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图解中国建筑史

《图解中国建筑史》是2007年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跃东。本书介绍了我国辉煌的古代建筑文化,是一本建筑史参考书。 

图解中国建筑史基本信息

图解中国建筑史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拥有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记载这一切的除了各种文献和其他实物之外,还有那些静默无语矗立了几百几千年的建筑,亦或只是些许饱经沧桑的残砖断瓦,凝视它们的时候我们仿佛是在触摸历史,感受那些不曾经历的过往。这本书除了按照历史、类型等对建筑进行分类陈述之外,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其大量的图片资料及注解,或展示空间,或描述场景,或突出细部,使我们得以直观而生动地面对那些本已非常遥远的文明。

查看详情

图解中国建筑史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Upho中国

  • 内墙砖2600×1300
  • Phomi
  • 13%
  • 中山市绿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 2025-07-23
查看价格

中国红(樱花)

  •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14cm;品牌:天适
  • 天适
  • 13%
  •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 2025-07-23
查看价格

中国红(樱花)

  •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8cm;品牌:天适
  • 天适
  • 13%
  •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 2025-07-23
查看价格

中国红(樱花)

  •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12cm;品牌:天适
  • 天适
  • 13%
  •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 2025-07-23
查看价格

中国红(樱花)

  •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6cm;品牌:天适
  • 天适
  • 13%
  •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 2025-07-23
查看价格

中国

  • 2cm
  • 惠州市惠东县2025年4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中国绿

  • 2cm
  • 惠州市惠东县2025年4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中国

  • 板厚17~20mm
  • 云浮市郁南县2025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中国

  • 2cm
  • 惠州市惠东县2025年3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中国绿

  • 2cm
  • 惠州市惠东县2025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桑蚕生活标本

  • 产品由卵幼虫四龄)、雌、雄成虫、茧、蚕丝、丝织品和桑叶组成.应符合JY0325-1993《家蚕生活标本技术条件》的要求.
  • 1
  • 1
  • /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3-11-25
查看价格

明理学增信学崇德学力行

  • 8mmPVC激光造型字体,14×0.7米
  • 1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9-08
查看价格

口述

  • 单面屏(32寸 带耳机)X2
  • 1
  • 1
  • 梦派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0-12
查看价格

建筑涂料

  • 氟碳喷涂,《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编号:0092
  • 4000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2-11-20
查看价格

建筑涂料

  • 氟碳喷涂,《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编号:0995
  • 4000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2-11-20
查看价格

图解中国建筑史作者简介

徐跃东,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访问学者。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副教授、艺术系主任。兼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水彩水粉画家协会理事、省油画家协会理事、湖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近年来在建筑史专家王其钧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传统民居和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研究,并承担了“南浔民居”的课题研究。其论文在《美术研究》等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撰写的《民居建筑》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成为建筑史论领域的新型学者。

查看详情

图解中国建筑史基本信息

作者:徐跃东著

ISBN:10位[7508357256]13位[9787508357256]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定价:¥88.00元

查看详情

图解中国建筑史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图解中国建筑史内容提要

《图解中国建筑史》可以说是一本文字通俗的中国古建筑史全书,它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辉煌的古代建筑文化,书中使用了近400张精彩的各类中国古建筑图片,可以让读者更为形象地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

从出现巢居和穴居的原始简易住宅到清代辉煌华丽的雄伟宫殿,中国古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久的不断转变的过程,住宅的完善、宫殿的独断、园林的新生,这是一个个生命不断诞生与成长的过程。

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传统文化的象征,拥有美观独特的造型,也富有异乎寻常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从远古流传延续至今的少有的古典建筑传统艺术之一。

本书设计精美,查阅方便,是一本实用经典的建筑史参考书。

查看详情

图解中国建筑史目录

第一章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夏、商、周建筑的发展与形态

第三节秦代的宫殿建筑与苑囿

第四节秦始皇陵与兵马俑

第二章汉代建筑的发展与类型

第一节汉代的宫殿与都城

第二节汉代的苑囿

第三节汉代的陵墓与墓阙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建筑的发展每类型

第一节三国时代的建筑

第二节两晋的建筑

第三节南北朝的建筑

第四节石窟建筑

第四章隋、唐建筑的繁荣与丰富

第一节隋、唐的都城

第二节隋、唐的宫殿建筑

第三节唐代的园林

第四节唐代的陵墓建筑

第五节唐代的宗教建筑

第五章宋、辽、金建筑的发展与成熟

第一节宋代的都城与宫殿建筑

第二节宋代的园林

第三节宋代的坛庙与祭祠建筑

第四节金代的宫殿与园林

第五节宋、辽、金时期的宗教建筑

第六章元代建筑的发展与定型

第一节元代的都城与宫殿建筑

第二节元代的园林

第三节元代的宗教建筑

第七章明代建筑的发展与定型

第一节明代的都城与宫殿建筑

第二节明代的陵墓建筑

第三节明代的礼制建筑

第四节明代的宗教建筑

第五节明代的园林

第六节明代的长城

第八章清代建筑的发展与定型

第一节清代的都城与宫殿建筑

第二节清代的陵墓建筑

第三节清代的礼制建筑

第四节清代的宗教建筑

第五节清代的园林

第六节清代的民居建筑

后记

参考书目2100433B

查看详情
中国建筑史图表 (2) 中国建筑史图表 (2)

中国建筑史图表 (2)

格式:pdf

大小:144KB

页数: 11页

建筑历史馆 www.175cm.com虚拟再现建筑历史! 1 中国建筑史 序号 朝代 年代 历史特点 建筑特点 建筑技术 代表建筑或遗址 代表人物 备 注 一 封建社会 距 今 9000~4000 年 1.干阑式建 筑 隼卯技术 出现 1.浙江余姚河姆渡 二者 均属仰韶 文化 时期的居 住遗址2.木骨泥墙 2.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 二 奴隶社会 公元前 21 世纪 ~公元前 476年 (一 ) 夏 公元前 2070 年~ 公元前 1600 年 (二 ) 商 公元前 1600 年~ 公元前 1046 年 奴 隶 社 会 大 发 展 时 期 郑州商城 青铜器、甲骨文 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 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考古发现 最早的庭院式建筑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 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 面朝前,有纵有横,布 局已具庭院的雏形 殷虚,晚商都城遗址 (三 )

中国建筑史试题 中国建筑史试题

中国建筑史试题

格式:pdf

大小:53KB

页数: 23页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 、选择( 15分,可随机抽取 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C )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  A )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

中国建筑史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查看详情

中国建筑史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查看详情

中国建筑史编辑推荐

中国建筑既有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末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意义。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民族的自大与自卑,皆源自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无知必然导致盲目,而盲目反过来又闭塞了人们了解本国历史的视听,从而进一步滋生无知。因此,只有对本民族的过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和自强。而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忠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研究建筑的发展史,无疑可以明白无误地触摸到民族历史的脉搏。《中国建筑史》正是通过客观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使国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的过去,从而避免盲目的自卑或无端的自大,并塑造出坚实深厚的民族自尊。

客观的分析和阐述,源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梁思成不愧是“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他对中国建筑有着十分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梁先生生动地将构件、装饰和建筑单体称作建筑上的“词汇”,对应地将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以及建筑单体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称为建筑上的“文法”。为了钻研这种“词汇”、“文法”体系,梁思成以曾在清宫营造过的老工匠为师,以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课本,以北京故宫为研究标本,同时对照大量现存实物,先将清代建筑营造方法及其则例弄通;在此基础上,将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这两部“文法课本”互相比较,再通过实测宋、辽、金实物,互相印证。并以此为基础,由近及远,研究宋以前的古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一书的总体安排即体现了梁先生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使读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以便讲解,随后即转向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在此,梁先生对这两部术书作了一番简要的分析与介绍,同时肯定了它们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地位,并表明“以下各篇所有术语及比较研究之标准,胥以此两书为准绳焉”。自第二章始,按绪论的分期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词汇”、“文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鸿篇巨作”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建筑史》一书处处体现出粱先生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研究方法。针对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先将文献上该阶段的建筑活动表述于前,并把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简要地穿插其中。这样既有利于读者的整体把握,又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接下来便是对此一时期现存实物的逐一剖析,描述生动,文字精要。在实例研究中颇多联系比较,其中既有同一时期建筑的横向联系,以表明此阶段建筑型制的共同特征;又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纵向比较,从而体现出建筑“词汇”、“文法”的发展演变。在实例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该时期建筑的特征及与其他时期的传承关系。

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这一代建筑工作者,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中,以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之中,摸索着中国建筑文化的出路。清醒、真实地了解民族的历史与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本民族建筑文化,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心中的历史课题。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努力,使《中国建筑史》在世纪之交再次面世。同时,此书的出版也向新一代建筑工作者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置身在这个特殊时刻的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去解答这样一份问卷呢?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23-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