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地应力的基本特征
第2章 现有地应力测试方法评述
第3章 套筒致裂法的理论基础
第4章 套筒致裂法地应力测试的基本原理
第5章 套筒致裂法地应力测试的方法及步骤
第6章 孙疃煤矿原岩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第7章 孙疃煤矿竖直测孔岩性测试报告
第8章 地应力对孙疃煤矿主要巷道及工作面的影响
附录A 孙疃矿区上覆岩层容重计算依据
附录B 钻孔设备及使用方法简介
参考文献 2100433B
《套筒致裂法测试地应力原理、技术与应用》围绕“地应力测试原理与技术”展开研究。全书共包括8章具体内容,依次对原始地应力的基本特征、现有地应力测试方法、套筒致裂法的理论基础、套筒致裂法测试地应力的基本原理、套筒致裂法地应力测试的方法与步骤、孙疃煤矿原岩应力测试及结果分析、地应力对孙疃煤矿主要岩石巷道稳定性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由于某些原因,很多现行的地应力测试方法难以适应煤矿等地下工程测试的要求,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测试过程极难控制,致使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难以保证。基于这种情况,寻求一种操作简便、过程能够严格控制、理论科学准确的测试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套筒致裂法及相关测试原理与设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诞生出来的。
套筒致裂法测试地应力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测点处互相垂直的三方向致裂压力直接测出主地应力的大小、方位,即直接给出测点主单元体。测试过程中压力的变化采用智能压力计连续计数,计数频率最高可达10~60个/秒,依据两次致裂获得的连续变化的压力值即可直接确定套筒致裂压力。
该测试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直接获取主地应力大小、方位,不需要借助测点岩石的弹性常数,同时还可以对上覆岩层的重量进行准确的推算。此外,本书还详细地介绍了构造应力的求解方法及测点上下一定范围内各层岩层中构造应力及主地应力的大小与方位的计算原理,并通过具体实例给予了示范。
本书共分8章,其中第1、2、3、4章由经来旺、郝朋伟共同撰写,第5、6、7、8章以及附录A、附录B由张浩撰写。全书由经来旺规划、整理。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淮北矿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地质力学认为﹐地壳内的应力活动是...
不一样,前者包括后者。 具体区别如下: 化学工程与技术,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
岩体的“高地应力”、“极高地应力”和“地应力”是如何区分的?
以“裂纹初始应力值sigma_c”为边界,低于此应力值的应力区域称为低应力区,不存在微裂纹的断裂的扩展现象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阐述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方法在水电工程中应用状况。为了获得科学、客观的测试记录,进一步综合分析水压致裂法测试成果,结合众多工程实例图形,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过程中岩体波速、渗透流速、"V"型谷等与地应力的相关关系及规律性。测试记录的应力与测试过程中流速的控制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地应力量值分布及方向受洞径、"V"型谷的大小和特征所影响;测点地应力值的大小与波速的高低在宏观上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同时也对水压致裂法测试中若干问题提出探讨,为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钻孔水压致裂法测地应力的探讨
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具有测量深度很大的优点,在地质工程中应用广泛,为解决传统水压致裂法的不足,一些学者提出了三维地应力测量理论,采用最小主应力破坏准则进行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可以用该方法进行测量,但水压致裂三维地应力测量方法还需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水压致裂法理论和三维地应力测量理论各有优缺点.
原生裂隙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充分利用了重张试验确定裂隙法向应力精度高的特点,克服了传统水压致裂法假设多、钻孔横截面最大主应力计算误差大等缺点,并且可进行大尺度的三维地应力测量,但当所测原生裂隙距离大时,应考虑应力梯度。介绍了原生裂隙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步骤,基于大量的实测地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简化出满足一般工程的线性应力梯度形式,并推导了便捷的计算过程。工程应用发现,不考虑应力梯度的原生裂隙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结果与考虑应力梯度测量结果具有一定差别,而后者的测量结果能反映测试范围内的地应力场变化。 2100433B
学科:地质力学
词目:水力压裂法
英文:hydrofracturing method(fracking)
由图可得关泵压力(ps)、裂缝扩展压力(pr)和破裂压力(pf),并按下式计算主应力:最小水平应力σh=ps最大水平应力σH=3ps-pr-po式中:po为孔隙压力。而铅直应力σv可根据上覆岩层的重量计算:σv=ρgH式中:ρ为岩石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测量深度;主应力方位由印模器确定。此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哈伯特(Hubbert)、威利斯(Willis)在理论上进行论证,60年代由夏德格(Scheidergger)、凯利(Keighley)、费尔赫斯特(Fairhurst)等加以完善,海姆森(Haimson)等分析了压裂液渗入的影响,并作大量野外和室内实验工作。由于操作简便,且无须水力压裂法知道岩石的弹性参量而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已进行很多水力压裂法地应力测量,德国、日本和中国等也已相继开展此项工作。目前,此法已能在5000米深处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