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晚花吊钟花 (学名:Enkianthus serotinus Chun et Fang):属被子植物门,直立灌木,枝细瘦,圆柱形,光滑,干后呈灰褐色,芽鳞麦秆质,常紫色,顶端圆形,老叶薄革质,形状大小变异大,通常成椭圆形,有时成菱状椭圆形,少数成狭窄的卵状椭圆形。花序有2-3花;苞片早落;花梗长10-15毫米,被疏柔毛,花下垂;花冠管状钟形,白色,花药长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9月。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西川和云南,生于海拔800-1500m的林中。
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林中。模式标本采于广西龙胜。
该种近吊钟花E.quinqueflorus Lour,但叶脉不显著,叶片顶端尾状;叶柄短;花少数,花冠较小,白色,基部有囊,花丝中部以下扁平,被长柔毛,花药的芒较药室短,易于区别。
直立灌木;枝细瘦,圆柱形,光滑,于后呈灰褐色,幼枝被锈色疏柔毛,渐老则脱落而近于无毛,开花的幼枝无叶;芽鳞麦秆质,常紫色,顶端圆形,或稀具尾状尖头,除边缘具睫毛外,其余无毛。叶幼时被略俯伏的锈色柔毛,在背面下部三分之一的中脉两侧被白色丛卷毛,老叶薄革质,形状大小变异大,最大的长7-8厘米,宽3-3.5厘米,通常成椭圆形,有时成菱状椭圆形,少数成狭窄的卯状椭圆形。上部或多或少骤然狭窄成长尾状,顶端具细尖头,基部渐窄成楔形,全缘,边缘反卷,表面暗灰色,无光泽,叶脉不明显,背面淡灰绿色,无毛或被微柔毛,近中脉处残留丛卷毛,中脉略凸起,侧脉约6对,极细,弧状弯曲,网脉稀疏,略显;叶柄长8一10毫米。花序有2-3花;苞片早落;花梗长10-15毫米,被疏柔毛,花下垂;花萼5裂,几裂至基部,裂片披针形,不等长,长2.5-3毫米,基部宽1.5--2毫米;花冠管状钟形,白色,长8-9毫米,直径约7毫米,基部有囊, 口部5裂,裂片宽卵形,边缘具睫毛,开放时反卷;雄蕊长4毫米,花丝中部以下扁平,扩大部分被白色长柔毛,花药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基部钝,先端具芒,芒长度较药室为短;子房长椭圆状卯圆形,长4-4.5毫米,无毛,花柱长3.5--4毫米,无毛。 花期4-6月,果期7--9月。
吊钟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毛地黄(洋地黄),是玄参科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别称 : 洋地黄、指顶花、金钟、心脏草、毒药草、紫花毛地黄、吊钟花。全株有大毒。 误食症状:恶心、呕吐、腹部绞痛...
开花时.如一个个悬垂倒挂的灯笼或金钟.
倒挂金钟(拉丁学名:Fuchsia hybrida Hort. ex Sieb. et Voss),别名:灯笼花、吊钟海棠。多年生半灌木,茎直立。高50-200厘米,粗6-20毫米,多分枝,被短柔毛与...
产中国广西(龙胜)、四川(酉阳、江津、雷波)、云南(屏边)。
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花岗岩类
大别造山带存在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花岗岩类在成分上与准铝质岩一致,其锆石U-Pb与全岩Rb-Sr年龄为174~161 Ma。这些岩体主要属于造山带中下地壳深部熔融、侵入之产物,具有晚造山挤压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出露面积与剥露深度的区域变化,主要与后期强烈的热窿伸展差异改造作用有关。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的挤压环境,还控制合肥盆地前陆挤压阶段(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以及南北两侧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西太平洋汇聚特性的急剧变化(侏罗纪末),是促成大别山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事件以及区域伸展机制取代晚造山期挤压作用的根本原因,推测这种晚造山期挤压环境大致结束于~160Ma,即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作用发生之时。
西藏冈底斯中段晚侏罗—早白垩世花岗岩特征
对西藏冈底斯中段1∶25万措麦区幅区域地质调查中新发现的侵入于晚古生代地层中被古近纪林子宗群火山岩喷发沉积不整合覆盖的尼雄超单元、许如错超单元进行了解体,划分了7个单元。许如错超单元同位素年龄值154.2 Ma±3.8 Ma(锆石U-Pb)、141 Ma(锆K-Ar),时代为晚侏罗世,尼雄岩体中获锆K-Ar法年龄值114 Ma、106 Ma,时代为早白垩世,其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反应两岩体为过铝型高钾钙碱性壳幔混合型花岗岩,形成于活动陆缘火山弧构造环境,为大陆弧花岗岩,与雅江洋向北和班-怒洋向南俯冲有关。
吊钟花组--Sect. Enkianthus
花序伞形;果柄直立;果直立。
本组含5种。其中4种分布于亚洲大陆东南部,1种分布于日本。
本组模式种:吊钟花 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
吊钟花 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
该属多数种类花美丽,可供观赏。吊钟花 E. quinqueflorus Lour.是花卉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