵体”景观统筹。
本着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宗旨,尽量保留天然湖泊、水塘、湿地和树木植被,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保持水文特征不变,减轻总径流、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园林设计施工中,推广透水性路面建设,特别是透水型人行道的建设,有利于缓解道路积水。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增加雨水的渗透率,扩大了绿色海绵体面积。
05让景观赋予“海绵”艺术美。
可被称为“绿色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它既是城市雨水管理的基础设施,又是调节和处理雨水、优化生态功能的基础设施,又是城市绿化空间的重要要素,需要为整个城市的绿化环境服务。所以,海绵城市的美感就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设计考虑因素。以专业为主导的城市绿化空间设计可以在这里发挥很大的作用,提高海绵设施的美观、艺术价值。
06创建“海绵景观”工作新模式。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功能性和美观性的要求,相对于雨水管理的功能要求比较容易实现,较难实现的是美观方面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海绵景观”的工作模式,在景观设计者总体控制下实施多专业的合作模式。
07景观全过程总控制是关键。
工程一开始就确立功能与美观兼顾的设计目标,把“双重标准”贯彻到每一个设计环节。举办多个专业参与的项目工作坊,集思广益,各取所需,在内部进行充分磨合与协调,终达成兼顾各专业优势、突出景观美学效果的海绵景观。其中关键的环节是需要一位具有综合项目经验的景观总设计师进行全程控制,权衡利弊,判断取舍,纠正偏差,达到较好的海 绵景观设计效果。
08微尺度营造细部美感。
微型海绵设施具有审美价值,大量的失败案例都是由于缺乏细节设计。景观设计者需要有美学设计修养,并能熟练运用材料构造,不仅要在空间尺度上宜人,也要在材料、质感、色彩、肌理、植物等方面有深刻的见解,终达到“海绵景观”的目的。
以上表明海绵城市的优势还是有很多的,种种优势足以证明海绵城市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绵城市将会大量普及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