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罗启仕、斯克诚、魏文侠、吕正勇、韩占涛、马骏、向猛、赵秀红、杨仔、李梓、裴超、夏凤英、王海见、李淑彩、李卉、罗章、马奔腾
本标准规定了实施污染地下水原位注入修复的工作程序、主要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主要包括场地特征数据收集阶段、原位注入可行性评估阶段和原位注入实施阶段三大部分。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地下水原位注入修复工程实施。2100433B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德瑞科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宝航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我就是学污染生态系统修复的,个人认为,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前景还是很大的。从污染层面讲,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是最难处理的,因为因素太多,控制复杂,但是我国的工业化进展这么快,产生污染是必然的。而且,近些年...
通常解决土壤污染的办法有异位( Ex Situ) 修复和原位( In Situ) 修复两种形式。异位修复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后用化学物理方法清洗、焚烧处理、热处理及生物反应器等多种方法治理, 这是早期...
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有来自人类活动的,有来自自然过程的。1.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会造成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和氯化物含量的升高,有时也会造成病原体污染。2.工业废水和工业废物可使地下水中有机和无...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赵勇胜 吉林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长春 130026 摘要 :我国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污染场地 ,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威胁 。将地下水污染场地划 分为 4 大类 ,15 个亚类 ,为制定不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 、控制和修复规定提供了依据 ;对地下水污染防 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 ,为污染的预防奠定基础 ;介绍 了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 ,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场地类型 ;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 ;污染控制 ;修复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5888 (2007 ) 02 0303 08 收稿日期 :2006 11 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50478006 ) ;国家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地下水污染场地污染的控制与修复 作者: 赵勇胜, ZHAO Yong-sheng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春,130026 刊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007,37(2) 被引用次数: 6次 参考文献(15条) 1.张宗祜 . 卢耀如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2002 2.陈梦熊 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从事地质工作60年的回顾与思考 2003 3.赵勇胜 . 林学钰 地下水污染模拟及污染的控制和处理 1994 4. Appelo C A J Geochemistry,groundwater and pollution 1994 5. Mustafa M Aral Advances in gr
第1章 绪论
1.1 水及其循环
1.1.1 水的形成
1.1.2 水的分布
1.1.3 水的循环
1.2 水污染
1.2.1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
1.2.2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1.2.3 主要的水污染物质
1.3 水污染控制模式及技术简介
1.3.1 水污染控制模式
1.3.2 水污染控制技术
1.4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
1.4.1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的概念与内涵
1.4.2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的分类与内容
1.4.3 水体污染原位修复的任务与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体原位修复理论基础
2.1 物理、化学修复理论基础
2.1.1 沉淀溶解理论
2.1.2 氧化还原反应
2.1.3 吸附
2.1.4 混凝
2.2 生物修复理论基础
2.2.1 微生物
2.2.2 水生植物
2.2.3 水生动物
2.3 生态修复理论基础
2.3.1 生物与环境
2.3.2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3.3 生态系统
2.3.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3.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3.6 水体生态修复理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物理修复方法
3.1 底泥疏浚工程
3.1.1 概述
3.1.2 优缺点
3.1.3 案例
3.2 引水稀释
3.2.1 概述
3.2.2 优缺点
3.2.3 案例
3.3 截污
3.3.1 概述
3.3.2 案例
3.4 曝气法
3.4.1 概述
3.4.2 案例
3.5 物理除藻法
3.5.1 概述
3.5.2 案例
3.6 海洋石油泄漏物理处理法
3.6.1 概述
3.6.2 案例
3.7 物理修复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4章 化学修复方法
4.1 污染水体的化学修复技术
4.1.1 投加杀藻剂
4.1.2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
4.1.3 天然矿物絮凝法
4.1.4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
4.1.5 化学氧化技术
4.1.6 可渗透反应墙
4.2 化学修复技术在污染水体中的应用
4.2.1地下水修复
4.2.2 湖泊水库修复
4.2.3 河流修复
4.2.4 海水修复
4.3 化学修复方法的前景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物修复方法
5.1 生物修复的概念和分类
5.1.1 生物修复的概念
5.1.2 生物修复的分类
5.2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5.2.1 河流湖泊生物修复
5.2.2 海洋生物修复
5.2.3 地下水生物修复
5.3 生物修复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5.3.1 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问题
5.3.2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态修复方法
6.1 生态修复方法概述
6.1.1 生态修复的发展历史
6.1.2 生态修复遵循的原则
6.1.3 生态修复的优缺点
6.2 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修复效果的因素
6.2.1 氧气的供应
6.2.2 适合的温度
6.2.3 生物对水体的适应性
6.2.4 其他条件
6.3 生态修复方法
6.3.1 生态修复的过程
6.3.2 水体生态修复的内容
6.3.3 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
6.3.4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途径
6.4 建议与应用前景展望
6.4.1 建议
6.4.2 应用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复合修复方法
7.1 复合修复系统及组合技术简介
7.1.1 复合修复的研究进展
7.1.2 组合工艺技术及英特点
7.2 国内外实例简介
7.2.1 国内实例简介
7.2.2 国外实例简析
7.3 发展趋势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水体原位修复效果监测及评价
8.1 修复效果监测方法
8.1.1 监测指标
8.1.2 点位布设
8.1.3 采样、分析方法
8.2 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8.2.1 水质评价
8.2.2 生物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土壤地下水修复工作势在必行。本项目结合国家重要战略需求,针对土壤地下水系统中非水相流体有机污染物的运移传质过程、低渗透隔离墙污染控制技术,以及自然降解、地下水曝气、强化微生物修复等原位修复技术,围绕“岩土材料-孔隙流体-环境物质相互作用”关键科学问题,在微观机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工程应用3个层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通过实验室测试、模型试验、现场监测、理论与数值分析、综合分析研究等手段,揭示岩土材料性能变化、污染物运移传质和原位修复微观机理,研制物理模型试验设备,建立多尺度多过程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开发环境友好、节能高效的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创新技术,提出土壤地下水修复系统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准则。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为我国地下水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和技术支撑,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土壤地下水修复工作势在必行。本项目结合国家重要战略需求,针对土壤地下水系统中非水相流体有机污染物的运移传质过程、低渗透隔离墙污染控制技术,以及自然降解、地下水曝气、强化微生物修复等原位修复技术,围绕“岩土材料-孔隙流体-环境物质相互作用”关键科学问题,在微观机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工程应用3个层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通过实验室测试、模型试验、现场监测、理论与数值分析、综合分析研究等手段,揭示岩土材料性能变化、污染物运移传质和原位修复微观机理,研制物理模型试验设备,建立多尺度多过程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开发环境友好、节能高效的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创新技术,提出土壤地下水修复系统的设计理论与设计准则。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值和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为我国地下水管理提供有效的科学和技术支撑,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