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暖通百科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是一本专注于土壤源热泵方面的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著作,内容包括  土壤源热泵概念、土壤源特性、地下岩土热响应测试、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理论与模型、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土壤热平衡问题及其控制、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系统运行能效测评、系统运行管理及土壤源热泵工程实例,是一本全面介绍土壤源热泵方面知识的学术著作,对于土壤源热泵技术的正确推广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作者长期从事土壤源热泵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经验。该书适合于从事土壤源热泵的研究、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基本信息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前言

随 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寻求一种节能、环保、可持续性能源利用模式是世界各国能源建设与发展战略的重点。土壤源热泵作为一种既可供暖又可制冷,还可提供生活热水的新型空调技术,因其具有绿色、高效及适应性好等优点而备受各国青睐,且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具发展潜力的采暖空调技术之一。近期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相关政府机构列为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技术支持与资助的重点领域之一。

土壤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至今,该技术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应用设计经验,已逐步趋向于成熟。然而,国内约在10年前才开始对其展开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受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土壤源热泵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认识与技术上还不成熟,设计经验欠缺,导致部分土壤源热泵工程能效较低,甚至出现系统运行失败的情况。尤其在地埋管传热理论与模型、系统动态仿真及其优化设计、土壤热平衡设计及其控制、运行调试与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认识。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对土壤源热泵技术进行全面的阐述,以期为该项技术在国内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土壤源热泵概念、土壤源特性分析、地下热响应测试、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理论与模型、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土壤热平衡问题及其控制、系统运行能效测评、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及工程实例等方面来全面介绍土壤源热泵技术,并汇集了作者10多年来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因此,本书不仅可供从事土壤源热泵的研究、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由扬州大学杨卫波副教授编著,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本书在编著过程中,研究生杨晶晶、孙露露协助进行了部分文字和图形处理工作,并协助进行文字、公式、插图与表格的校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帮助和热情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工作得到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1278)、扬州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度)、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6)、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y507k51001)、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桂林能15-J-22-3)、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开放基金 (KLTFSE2014KF05) 等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引用了许多参考文献和部分工程案例,谨向有关文献的作者和工程案例的设计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编著者的水平,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前辈与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的教学科研中改进。

杨卫波

2015年10月于扬州大学

查看详情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源热泵

  • 系列:PHNIX系列;型号:PTASHW500S;说明:50P叠式高温交气源热泵(85°出水);
  • 芬尼
  • 13%
  • 贵州省仁怀市升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5-07-22
查看价格

源热泵

  • 系列:PHNIX系列;型号:PWSRW450;说明:45P 地源金刚热泵;
  • 芬尼
  • 13%
  • 贵州省仁怀市升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5-07-22
查看价格

源热泵

  • 系列:PHNIX系列;型号:PWSRW200;说明:20P地源金刚热泵;
  • 芬尼
  • 13%
  • 贵州省仁怀市升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5-07-22
查看价格

源热泵

  • 系列:PHNIX系列;型号:PWSRW300;说明:30P地源金刚热泵;
  • 芬尼
  • 13%
  • 贵州省仁怀市升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5-07-22
查看价格

源热泵

  • 系列:PHNIX系列;型号:PWSRW600;说明:60P地源金刚热泵;
  • 芬尼
  • 13%
  • 贵州省仁怀市升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5-07-22
查看价格

分体式水源热泵(天花式末端)

  • L5.5DW/Q
  • 湛江市2011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分体式水源热泵(天花式末端)

  • L7.5DW/Q
  • 湛江市2011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分体式水源热泵(天花式末端)

  • L12DW/Q
  • 湛江市2011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分体式水源热泵(低静压风管式末端)

  • R2.5DW/Pl
  • 湛江市2011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分体式水源热泵(低静压风管式末端)

  • L5.5DW/Pl
  • 湛江市2011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土壤源热泵机组

  • LSSDR-170 制冷量159kw 输入功率29kw 制热量172kw 输入功率38kw 制冷剂R22
  • 2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3-02
查看价格

空气源热泵

  • (1)名称:空气源热泵(2)型号:制热量:38kW 输入功率:9.5KW(3)其他:含控制柜调试(4)技术要求:具体型号规格、技术参数、配置详见设计图纸招标文件
  • 1
  • 3
  • 国产中档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4-06-05
查看价格

空气源热泵

  • 空气源热泵KFXRS-120Ⅱ 制热量:118KW
  • 19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0-10-20
查看价格

空气源热泵

  • 1.名称:空气源热泵2.参数:DKFXRS-90ⅡA
  • 3
  • 1
  • 南方泵业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4-11-13
查看价格

空气源热泵

  • 模块式空气源热泵(R410a)
  • 8
  • 1
  • 美的集团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8-11
查看价格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作者简介

杨卫波 ,男,1975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市,中国致公党员,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副主任 。2007年获东南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东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 。2012年2月至8月赴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机械与航空学院的Building and Thermal Systems Research Group做访问学者,师从国际著名地源热泵专家Dr. Spitler从事地源热泵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现为扬州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及《动力工程(专业学位)》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江苏省制冷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科技通讯咨询专家,兼任《Energy》、《Geothermics》、《Energy Consevation and Managment》、《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Journal of Sustainable and Renewable Energy》、《Applied Energy》、《制冷学报》、《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农业工程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及《流体机械》等杂志地热能利用方面研究稿件的审稿人 。

自2001年开始,长期致力于地源热泵利用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方向涉及地热能利用与太阳能热利用中的传热传质问题及热泵节能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地下埋管传热模拟、地下埋管土壤储能特性、地下土壤冻结相变与地下水渗流特性及其对埋管传热特性的影响、地下蓄能传热强化与控制、复合源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模式及其优化控制、地源热泵土壤热平衡的控制技术、地热能利用中的热湿传递机理及被动式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 。先后主持国家星火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扬州市自然科学基金、扬州市-扬州大学合作基金及多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曾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及扬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与二等奖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20余篇,ISTP收录3篇。

查看详情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了 土壤源热泵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设计方法以及应用技术,内容包括土壤源热泵的概念、土壤源特性分析、岩土热响应测试、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理论与模型、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土壤热平衡问题及其控制、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系统运行能效测评及运行维护管理,并介绍了部分土壤源热泵工程实例。本书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反映了土壤源热泵领域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源热泵的研究、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查看详情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土壤源热泵技术及应用目录

第1章绪论1

1.1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1.1.1能源消费现状1

1.1.2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利用的要求3

1.2热泵与节能减排3

1.2.1热泵的定义3

1.2.2热泵空调系统4

1.2.3热泵的驱动能源与驱动装置5

1.2.4热泵的节能与环境效益7

1.3热泵的理论基础8

1.3.1理想的热泵循环8

1.3.2热泵的性能评价指标10

1.4热泵的低位热源11

1.4.1空气11

1.4.2水12

1.4.3太阳能14

1.4.4土壤15

1.5热泵的分类17

1.5.1热泵的分类方法17

1.5.2按热源种类分类18

1.5.3按热泵驱动方式分类23

1.5.4按热泵制热温度范围分类24

1.5.5按载热介质分类24

1.6热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4

第2章土壤源热泵27

2.1土壤源热泵概述27

2.1.1土壤源热泵的定义27

2.1.2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28

2.1.3土壤源热泵的技术特点29

2.2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热力学分析31

2.2.1热泵机组31

2.2.2用户末端33

2.2.3循环水泵34

2.2.4地埋管换热器35

2.2.5土壤源热泵系统35

2.3土壤源热泵的类型36

2.3.1土壤源热泵的分类36

2.3.2垂直埋管式土壤源热泵36

2.3.3水平埋管式土壤源热泵38

2.3.4螺旋形埋管式土壤源热泵38

2.3.5桩基埋管式土壤源热泵38

2.3.6直膨式土壤源热泵40

2.3.7复合式土壤源热泵40

2.4土壤源热泵适应性评价42

2.4.1适应性评价的必要性42

2.4.2适应性评价体系43

2.5土壤源热泵推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46

2.5.1认识方面46

2.5.2岩土热物性的确定47

2.5.3设计方面47

2.5.4施工方面47

2.5.5运行管理方面48

2.5.6能效测评48

2.6土壤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48

2.6.1国外48

2.6.2国内49

第3章土壤源特性分析53

3.1土壤能量的来源与平衡53

3.1.1土壤能量的来源53

3.1.2土壤能量的平衡54

3.2土壤源的特点54

3.2.1土壤源的优点54

3.2.2土壤源的缺点55

3.3土壤的孔性55

3.3.1土壤密度55

3.3.2土壤容重56

3.3.3土壤孔隙56

3.4土壤的热特性57

3.4.1土壤的热容量58

3.4.2土壤的热导率59

3.4.3土壤的导温性60

3.5土壤的温度状况61

3.5.1土壤温度状况的影响因素62

3.5.2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62

3.5.3土壤原始温度场的计算63

3.5.4土壤温度的变化特性63

第4章地下岩土热响应测试67

4.1概述67

4.1.1测试目的67

4.1.2测试依据68

4.2地下岩土热响应测试要求68

4.2.1一般规定68

4.2.2仪表要求69

4.2.3测试要求69

4.3常用测试方法70

4.3.1土壤地质手册70

4.3.2取样测值法70

4.3.3探针法71

4.3.4现场探测法72

4.4现场热响应测试原理74

4.4.1恒热流法74

4.4.2恒温法74

4.4.3两种测试原理比较75

4.5现场热响应测试装置及步骤75

4.5.1测试装置75

4.5.2测试步骤76

4.5.3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77

4.6数据处理方法79

4.6.1基于线热源的数据拟合法79

4.6.2基于解析解模型的参数估计法81

4.6.3三种方法的比较82

4.6.4测试实例及分析85

第5章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理论与模型88

5.1概述88

5.1.1地埋管传热模拟的意义88

5.1.2传热模型的理论基础88

5.1.3地埋管换热器的可利用传热温差89

5.2常用的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89

5.2.1导热型模型90

5.2.2热湿耦合型99

5.2.3考虑冻融相变101

5.2.4地埋管传热模型的关键105

5.3地埋管传热特性影响因素及强化措施105

5.3.1地埋管传热特性影响因素105

5.3.2地埋管传热强化措施107

5.4变热流线源模型108

5.4.1变热流线热源模型的提出108

5.4.2变热流情况下钻孔壁温的计算108

5.4.3变热流情况下埋管流体温度的计算109

5.4.4模型的验证110

5.5二区域U形埋管传热模型112

5.5.1二区域U形埋管传热模型的提出112

5.5.2钻孔外土壤区域的传热模型112

5.5.3钻孔内的传热模型114

5.5.4二区域U形埋管传热模型的应用119

5.5.5二区域U形埋管传热模型的实验验证122

5.6土壤冻结对地埋管换热特性的影响123

5.6.1土壤冻结对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123

5.6.2含水率对土壤冻结特性的影响125

5.6.3土壤原始温度对土壤温度分布及冻结半径的影响125

5.6.4导温系数与Stefan数对土壤冻结半径的影响126

5.7地下水渗流对地埋管换热特性的影响128

第6章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130

6.1设计的基础资料130

6.1.1设计原始资料130

6.1.2空调负荷的计算135

6.1.3现场资源条件勘探141

6.2地埋管换热器的管材及传热介质142

6.2.1地埋管换热器的管材142

6.2.2管材规格与压力级别143

6.2.3传热介质144

6.3地埋管换热器的形式与连接146

6.3.1地埋管换热器的形式146

6.3.2地埋管换热器的连接方式149

6.4地埋管换热器长度的设计151

6.4.1工程概算法153

6.4.2半经验公式法154

6.4.3计算机动态模拟法154

6.5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水力计算155

6.5.1地埋管换热系统流量的确定155

6.5.2地埋管换热系统的阻力计算156

6.6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实例161

6.6.1工程概况161

6.6.2系统分区与机房冷热源配置161

6.6.3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162

6.6.4辅助冷却塔容量的确定164

6.6.5地埋管系统流量的确定164

6.6.6管内流速校核166

6.6.7管路系统阻力损失计算与承压能力校核166

6.6.8地下热平衡计算167

6.7地埋管换热系统专用设计软件167

第7章土壤热平衡问题及其控制170

7.1土壤热平衡170

7.1.1土壤热平衡的概念170

7.1.2土壤热失衡的原因171

7.1.3土壤热失衡的危害172

7.2土壤热平衡的设计与控制173

7.2.1土壤热平衡的设计173

7.2.2土壤热平衡控制的技术措施175

7.3土壤热平衡控制中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176

7.3.1取放热不平衡率176

7.3.2地下释能运行控制模式178

7.3.3埋管布置方式182

7.3.4岩土类型183

7.3.5地下水渗流184

7.3.6土壤冻结相变185

7.4复合式土壤源热泵系统187

7.4.1复合式系统的必要性187

7.4.2冷却塔-土壤源热泵复合式系统187

7.4.3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式系统193

第8章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203

8.1施工工艺流程203

8.2施工前的准备203

8.2.1现场勘探203

8.2.2场地规划204

8.2.3水文地质调查205

8.2.4测试孔与监测孔205

8.3施工设备206

8.3.1钻孔与挖掘机械206

8.3.2焊接与回填设备211

8.4地埋管管道的连接214

8.4.1管道的热熔连接214

8.4.2管道的电熔连接218

8.4.3钢塑管道的转换连接220

8.4.4聚乙烯管道连接与施工时应注意事项221

8.5地埋管换热器的安装222

8.5.1水平式地埋管换热器222

8.5.2竖直式U形地埋管换热器224

8.6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水压试验230

8.6.1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230

8.6.2地埋管水压试验230

第9章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能效测评232

9.1能效测评的必要性232

9.1.1土壤源热泵健康发展的需要232

9.1.2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复杂性233

9.1.3系统优化运行管理的需要233

9.1.4土壤源热泵生态环保的需要233

9.2能效测评的依据234

9.3能效测评的内容234

9.3.1测试条件234

9.3.2测试内容235

9.3.3评价内容235

9.4能效测评的方法235

9.4.1测试方法235

9.4.2评价方法240

9.5能效测评报告244

9.5.1基本要求244

9.5.2能效测评报告的组成246

第10章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维护管理249

10.1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管理249

10.1.1技术资料249

10.1.2运行的规章制度250

10.1.3运行人员管理251

10.1.4运行技术要求251

10.1.5运行节能要求254

10.1.6运行安全要求254

10.2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维护255

10.2.1维护保养制度255

10.2.2维护保养内容255

第11章土壤源热泵系统工程实例257

11.1浙江某宾馆复合式土壤源热泵系统257

11.1.1工程概况257

11.1.2地质勘探与岩土热响应测试257

11.1.3总体设计方案258

11.1.4热泵机组选型258

11.1.5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259

11.1.6冷却塔容量确定262

11.2扬州大学复合式土壤源热泵实验示范系统262

11.2.1实验示范系统概况262

11.2.2冷却塔-土壤源热泵复合式系统263

11.2.3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式系统268

11.3扬州帝景蓝湾土壤源热泵系统273

11.3.1工程概况273

11.3.2设计依据274

11.3.3空调负荷计算与热泵机组选型274

11.3.4地埋管换热器系统设计275

11.3.5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278

11.4扬州阳光美第土壤源热泵系统280

11.4.1工程概况280

11.4.2设计依据280

11.4.3地下岩土热响应测试280

11.4.4空调负荷计算282

11.4.5冷热源配置282

11.4.6地埋管换热器设计与施工284

11.4.7地表水源热泵286

参考文献288

查看详情
工业建筑中土壤源热泵技术应用 工业建筑中土壤源热泵技术应用

工业建筑中土壤源热泵技术应用

格式:pdf

大小:32KB

页数: 2页

应用土壤源热泵技术重点要解决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季节性热平衡和控制精度问题。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了土壤源热泵季节性热平衡的概念,冷热负荷不平衡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冷热负荷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还给出了建立工业建筑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随季节变化的全年自动控制体系的思路。

浅析土壤源热泵的优势与应用 浅析土壤源热泵的优势与应用

浅析土壤源热泵的优势与应用

格式:pdf

大小:148KB

页数: 1页

浅析土壤源热泵的优势与应用——介绍了土壤源热泵的概念,探讨了土壤源热泵在国内外发展的近况,论述了土壤源热泵的优越性,并对土壤源热泵的应用做了说明。

地源热泵土壤换热器的应用

【学员问题】地源热泵土壤换热器的应用?

【解答】一、工程概况

当代万国城二期地处东直门东北角,占地面积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2万

平米,地下室约55000㎡.本工程的目标是建设一座高舒适度、低能耗、健康、绿色、环保型的里程碑式住宅建筑,它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类高科技气力,对其屋面、外墙、外窗、采热、制冷、新风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优化设计,从而满足一部分人对高品质居住、办公、购物、休闲的要求,在节约能源的情况下,实现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二、空调系统概述

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初投资和运行用度,采用以地源热泵为主,燃气锅炉和冷却塔作调峰的复合式系统。由于地处北京市核心地带,没有场地,因此将土壤换热器设置在车库底板下,共计635组双U换热管,埋深100米。本项目的末端系统为顶棚辐射+新风系统;地源热泵机组夏季的排热由土壤

换热器和冷却塔完成;冬季取热源由土壤换热器实现,不足部分采用燃气热水锅炉;生活热水部分通过热泵机组热回收实现,不足部分通过燃气锅炉提供。具体见下图。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查看详情

地源热泵技术国外应用

在美国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占整个空调系统的40%,是美国政府极力推广的节能、环保技术。1998年美国能源部颁布法规,要求在全国联邦政府机构的建筑中推广应用地埋管土壤换热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为了表示支持这种技术,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得克萨斯州的别墅中也安装了这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中北欧的瑞士、瑞典、奥地利、丹麦等国家,地源热泵(土壤换热器)技术利用处于领先地位,地埋管土壤换热器热泵得到广泛的应用。

查看详情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简介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379108

  • 版次:1

  • 商品编码:13316068

  • 品牌:化学工业出版社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21-04-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400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七章,从理论到实践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制、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联合技术研究方法及现状、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拓展及研究前沿、典型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和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土壤修复和污染管控、土地整治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土壤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目录

章 绪论1

节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介绍及发展 1

一、概述 1

二、土壤污染植物修复的发展 3

三、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6

四、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10

五、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14

第二节 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内容 16

一、植物修复概念的提出 16

二、植物修复污染环境的理论基础 16

三、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3

第三节 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和应用意义 25

一、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25

二、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28

三、植物修复技术的展望 32

参考文献 33

第二章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制41

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 41

一、概述 41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43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45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47

五、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48

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 52

七、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 54

第二节 植物修复机制 55

一、植物对物质的吸收、排泄和积累 55

二、植物修复污染环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58

第三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制 59

一、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制 59

二、植物挥发污染土壤重金属的作用机制 63

三、植物提取污染土壤重金属的作用机制 64

四、植物稳定污染土壤重金属的作用机制 66

五、植物根际行为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作用机制 67

六、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 69

第四节 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机制 72

一、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作用 74

二、植物释放分泌物和酶去除环境有机污染物 74

三、根区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75

第五节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植物修复作用机制 85

一、土壤复合污染现状 85

二、复合污染的概念与分类 86

三、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在土壤中交互作用 86

四、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交互作用对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影响 87

五、重金属对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过程的抑制 87

六、重金属的浓度与其抑制生物降解的相关性 88

七、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89

参考文献 90

第三章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102

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02

一、超富集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102

二、低积累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技术与方法 111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26

一、农田农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26

二、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30

三、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35

第三节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38

一、农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39

二、多环芳烃-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41

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44

四、多氯联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方法及研究现状 146

参考文献 147

第四章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联合技术研究方法及现状159

节 植物-化学联合技术修复污染土壤研究方法及现状 159

一、植物-螯合剂联合修复技术 159

二、植物-表面活性剂联合修复技术 163

三、植物-固定化改良剂联合修复技术 167

四、植物-植物生长调节剂联合修复技术 174

五、植物-酸碱调节剂联合修复技术 178

六、植物-肥料联合修复技术 178

七、植物-复合强化剂联合修复技术 179

八、植物与其他化学方法联合修复技术 188

第二节 植物-微生物联合技术修复污染土壤研究方法及现状 189

一、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89

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190

三、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有机污染 196

四、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复合污染 202

第三节 植物-生物炭联合技术修复污染土壤研究方法及现状 203

一、生物炭的特性及制备影响因素 203

二、生物炭施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04

三、植物-生物炭联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205

四、植物-生物炭联合对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 208

参考文献 210

第五章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拓展及研究前沿222

节 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研究 223

一、概述 223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重金属植物修复中的研究 224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有机污染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232

四、基因工程在植物修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34

第二节 芯片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研究 235

一、概述 235

二、生物芯片的种类 235

三、生物芯片的工作原理 237

四、生物芯片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238

五、展望 243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研究 243

一、概述 243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与方法 244

三、蛋白质组学在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247

四、问题及展望 255

第四节 代谢组学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研究 256

一、概述 256

二、植物代谢组学技术 257

三、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261

四、代谢组学技术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263

五、展望 266

参考文献 267

第六章 典型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282

节 农田土壤污染现状及其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283

一、农田土壤污染现状 283

二、农田土壤污染来源 286

三、农田土壤污染特点 288

四、农田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289

五、案例——湖南某砷污染农田土壤修复工程 292

第二节 矿区土壤污染现状及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293

一、矿区土壤污染现状 294

二、矿区废弃地的类型及特征 295

三、矿区污染来源 295

四、矿区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296

五、应用实例 297

第三节 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299

一、搬迁企业遗留场地 299

二、电子垃圾回收场地 300

三、垃圾堆放/填埋污染场地 306

四、农药污染场地 312

五、东北重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 315

第四节 其他污染土壤环境中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317

一、盐碱土污染土壤环境中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317

二、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环境中植物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320

参考文献 325

第七章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344

节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局限性 344

一、植物的生物量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344

二、土壤含水量对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影响 353

三、修复植物的处置及资源化再利用 361

第二节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发展趋势 370

一、植物修复野外试验及多学科综合研究 370

二、植物修复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综合应用 370

三、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 371

参考文献 373

附录1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381

附录2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 386 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23-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