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铁路隧道施工或运营过程中,为预防和消除地下水或地面水的危害所采取的截水、排水、堵水和防水等措施,以及防止隧道冰冻病害所采取的措施。
隧道渗水和漏水,是隧道常见的病害,如据1981年统计:中国铁路隧道中不合标准的隧道(拱部滴水成线,边墙有漏水,冬季需要刨冰等),占全国铁路隧道总长的4%左右,占铁路隧道总座数的40%左右。隧道渗水和漏水的主要原因是:①隧道综合治水设施不够完善;②隧道衬砌混凝土不够密实或接缝处理不当;③隧道衬砌发生裂损、腐蚀;④隧道衬砌背后存在积水或承压水等。
隧道渗水和漏水会造成隧道内钢轨和设备锈蚀,并会引起道床不稳固;在电力牵引区段还可能造成漏电事故等;在严寒地区,还会因渗水和漏水冻结而侵入限界,影响隧道正常使用,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对隧道渗水和漏水病害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整治。
截水为减少流向隧道的水量,控制隧道渗水和漏水而采取的治水措施。主要是在隧道的靠水源侧周围,开挖截水沟,或做好地面天然沟溪铺砌工程。
排水为疏导隧道周围的水和排出隧道内的水所采取的治水措施。主要是利用沟、管、槽等设施排水。为排出较大的水量可设泄水洞,或利用施工时的平行导坑。
衬砌的排水措施,除隧道内设排水沟外,一般在衬砌背后根据水流状况,设置纵向和横向排水通道,把水导入隧道中心或两侧设置的排水沟,并沿沟排出洞外。施工时遇有涌水量较大的地段,一般可钻孔先把水导至排水沟,或修建集水坑集中泵水。
堵水为堵塞衬砌背后水路或衬砌渗漏部位水路所采取的治水措施。主要是采取注浆法。注浆常用水泥系、水泥-水玻璃系、化学材料系等材料。
防水防止隧道渗水和漏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防止大面积渗漏和防止局部缝隙渗漏两个方面。防止大面积渗漏,以设置防水层或提高衬砌混凝土本身抗渗性为主。防水层所使用的材料有合成树脂类、合成橡胶类、沥青类等。设置防水层一般采用铺设由上述材料制成的薄板的方法,有时也采用喷涂法。
为防止局部缝隙渗漏,在构筑中的衬砌施工缝一般用止水带作主要隔水层;已建成隧道的渗漏缝隙,可用速凝止水材料,如超早强水泥(日本的止水水泥)等堵塞,然后再敷以聚氯乙烯胶泥条或掺有高分子材料的水泥(如聚胺酯水泥)等。
修建隧道复合式衬砌所常用的防水法,在涌水量大时,可在喷混凝土支护和就地灌筑混凝土之间设置防水层;在一般涌水量时,可用提高灌筑混凝土抗渗能力的方法。
防冻措施严寒地区由于水引起的冻害通常发生在洞口附近。防冻主要采用保温法,即在衬砌内侧或夹层部分的防水层上增加一层如聚胺酯树酯、泡沫聚胺酯等保温层。洞内水沟等排水设施也需保温,如中国东北地区常用加大水沟埋置深度的方法进行保温。
正在施工的隧道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大量涌水时,就要采取机械抽水、排水措施,甚至在开挖面预先注浆等措施,并应储备足够的抽水设备。做好地质和水文勘测工作,也是隧道治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地质和水文勘测工作,不但可为隧道拟定治水方案提供依据,而且可为隧道开挖和隧道衬砌施工避免地下水干扰创造条件。2100433B
铁路隧道基础知识考试
1 / 9 《铁路隧道》课程复习重点: 1.非电化隧道: 指内燃牵引列车通行的铁路隧道。 2.翼墙式洞门: 在端墙前面设置两道纵向支撑的斜挡墙,以增强端墙的稳定性。 3.围岩失稳: 围岩变形达到了一定的限度,不能自稳,产生松动、坍塌。 4.斜眼掏槽: 与开挖工作面呈一定角度的掏槽眼,掏槽效果较好。 5.矿山法: 采用钻眼、放炮开挖隧道的方法。 6.硬岩: 指饱和极限抗压强度 Rb大于 30MPa的岩石。 7.曲线隧道: 隧道的纵向线形为曲线,铁路隧道需要加宽,公路隧道依据曲线半径的情况 8.隧道预支护: 超前于开挖工作面的支护,如超前锚杆、管棚等。 9.围岩压力: 围岩对隧道结构形成的压力。 10.喷锚支护: 用喷射混凝土和锚杆组成,对隧道施作的初期支护。 开敞式掘进机:大型全断面掘进机械,适用于中硬岩层。 11.围岩: 隧道开挖后对周围地层发生扰动的那一部分岩体。 12.防水板: 2
某铁路隧道病害整治
京广铁路南岭隧道病害整治 1 隧道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南岭隧道位于 京广铁路衡(阳)韶(关)段,隧道全长 6061.8,是京广线第二 长的电气化双线铁路隧道,建于 1979-1987 年,1988年 11月投入运营。隧道采 用复合式衬砌和聚乙烯板防水层, 轨下道床采用混凝土宽枕板道床, 隧道内设人 字坡,除进出口段外,隧道其余地段设置双侧水沟、双侧电缆槽和中心水沟。 1.1 自然地理特征及地质构造 南岭隧道位于湖南省南部五盖山与骑田岭夹持地带的剥蚀低山丘陵区, 地形 起伏不大,地面高程 320~500。南岭山脉为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山岭 多呈馒头形,局部地形陡峻,灌木丛生,植被发育,地表连溪河绕转两次流经隧 道顶部。隧道范围内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发育,隧道经过横下垅、茅山里、岭白 塘、生潮垅、下连溪五处溶蚀洼地。隧道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雨量充 沛,汛期雨量集中。 地表排水系统
瑞士全国处于阿尔卑斯山脉中。铁路线出色地适应复杂的地形,在关键地段建造了长度超过14公里以上的四座山岭隧道。国有标准轨距铁路营业线4684公里已全部电气化,连接法、德、奥、意诸邻国。国有铁路的哥达(Gotthard)线为北通联邦德国,南接意大利的国际线,于19世纪80年代建成。在瑞士境内最大坡度为26‰。为了登上陡峻的山坡,山脉两侧有5处螺旋形展线,螺旋线路大部分在隧道中。全线最高点为横贯主山脉的圣哥达隧道,全长14.998公里。此线迄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欧洲繁忙铁路之一。一、二号辛普朗隧道是世界最长的两座山岭隧道。隧道附近的线路工程也是瑞士国有铁路中的突出者。
世界上普通轨道铁路的实际最陡坡度为70‰(1:14),用在瑞士的两段 1.0米轨距的线路上。一般达到60‰及以上时,有必要采用齿轮与齿轨相契合的齿轨铁路,以防轮轨之间粘着力不够而发生滑动。齿轨线是在过陡的自然坡度地段代替展线与长隧道的一种方案。齿轨最大坡度,除一处460‰与一处260‰(都在瑞士)外,不超过250‰。瑞士境内齿轨铁路很多,为登山的有力工具。其中最著名的是越过少女峰垭口的少女峰铁路,1.0米轨距,齿轨段落最大坡度250‰。少女峰垭口海拨3453米,为欧洲铁路最高点。
在南美安第斯山脉上有14条铁路线海拔在4000米以上,6条为标准轨距,8条为1.0米轨距。工程上除应付复杂的地形外,还有高寒缺氧的问题。其中,秘鲁中央铁路自西海岸卡亚俄经首都利马到安第斯山脊的标准轨距线路,最大坡度为40‰,充分利用展线和隧道技术。其中干线最高点已达海拔4784米,而在到矿区的支线上最高点达到海拔4831米,至70年代末,这是世界最高点的铁路。
南美最著名、规模最大的齿轨铁路在智利海岸的瓦尔帕莱索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 1.0米轨距国际线上。其越岭方向直短,在山岭两侧共有13段齿轨线路,最大坡度为83‰。
北美西部有以落基山脉为主的广大山区与高原,自北至南连绵不绝。美国和加拿大通过这些群山修建了9条东西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工程浩大,著称于世。其中7条在美国,2条在加拿大。
在美国建成的第一条大干线,其中困难的工程主要在西自旧金山东至奥马哈的3040公里间。1869年全线通车,有20‰的坡道连续20公里,曲线最小半径175米。在圣菲铁路中,自芝加哥经堪萨斯城至洛杉矶的干线有1600公里蜿蜒于山区之中,东侧采用35‰陡坡,利用展线技术,西侧以约200公里的 14.3‰长大坡道跨过落基山脉。
在加拿大最著名的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该线东起蒙特利尔,西迄太平洋岸的温哥华,贯穿加拿大全境,全长4600多公里。其关键工程集中在西段,越过落基山脉的几个山垭口处。线路最大坡度为26‰,最小曲线半径175米,于1885年修通。
自车里雅宾斯克至太平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长7416公里,自莫斯科算起全长9313公里的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于1891年沙俄时代,自东西两端同时开工。初时,在中间通过贝加尔湖时,还需用船(在冬季用雪橇)运输。于1916年,绕湖线路修成,全线通车。又于1974年开始修建西起贝加尔湖乌斯季库特,东至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下游的共青城,全长3200公里的第二条西伯利亚贝阿干线。该线经过 7座山岭,困难地段的双机牵引坡度为18‰,最长越岭隧道长15.3公里。
这两条铁路所经之处属于大陆气候,严寒季节气温最低达-50~-70°C,夏季气温达40°C。全线的60~65%通过永冻地带,还经行几百公里的沼泽地带和地震烈度达7~9级的频发地震区,施工难度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铁路轨距均为 1.067米。战后各国铁路致力于提高旅客列车速度,日本开始修建标准轨距旅客列车的电气化高速线。东海道新干线(东京-大阪)全长515公里,于1959年开工,1964年10月通车,最高速度达到210公里/时,开创了世界高速铁路的纪录。该线最大坡度20‰,最小曲线半径2500米,所经地形山峦起伏,修建了很多高架线路桥;隧道长度占铁路线全长的46%。接着又于1967年3月至1975年3月完成了大阪—博多553公里的山阳新干线,最高速度提高到250公里/时,最大坡度采用15‰,最小曲线半径4000米,隧道和桥梁总长占线路全长的87%。这两条线通车后与旧线相比,行车时间缩短了一半。随后,日本的高速铁路线进一步推向全国,新建的有上越新干线(东京市的大宫—新潟,273公里);筹建的有东北新干线(东京—盛冈,496公里)等。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线,在世界上,以日本铁路的规模最大。
自巴黎至里昂 425公里的电气化标准轨距双线旅客列车的高速铁路,在1981年9月底大部分在新线上通车(1983年改线部分全部完成),宣告世界铁路的列车速度又创新纪录,试验速度曾达380公里/时,设计速度300公里/时,实际运营速度260公里/时。与日本新干线一样,其所以能行驶如此高速的原因在于:①线路的曲线半径很大,采用4000米;②轨道仍采用传统结构,但对路基建筑、轨道强度、稳定性与几何形位比一般线路有更高的要求;③大功率的牵引设备与轻质车辆(法国高速列车在两端设机车,功率6000千瓦,铝合金车厢)和经济的坡度标准相协调配套;④自动控制的信号与通信装置;⑤与其他交通线全用立体交叉。法国高速线与日本新干线不同之点是:①地形条件相对平坦,不需象日本各线大部分设在桥上与隧道中。在 6次越过山地时,采用35‰的大坡,沿线两侧全部用网篱拦起,以防人畜侵入轨道。②425公里营业线中两端利用旧线,实际建筑里程只有380公里。由于采用这两项措施,在土建工程上节省大量投资,而在线路、机车、车辆、信号上采用先进的设备,从而得到明显的经济效益。
▍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有着至高的、无以取代的地位。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历史的机缘巧合使詹天佑成为中国人自己设计、主持修建干线铁路的第一人,他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照片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属广州市荔湾区)。1872年,他作为首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之一到美国学习。1881年,詹天佑在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被迫遵令回国。至此,1872年至1875年,4批共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仅詹天佑和欧阳赓获得大学毕业文凭。
从1888年起,詹天佑任关内外铁路(今北京至沈阳铁路)之一段——(天)津(塘)沽铁路帮工程司(即助理工程师)。1891年,在关内外铁路另一段线路的建设过程中,他参加了滦河大桥工程的修建,采用气压沉箱法一鸣惊人。
1902年,詹天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负责主持修建专为慈禧赴清西陵谒陵祭祖服务的新城县(今属河北省高碑店市)至易县的新易铁路(又称“谒陵铁路”)。
詹天佑从事铁路工作18年间,取得的卓越成绩和他短时间内建成谒陵铁路的实际行动,取得了清朝统治者的信任。在直隶总督兼关内外铁路督办袁世凯的推荐下,1905年5月,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司。第二年,詹天佑升为总办,主持全路修建事宜。
当时的关内外铁路总管兼总工程司、英国人金达曾经踏勘过京张铁路的线路,深知从南口至八达岭段(俗称关沟段)线路坡度很大,隧道工程艰巨。清政府决定委派詹天佑为总工程司后,金达冷语讥讽,不相信中国的工程师有此能力。
詹天佑凭着自己所学及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克服困难充满信心。
北京至张家口,距离约200公里。其中,北京至南口段以及八达岭至张家口段地势都相对较为平缓,唯有自南口向北进入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后,一直到今天的八达岭站一带,岭高坡陡、地势险要。穿越八达岭,便是整条线路工程施工的难点与关键。
关沟段自南口至青龙桥间坡度较大。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在其他技术人员勘察设计的基础上,詹天佑又到此段实地仔细考察和精确测算,反复比较原来所提方案的利弊,终于找到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即在青龙桥站仿照美国高山地区铁路设计方案,采用“人”字形(也称“之”字形)线路。去往张家口方向的列车,采用两台大马力机车,一个前拉一个后推,到达青龙桥站“人”字形线路后,列车换个方向,后推机车改为牵引,前拉机车改为后推,再扳好道岔,列车就可以拉着重重的货物,向着山上爬坡前行。这样做,既可有效降低线路的坡度,又可缩短拟开挖的八达岭隧道的长度,缩短工期、节省经费。
京张铁路青龙桥站西侧上下行火车同时开行场景。
关沟段共开凿居庸关等4座隧道。其中,八达岭隧道最长。按照原设计,八达岭隧道长约1800米。采用“人”字形线路后,提高了线路和隧道进口的高度,隧道长1091米即可。
虽然隧道长度缩短了不少,但仍是全路的“卡脖子”工程。八达岭地层大多是坚硬的花岗岩,在没有掘进机械、全靠人工开挖的当时,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如期打通八达岭隧道,詹天佑决定,除隧道两端的两个作业面外,又在山顶打了两个竖井,向下挖掘到一定程度后,分别向两端开挖。这样,作业面一下子达到了六个。
为了缩短工期,詹天佑大胆试验,精心挑选爆炸性能较为稳定的炸药,首次用于隧道的岩石爆破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詹天佑和他带领的团队,破解了各种技术难题,排除了来自各方的干扰,终于在1909年7月4日铺轨到张家口。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开行列车。(本文图片由李春冀提供)
2012年12月环保部暂缓审批成兰铁路,称或影响大熊猫、金丝猴。2013年10月16日环保部新近公示的《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中,成兰铁路成都至川主寺段榜上有名,意味着这条铁路开始正式复工。多方了解得知,相较于此前方案,此番获批环评方案主要作出两大调整:在施工的方法和工艺上作出不小调整;更重要的是降低对周围环境干扰,比如取消少数车站或减少部分车站的客运和货运量。为减少对大熊猫影响,成兰铁路将以隧道形式穿越大熊猫栖息地,隧道进出口均在大熊猫栖息地以外。
中文名成兰铁路外文名Chengdu-Lanzhou Railway开建日期2011年2月26日运营里程730.549km设计时速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