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便携式高效微动力装置在国防、军事和航空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因微型燃烧动力装置燃烧空间极小,存在常规燃烧难以进行,燃料驻留时间急剧缩短,燃烧不完全,燃烧室面-容比增大,热量损失严重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采用何种措施使燃料保持高效稳定燃烧已成为微燃烧技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针对微型燃烧器中碳氢燃料预混、强化传热、催化重整及燃烧技术中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包括理论数值分析、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将微型燃烧器划为预混腔与燃烧腔,通过优化结构、采取强化传热措施,提高预混和换热效果,进而提高甲烷的催化燃烧效率;研究并弄清了在优化后微型燃烧器内的预混与传热特性;预混腔内甲烷/湿空气在低温(200℃-700℃)下催化重整产氢特性与关键控制参数;燃烧腔内甲烷的催化燃烧特性与关键控制参数;得到了燃烧器内能明显改善甲烷燃烧性能的极限氢气浓度;揭示了微型燃烧器内预混传热特性、CH4/湿空气催化重整反应机理、燃烧行为。 2100433B
便携式高效微动力装置在国防、军事和航空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因微型燃烧动力装置燃烧空间极小,存在常规燃烧难以进行,燃料驻留时间急剧缩短,燃烧不完全,燃烧室面-容比增大,热量损失严重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采用何种措施使燃料保持高效稳定燃烧已成为微燃烧技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课题针对微型燃烧器中碳氢燃料预混、强化传热、催化重整及燃烧技术中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包括理论数值分析、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将微型燃烧器划为预混腔与燃烧腔,通过优化结构、采取强化传热措施,提高预混和换热效果,进而提高甲烷的催化燃烧效率;研究并弄清在优化后微型燃烧器内的预混与传热特性;预混腔内甲烷/湿空气在低温(200℃-700℃)下催化重整产氢特性与关键控制参数;燃烧腔内甲烷的催化燃烧特性与关键控制参数;得到燃烧器内能明显改善甲烷燃烧性能的极限氢气浓度;揭示微型燃烧器内预混传热特性、CH4/湿空气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和燃烧行为。
SINE SL型燃烧机,源自意大利设计,在世界各地有众多的用户,该款燃烧机从设计生产 以来已有超过80年的历史,所以深受用户的喜爱;部份机型也有被新的型号所代替;目前 我们生产的SL型燃烧机采用进口配...
这个题目很大,我说几个要点供参考:一、你的设备定位:高端就选进口的,功能全些的,当然价格就高,质量相对好;二、你的设备的类型:例如,热水炉,什么品牌系列基本都可以,而如熔炉主要选百通、奥林佩亚等品牌的...
这个问题问的不专业,燃烧器因为要喷出火焰一般都有一定的压力输出内压和负压取决于你炉膛的设计是正压还是负压根据炉膛来选择不同适应环境的燃烧器各种燃料的燃烧机有的是适用负压的,有的是适用正压的例如:普通百...
夹层内PVC电缆燃烧特性分析
通过建立现代建筑夹层模型,研究铺设大量电缆可能引发的火灾效应,探索夹层内电缆火灾特性,找到电缆在夹层内的合理铺设方式,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火对策提供依据。本文主要讨论了不同因素对火焰蔓延速度,烟气温度和有害物质生成浓度的影响,并评价了有害物质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夹层内铺设电缆的数量、铺设角度和距离夹层底层远近对电缆的燃烧特性有明显影响。1根电缆时火焰蔓延速度为3.17×10~(-3)m/s,两根时为3.96×10~(-3)m/s;1根电缆情况下,铺设角度由45°到垂直状态时,蔓延速度由4.01×10~(-3)m/s增加到26.09×10~(-3)m/s,产生烟气温度和烟气中有害成分浓度也随之增高;垂直条件下,烟气质量浓度在230 s时达到最高值12.50 g/m~3,产物CO的质量浓度远远超出OSHA标准(1.88 g/m~3)。因此,电缆在夹层内垂直燃烧时发生火灾的危险性更大。
关于飞灰再燃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飞灰再燃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姓名:顾舒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热能工程 指导教师:王春波 20061229 关于飞灰再燃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 顾舒 学位授予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本文链接: 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150871.aspx 授权使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xajzdx) ,授权号:91557de3-4cf7-44bf-8d14-9e54012202d8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2日
由于传统换热介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系数较小以及普通换热管道的换热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换热设备换热效率的提升。本项目将不同颗粒结构的纳米流体与强化换热管相结合应用于换热设备中,对强化换热管内纳米流体耦合传热特性及强化机理进行研究,用于提高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将纳米颗粒微观结构的影响引入颗粒间相互作用力模型中,建立更高精度的纳米流体颗粒间相互作用力模型;耦合纳米颗粒间主要相互作用力和强化换热管主要结构参数,完成高阶复杂湍流模型的降阶处理,建立强化换热管内纳米流体湍流流动与传热的格子Boltzmann模型;研究纳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纳米颗粒的分布规律;揭示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力与强化换热管结构的耦合强化换热机理;分析纳米颗粒的微观结构对纳米流体稳定性和湍流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传热学与动力学特性的评价体系。该项目对于丰富纳米流体强化换热机理的研究、推动其应用有重要意义。
由于传统换热介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系数较小以及普通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换热设备换热效率的提升。本项目将纳米流体与不同强化结构的换热面相结合应用于光热转换、换热器、电子元件冷却等领域的换热设备中,对纳米流体与强化传热面的耦合传热特性及强化机理进行研究。针对光热转换的腔体,本项目建立了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的两相格子Boltzmann模型,研究了纳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和纳米颗粒在腔体内的分布规律,揭示了纳米颗粒粒径对流动与传热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布朗力的数量级远远大于颗粒间其它的作用力,在强化换热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纳米颗粒主要分布在腔体的上部或者中部,粒径越小越有利于强化传热,这对光热转换腔体内传热介质及工况的选择、传热机理的解释及强化传热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换热器,本项目配制了不同种类的纳米流体,提出了一种基于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稳定性检测方法-透过比法,该方法是一种定量检测方法,与定性的沉淀法相比,具有更加准确的优势。本项目将配制的纳米流体与各种强化结构的换热管相结合,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强化换热面、纳米颗粒组分对流动与传热的影响,发现强化结构与纳米流体的结合大大提升了换热效果,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其流动阻力。为了能够客观、综合地评价这些强化技术,引入了火用效率,但是传统的火用效率需要针对每一个物理问题进行模型建立及公式推导,过程繁琐。本项目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统一的火用效率评价准则图,与传统的火用效率评价相比,本项目的火用效率评价准则图适用范围更广,只要涉及到强化手段,该评价准则均可适用,并且不再需要单独推导和建模,这对于以后新的强化技术在能的品质上的综合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电子元件冷却,本项目研究了不同的强化换热面与纳米流体的结合,结果发现最大纳米颗粒组分的冷却效果不是最好,而是存在一个临界组分,这对于电子元器件冷却表面结构的设计、传热介质及工况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针对微型热光电系统整体转化效率和功率输出尚不够高的问题,本项目以一种新型的填充多孔介质的微尺度平板式回热燃烧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燃烧特征和强化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具体包括:采用有无多孔介质的两种平板式回热型燃烧器,利用PLIF、红外热像和高速摄影等技术进行燃烧极限、火焰特性的对比实验,并结合考虑多孔介质蓄热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详细揭示微尺度多孔介质促进作用下回热燃烧方式的耦合作用机理;掌握重要结构和运行参数对新型燃烧器燃烧状况和壁面辐射效应的影响规律,获得适用于微型热光电系统工作的燃烧器最佳反应条件;通过对系统整体封装、电池实际冷却和背面反射的综合考虑,建立更为精确的系统能量转换计算模型,以更深入地阐述填充多孔介质的回热燃烧方式对系统工作性能提升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将丰富微尺度燃烧的强化机理,并为该系统尽早得到广泛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