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篇 总论
1 水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2 水污染防治基础知识
第2篇 不溶态污染物的分离技术
3 重力沉隆法
4 混凝澄清法
5 浮力浮上去
6 不溶态污染物的其他分离方法
第3篇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7 活性污泥法
8 生物膜法
9 厌氧生物处理法
10 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
第4篇 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技术
11 中和法
12 化学沉淀法
13 氧化还原法
14 化学消毒法
第5篇 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
15 吸附法
16 离子交换法
17 膜分离法
18 溶解态污染物的其他分离方法
第6篇 废水的再生利用与排放
第7篇 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
第8篇 污水处理石(站)设计与水环境区域综合防治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不溶态污染物的分离技术,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技术,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废水的再生利用与排放,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污水处理厂(站)设计与水环境区域综合防治等。各章末均附有习题和思考题,便于读者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内容。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可供厂矿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只是课程设计就简单,肯定有水污染控制书吧,拿出来,按照老师上课讲的做下去吧,工艺流程就选一般的就好了,最后实在不行,可以三级处理就完了
复试科目网站上会通知你啊,水污染控制工程就是高教出版社的,大概三厘米厚吧,你到长安大学东门的二手书市场上一问就知道了,这学校估计就这么一本了,建议你还是先联系联系导师吧,复试基本上都是面试,上哪找真题...
你好 水污染 方面的课程设计 我能够做 如需要 找我做哦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1总固体量 :把定量水样在 105~110℃烘箱小烘干至恒重,所得的重量 : 。 2污水中含氮化合物有四种 :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 3凯氏氮 (KN)是有机氮与氨氮之和。凯氏氮指标可以用来判断污水在进行生物法处理时, 氮 营养是否充足的依据。 4油脂在污水中存在的物理形态有 5种:①漂浮油,静水时能上浮至液面,形成油膜,约占 油脂总量的 60%~80%; ②机械分散态油,油粒直径大于 5μm,较稳定地分散在污水中, 油 -水界面间不存在表面活性剂;③乳化油,油粒直径也大干 5μm,但在油 -水界曲间存在 表面活性剂,因此更为稳定;④附着油,即附着在悬浮团体表面的油;⑤溶解油,包括溶 解于水及油粒直径小于 5μm的油珠。①、②、③、④类油脂—般可用隔油、气浮或沉淀等 物理方法去除,⑤类油主要可用生物法或气浮法去除。 10大肠菌群数 (大肠菌群值 ):是每升水样中所含有的大肠菌
水污染控制工程计算题
1 计算题 1.1 已知某小型污水处理站设计流量 Q=400m 3/h,悬浮固体浓度 SS=250mg/L。设沉淀效率为 55%。根 据实验性能曲线查得 u0=2.8m/h,污泥的含水率为 98%,试为处理站设计竖流式初沉池。 设计参数: 污水在中心管内的流速 v0=30mm/s=0.03m/s 表面水力负荷 q=u0=2.8m 3/(m2·h) (1)估算竖流沉淀池直径,确定池数。 2 2 2 4400 4 143143m 13.5m>10m 2.8 fQf D q 设计沉淀池数为四只,池型为圆形,估算单池的直径约为 7m,符合要求。 单池流量 Q′=Q/4=100m3/h (2)中心管的截面积和直径 2 1 0 0 1 0 100 / 3600 0.93m ( 0.03m/s) 0.03 4 4 0.93 1.08m 1.1m Qf v v f d 取 (3)喇叭口直径 d1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第二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理论、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对章节做了较大调整,对内容做了较为全面的修订和补充。
本书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下册,共十一章。内容包括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污水的物理处理、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城市污水回用、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污水处理厂设计等。
书名:AutoCAD机械应用教程(2010中文版)丛书:AutoCAD工程应用精解丛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詹友刚 主编
出版时间:2010年8月第2版第1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31195-9
ISBN 978-7-89451-597-1(光盘)
定价:49.80元(含1CD)
中文版Excel 2010从入门到精通
作者:九州书源、刘可、李显进
定价:53.80元
印次:1-2
ISBN:9787302331162
出版日期:2014.01.01
印刷日期:2017.01.09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