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100433B
主要完成人:彭颖红,陈江平,李大永,潘晓勇,唐 鼎,施骏业,葛方根,阳 洪,葛亚飞,黄国强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凯博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建议你最好还是分开去计算,分不同的材质套用不同的定额子目,然后输入各自的主材单价就可以了
优点:跟铜管铝翅片的比,因为全铝的,所以节约材料费,结构上说,同样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缺点:用在蒸发器还不成熟,磕碰和排水问题目前没好的办法解决,还有制冷剂分布不均的问题。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工业...
钛管换热器不一定是高效换热器。高效换热器通常是指使用特种结构换热管,如高通量管,内、外螺纹管,翅片管等等,能够明显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的换热器。高效换热管可以是钛管,也可以是不锈钢管和碳钢管,甚...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前景
微通道换热器以其高效的换热性能、紧凑的结构及成本上的优势,正逐步应用于商业、家用制冷空调行业,与其相关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相关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分析微通道换热器的优势及其应用于制冷空调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指出当前微通道换热器应用于制冷空调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可靠性和换热性能;分析在提高微通道换热器性能上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发展趋势。
多层微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绕弯成形工艺
研究了多层微细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的绕弯成形过程。基于绕弯成形机理和LS-DYNA软件平台建立了多层换热器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换热器层数和弯曲力矩之间的关系及换热器和翅片的变形情况,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利用验证过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的翅片形状及弯曲半径对换热器成形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换热器层数的增加,弯曲力矩呈线性增加;对于不同形状的翅片,三角形翅片更适合微细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的弯曲成形;在一定范围内,较大弯曲半径更有利于换热器的弯曲成形。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旨在实现水冷风冷复合式散热,提升换热器换热效率。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呈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以及自所述第一集液管向第二集液管延伸的多个扁管,每一扁管的内部设置至少一喷水通道及多个冷媒通道,每一扁管设有连通所述喷水通道、且朝向邻近的扁管设置的喷水孔,所述多个冷媒通道与所述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相连通,所述第一集液管或第二集液管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第二集液管内设置有与所述多个扁管的喷水通道相连通的水腔、以及与所述水腔间隔设置的冷媒腔,所述第二集液管设有连通所述水腔的水入口。
优选地,位于同一扁管上的喷水通道和多个冷媒通道,沿迎风侧向背风侧的方向,依次排布成至少一排。
优选地,所述喷水孔在自所述喷水通道内向外,向出风侧方向倾斜设置。
优选地,每一扁管的厚度在自迎风侧向背风侧的方向上,呈逐渐减小设置;于每一扁管中,所述多个冷媒通道的横截面积,在自迎风侧向背风侧的方向上,依次递减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液管和所述第二集液管呈竖向设置,所述多个扁管呈横向延伸设置,所述喷水孔设于每一扁管的底部,每一扁管的底面水平设置,每一扁管的顶面在自迎风侧向背风侧的方向上,呈向下倾斜设置。
优选地,于每一扁管的与所述第一集液管连接的一端,所述多个冷媒通道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喷水通道的一端设置,以与设于所述第一集液管的第一冷媒通道插孔插接;每一扁管的与所述第二集液管连接的一端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多个冷媒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喷水通道的另一端之间,所述多个冷媒通道的另一端与设于所述第二集液管的第二冷媒通道插孔插接,所述喷水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液管的喷水管道插孔插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液管和所述第二集液管呈竖向设置,所述多个扁管呈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集液管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液管的冷媒腔上下分隔为多个第一分隔腔,所述第二集液管内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集液管的冷媒腔上下分隔为多个第二分隔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在上下方向相互错开。
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液管和所述第二集液管呈竖向设置,所述多个扁管呈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集液管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液管的冷媒腔上下分隔为多个第一分隔腔,所述第二集液管内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集液管的冷媒腔上下分隔为多个第二分隔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在上下方向相互错开。
优选地,所述多个扁管、第一集液管、第二集液管及翅片管均采用铝质材料。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温度传感器、电磁阀以及控制器:
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呈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以及自所述第一集液管向第二集液管延伸的多个扁管,每一扁管的内部设置至少一喷水通道及多个冷媒通道,每一扁管设有连通所述喷水通道、且朝向邻近的扁管设置的喷水孔,所述多个冷媒通道与所述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相连通,所述第一集液管或第二集液管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所述第二集液管内设置有与所述多个扁管的喷水通道相连通的水腔、以及与所述水腔间隔设置的冷媒腔,所述第二集液管设有连通所述水腔的水入口;
所述温度传感器邻近所述冷媒出口设置,用以检测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处的冷媒温度;
所述电磁阀设于所述入水口与水源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磁阀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用以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处的冷媒温度大于安全温度时,控制所述电磁阀导通。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集液管上设置水腔,在扁管上设置与该水腔相连通的喷水通道,该喷水通道的喷水孔可喷水对相邻的扁管进行喷水降温,结合风冷散热,实现了风冷和水冷的复合式散热,提升了换热器换热效率,而能够有效防止空调在高温环境下频繁停机的现象。
图1为《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的剖视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图10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与翅片组合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的正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液管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水管端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空调器的一实施例的控制部分的框架示意图。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微通道换热器 |
130 |
扁管 |
110 |
第一集液管 |
130a |
喷水孔 |
111 |
第一冷媒通道插孔 |
131 |
喷水通道 |
112 |
第一隔板 |
132 |
冷媒通道 |
113 |
第一分隔腔 |
133 |
缺口 |
120 |
第二集液管 |
140 |
翅片 |
120a |
水腔 |
151 |
加强板 |
120b |
冷媒腔 |
152 |
固定块 |
121a |
冷媒输入管 |
161 |
集液管端盖 |
121b |
冷媒输出管 |
1611 |
集液管延伸部 |
121c |
入水口 |
162 |
水管端盖 |
122a |
喷水通道接孔 |
1621 |
水管延伸部 |
122b |
第二冷媒通道插孔 |
101 |
温度传感器 |
123 |
第二隔板 |
102 |
电磁阀 |
124 |
第二分隔腔 |
103 |
控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