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坐落在原淳安县城北门外龙山背后的石峡山岙里。书院建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至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蓄水才淹没。状元方逢辰、榜眼黄、探花何梦桂等都在这里就谈。书院名气挺大,宋度宗皇帝曾赐《石峡书院》的匾额。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
昔日的石鼓山,建有一个道 院一一‘‘寻真观”。唐时刺使齐映在此 建有“合江亭”,后改为“绿净阁”, 所谓“绿净”,据韩愈诗“绿净不可 唾”。现“绿净阁”还有对联曰:“此 真净绿唾不可;我实才薄歌奈何”...
进入朱子祠的大门,朱老夫子手持书卷,面目慈祥,微笑地凝视着每一位来访者。座像上方悬挂一块牌匾,上书“大儒世泽”四个大字,两侧是一副对联:“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祠堂只有一间厅堂...
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书法砖雕花墙探析
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探析了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砖雕花墙的历代书法精品之作,展现了这个虽以经商为业却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书法艺术世代钟爱并不断传承的诗书之家的风范。
白鹿洞书院
鲁风地
庐山脚下的星子县,有一座书院,名“白鹿洞”。
书院的重建是与朱熹的名字连在一起的。1178年朱熹任职 星子,复建书院,随后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办学,亲订《白鹿洞书院教规》,其规据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影响了其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余年办学模式。
宋以后,以“程朱”逐渐建立的义理之学成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主流意识形态。 于今,山林静谧,溪水潺潺,学院独处谷地,已经没有往日授课诵读的音响。
西风东渐时,使东方高头讲章的道德文章,已无还手之力。
“五四”健儿痛斥祖传条陈无用,批孔时连带程朱一同扫除。
往复七百多年至今,理学仍然余烟袅袅,复兴华夏文明是不是包括国学大家们倡导的礼教?
欢迎打开这条推送
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精心奉上的
南方人物周刊第535期新刊预告
本期的封面讲述的是
铁网豫章书院
戒尺、龙鞭、烦闷室……
对青少年的暴力与规训
形成比满布豫章书院的铁丝更可怕的网
铁网豫章书院
秩序从烦闷室开始。度过在烦闷室的七天,才能正式成为豫章书院的学生。秩序带来的威严,开始真正降临到每一个人的头上,一直延续到离开学校。
每天早晨5点半吹哨,起床,集合,参加晨仪,礼拜孔子像,诵经,之后打扫卫生,吃饭、上课、训练、洗浴、自习,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慢了,稍有差错,都会被记名字,挨戒尺。
在学校里,男女生都不允许交谈、传纸条,上课必须目不斜视等,各种成文不成文的规矩无数。其中被学生称为“三大高压线”的是:不准顶撞老师、不准逃学、不准恋爱。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戒尺、龙鞭、体罚和关小黑屋。晚上9点,开始当天的“考德”,惩罚违规学生。
(本报道中“豫章书院”为“豫章书院修身教育专修学校”简称,并非古书院“豫章书院”。)
“伊斯兰国”的崛起、覆灭与未来
11 月21 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宣布“伊斯兰国”已被剿灭。然而,“‘伊斯兰国’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将继续存在:作为一支地下叛乱势力,继续在叙利亚、伊拉克或者其他中东国家发动袭击并招募追随者;以及在伊斯兰极端分子中,继续作为一种有全球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存在”
澳洲离岸难民营最后的记录者
外界很少能够接触到这批被遗忘在世界角落的避难者。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
宣萱 我终于有了代表作
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宣萱塑造的一系列带着精英气息的女性形象,经由TVB 的繁盛传播给观众。直到年近不惑,困惑向她滚滚袭来,“演员真的适合我吗?我要成为怎样的人?”
一首摇滚上月球
成骨不全症、血友病、重症肌无力、白化病,不同罕见病的患者,因为音乐有了交集。所有歌都由罕见病病友们原创,专业乐队老师马歌指导,把大家从音乐小白带成各司其职的乐手。
平凡与特殊是他们自出生之日起就逃脱不了的命题。
雷立柏 搭桥者、古典学教师与爱上北京的奥地利人
“人类文明源头的存在倘不被一再的思考,我们可能只在流行的文化里思维,失去原本的内动力。而雷立柏做的工作,恰在这个人们陌生的领域”
韩松和他的“驱魔”世界
“在社会发展、生活繁荣的同时,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层伤口。就是《驱魔》里的‘魔’。生活凭靠运气,下一步怎么活下去没有把握。许多担忧与无力交织在人心里边,内化成心底的巨大惧怕。”救赎的第一步,是正视和剖析
五粮液2017 青年力量致敬盛典在京举行
《南方人物周刊》自2004 年创办以来,每年都会梳理在各个领域追寻向上、向善成长的青年力量,并向其中的优秀引领者致敬,引导当下社会至善至美。获得褒扬者既有星光熠熠的文体艺术明星、商界执牛耳者、学界中坚,也有在各自领域坚守价值、默默耕耘的锐意青年。
对和美的向往,在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本次活动主题——“让世界更和美”,依然强调在一个崇尚物质和泛娱乐的时代里,坚守精神的价值和品格的力量,把目光从虚幻的“别处”拉回务实的“此处”,在生命的本真里寻求自身的蓬勃力量,从点滴处着眼发力创造,达成德行、术业与世界的圆融,实现和美之道。
南方人物周刊第535期现已上市
这是一道古朴的人文景观,既没有古代四大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又找不到院落布局中那种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给人一种庄严幽深的感觉。这座六万大山中百年书院也无法与主体建筑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陈氏书院相比。后者纵横规整,严谨对称,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装饰华丽。在建筑构件上,大朗书院既没有过多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雕、陶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又没有脊上鳌鱼正吻和檩梁之间结构紧密、精雕细刻的斗拱。书院通过客家人与当地土著人的文化交融,把中原建筑文化的线条和岭南古越文化的古朴定格在这座百年建筑上,给人以简练、清新的感觉。书院园林结合,景色宜人,坐北向南,属于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设计高雅、别致、美观。抬梁式屋架,梁架不设斗拱,整个书院建筑布局紧凑,庄重古雅,具有岭南古建筑轻巧秀丽的风格。大门上方用长2.5米、宽0.9米的长方形花岗岩石板阳刻有"大朗书院"牌匾。书院布局为三进两厢,为砖、瓦、石、木的传统建筑构造,占地面积约0.333公顷,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大小教室和教师住房等16间,教室、住房之间有走廊相连,4只天井把三进两厢的建筑分隔开来,书院是浦北县清代兴建的16所书院中保存较完整的两所书院之一,展现了清代时期浦北县教育风貌和岭南建筑艺术。青石灰瓦和天井中百年芬芳的米兰树、梨树,更显得庭院幽雅。正是"碧树葱茏景色幽,百年瑰宝醉君游"。 就是在这座古朴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庭院中,石勒字碑,木雕楹桂构成了书院的一绝。院内共有方石柱10条,圆型楠木柱4条,全部阳刻有"大朗"字头的对联。观者既可欣赏其秀逸雄健的墨迹,又可揣摩其中蕴涵深邃的美意华章,令人遐思不已,叹为观止。书院大门的两侧用花岗岩石刻有"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的楷书字体对联。门联画龙点睛、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书院的传承关系,大朗书院的铃声就像孔子在尼山讲学时的铃声一样清脆悦耳,这里的文采风华晶莹灿烂恰似举世闻名的合浦水中的珍珠,情景交融,令人称绝。大门走廊的外石柱上勒刻着"根抵在六经、诗书易礼春秋,须撷古人之精华,莫徒分汉宋门户;宾兴先三物,孝友睦姻任恤;但得多士为倡导,庶蔚成邹鲁乡风。"朔民族文化之根、倡孝友睦姻任恤之风,科教兴国、和谐社会,短短的五十个字道出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大开珊纲、宏收宝物千枝,要培成管乐奇士、兴我国家出力;朗膜冰壶、撒印道心一片,莫误认陆王宗旨、坠他佛老空谈。"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造大朗书院的时候,正是清王朝大厦将倾,山河破碎之际,大门走廊的内石柱上这副对联,冀望了书院的建造者反对空谈、要为国家培养出管仲、乐毅这样的将相奇才的强烈愿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责任,使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二座屋檐石柱上"大者法、小者廉,治国瞭谐斯,于乡可观王道;朗如珠、润如玉,为学亦若是,何地不出人才。"表达了依法治国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思想。"大山乔岳、一览皆卑,海角有魁儒,讵愧追踪邹鲁;朗月清风、何求不是,道心无滞相,好寻乐趣孔彦。"气魄宏大,气韵流畅,融文学手法于说理之中,对"山区飞出金凤凰"的前景寄予了热切的希望。书院的后殿,三面砌墙、梁架不设斗拱,方石柱2条,圆型楠木柱4条,虽不是璀璨殿堂,但石柱上的对联、楠木柱上的楹桂,更衬托出古朴殿堂的文化气息。"大观首在诗书、精性理、擅词章、当求郑孔注笺程朱道学;朗诵如闻金石、媲荘骚、追史汉、要使马班伯仲屈宋衙官。"联中所推崇的求学者必须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更是十分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大开广厦、皆先人旧德所遗,若子若孙,登此堂来、莫忘高曾规矩;朗照文星、冀后辈儒风勿替,或耕或读,知为学者、便是党塾仪型。"对联构思精巧、心裁别出、感情丰富、韵味无穷。 "大敞规模、振我家祖泽宗功,居同里、祀同堂、柤豆春秋绵亦叶;朗悬衡镜、蜚他日英声茂实,后立言、先立德、王侯将相兆初桄。"字行之间,充满了前人对后人的殷殷之望、切切之情,也是前人对后人莫大的鼓励和莫大的鞭策。石勒字碑,木雕楹桂使古朴的书院充满着灵气,给这座百年书院带来了生气,使得幽雅的庭院显得更加秀气。 记得黄姚古镇有一个叫"亦孔之固"的城门,意思是"又是一个坚固的城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城门有眺望孔和防御枪眼,更特别的是它的城门防御功能很强,由两道门构成,外门是用坚固的樟木制成,内门则是用杉木修成圆柱形的木栅门。走出大朗书院,我特别留意了这个书院的大门,书院的建筑构造简练,但是青石板上的门闩洞依然清晰可见,虽然门闩早已不知去向。透过青石板上的门闩洞,看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对学子、对未来、对民族的责任。这座在清王朝处在衰世之际用砖、瓦、石、木打造出的书院,与康亁盛世时代由木、泥坯、青瓦所建造的院落、宗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和深思。 (文:王锋 编辑:蔡昭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