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竖流式沉淀池中,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其截留速度与水流上升速度相等,上升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颗粒将悬浮在混合液中形成一层悬浮层,对上升的颗粒进行拦截和过滤。因而竖流式沉淀池的效率比平流式沉淀池要高。
竖流式沉淀池的构造:竖流式沉淀池的平面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或多角形。为使池内配水均匀,池径不宜过大,一般采用4~7m,不大于10m为了降低池的总高度,污泥区可采用多斗排泥方式。
竖流式沉淀池的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一般不大于3。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对于生活污水一般为0.5-0.7mm/s,沉淀时间采用1-1.5h),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证出水水质。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直径大于200mm)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是深度大,施工困难,造价高。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³/d的污水处理厂。
根据进出水的SS浓度,去除的SS量占进水SS总量的百分比,这是沉降去除率。 沉降效率应还包括单位时间的处理水量。单位时间的SS去除量等指标。
可以按高层,除去沉淀池上部清水部分。计算出斜板的高度位置 然后按照内切圆确定斜板填料面积布置
d中=√4Q/(v0π)=1.70m D=√4Q×3600/(qπ)+d中=75.06m h2=qt=3.75m 这是初沉池的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下往上以流速v做竖向流动,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①当颗粒沉速u>v时,则颗粒将以u-v的差值向下沉淀,颗粒得以去除;②当u=v时,颗粒处于随机状态,不下沉亦不上升;③当u
竖流式沉淀池的构造:竖流式沉淀池的平面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或多角形。为使池内配水均匀,池径不宜过大,一般采用4~7m,不大于10m为了降低池的总高度,污泥区可采用多斗排泥方式。
竖流式沉淀池的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一般不大于3。
沉淀池,应用颗粒或絮体的重方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传统水处理构筑物。它的平面形式常采用长方形和圆形两种。按池中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三种形式。广泛应用于给水及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有时作为原水水质较好的单独水处理构筑物,其出水术质即可满足设计要求,或作为污水的一级处理单独使用。
竖流沉淀池及BAF设计计算
工程名称: 处理水量( Q),m3 /d CODcr BOD5 氨氮 SS CODcr (△S) SS 40000 200 127.5 45 80.00 150 56.00 容积负荷率( Nw) kgBOD5/(m3滤料. d) CODcr BOD5 氨氮 SS BOD5 ( △S) 氨氮 4 50 31.88 24 24.00 95.62 21.00 实际水力 负荷m3/ ㎡.h BAF格数 (个) 每隔平均 面积 ㎡ BAF的总面积 (A),㎡ BAF 的总高度 (H0)m 6.97 3.0 100.00 239.05 7.00 55.88 1、滤池池体的设计与计算 1.1、BOD的有机负荷法( Nw)计算: (kgBOD/m3滤料 .d) 一级处理 50 30 10 5 4 2 公式中: W---滤料的总有效体积 ,m3; Q--- 进入滤池的日平均污水量 ,m3/d; △
竖流沉淀池设计计算书
1 竖流沉淀池设计计算书 设 计: ****** 1. 设计概述 为了使出水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减轻后续工艺的负担,在一般生物法 处理工艺前面会设置一个初沉池, 它可以去除部分的悬浮物, 对 SS的去除率能 达到 50%,另外初沉池对 COD,BOD 的去除率也能达到 10%,较大的减轻了 后续工艺的负担。 本设计采用竖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为了降低施工的难度,该竖流沉淀 池采用多个污泥斗,这可以降低沉淀池的高度。设计规模为 100m3/h,为两池 并联设计。 2. 竖流沉淀池构筑物工艺计算 根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初次沉淀池的设置应根据原水水质 和处理工艺等因素确定。当原水为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时,设置调节池后可不 再设置初次沉淀池。若设计水质生活污水,则需要在前期处理中采取设置初次 沉淀池,减小后续工艺的负担。 在此设计中由于水量较小,且竖流沉淀池的广泛应用,在生产实践当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数据:
1. 池直径或正方形边长与有效水深的比值≤3,池直径一般采用4-7m;
2. 当池直径或正方形边长< 7m时,澄清水沿周边流出。个别当直径≥7m时,应设辐射式集水支渠;
3. 中心管内流速≤30mm/s;
4. 中心管下口的喇叭口和反射板要求:
1) 反射板板底距泥面≥0.3mm;
2) 反射板直径及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
3) 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倍;
4) 反射板表面对水平面的倾角为17°;
5) 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之间的缝隙高为0.25-0.5m,缝隙中心污水流速,在初次沉淀池中≤30mm/s,在二次沉淀池中≤20mm/s;
5. 排泥管下端距池底≤0.2m,管上端超出水面≥0.4m;
6. 浮渣挡板距集水槽0.25-0.5m,高出水面0.1-0.15m,淹没深度0.3-0.4m.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WSZ-A 型设备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生活污水和与之类似的工业有机污水的处理。其主要处理手段是采用较为成熟的生化处理技术——接触氧化法,水质参数按一般生活水水质,进水BOD 200mg/l,出水BOD 20mg/l指标设计,总共有六部份组成:(1)初沉池;(2)接触氧化池;(3)二沉池;(4)消毒池、消毒装置;(5)污泥池;(6)风机房、风机。
现分别论述如下:
竖流式沉淀池,污水在沉淀池的上升流速为0.6-0.7毫米/秒,沉淀下来的污泥用空气提至污泥池。(注:WSZ-A O.5-5m/h不设初沉池)
罗茨鼓风机,能自动交替运行。单台风机运行寿命30000小时左右。
0 绪论
0.1环境工程的基本内容
0.2环境工程的发展趋势
水污染防治篇
1 概述
1.1水资源与水体污染
1.2水体污染物与水质指标
1.3地面、海洋水质标准
1.4水体自净
1.5废水治理原则及处理方法的选择
2 废水的预处理
2.1格栅与筛网
2.2调节池
3 废水的物理处理
3.1沉降原理
3.2平流式沉淀池
3.3竖流式沉淀池
3.4辐射式沉淀池
3.5斜板沉淀池
3.6隔油池
3.7气浮
3.8快滤池
4 废水的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
4.1中和法
4.2混凝法
4.3氧化还原法
4.4电解法
4.5离子交换法
4.6吸附法
4.7膜分离法
5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5.1概述
5.2活性污泥法
5.3氧化沟活性污泥法
5.4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
5.5生物膜法
6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6.1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及常用设备
6.2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UASB)
6.3厌氧生物滤池
6.4污泥脱水与利用
7 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
7.1生物稳定塘
7.2废水的土地处理
8 废水深度处理与利用
8.1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8.2废水深度处理实例
大气污染防治篇
9 概述
9.1大气与大气组成
9.2大气污染与污染物
9.3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9.4大气污染与气象
9.5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0 颗粒污染物的净化技术
10.1除尘技术基础
10.2初级除尘装置
10.3旋风除尘器
10.4湿式除尘器
10.5过滤式除尘器
10.6电 除 尘 器
11 气态污染物的净化
11.1吸收净化
11.2吸附法
11.3催化转化法
11.4燃烧法
11.5生物净化法
11.6烟囱高度计算及厂址选择
噪声及其他公害防治技术篇
12 噪声基础知识
12.1概述
12.2噪声的量度及标准
12.3噪声的测量
13 噪声控制技术
13.1噪声控制的原则
13.2隔声
13.3吸声
13.4消声
13.5隔振
13.6噪声综合治理实例
14 其他公害防治技术
14.1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
14.2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14.3热污染及其防治
14.4光污染及其防治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篇
15 概述
15.1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危害
15.2固体废物的管理
16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6.1固体废物的预处理
16.2工业、农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
16.3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17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17.1概述
17.2卫生土地填埋
17.3安全土地填埋
17.4浅地层埋藏
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