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石灰碱釉,外文名为Alkali lime glaze,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作用:降低了烟熏和裂釉的倾向。
釉料中以长石代替部分石灰石,釉中氧化钙含量在小于8%。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釉层较厚,釉面光泽柔和,无刺眼感觉,降低了烟熏和裂釉的倾向。南宋、元、明时的龙泉青釉就是石灰碱釉。
生石灰、熟石灰、消石灰、石灰乳、碱石灰及苏打、小苏打、大苏打的区分
生石灰、熟石灰、消石灰、石灰乳、碱石灰及苏打、小苏打、大苏打的区分 种类 化学成分 备注 生石灰 CaO 生石灰跟水剧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热量 CaO+H2O===Ca(OH) 2+热量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乳】 Ca(OH)2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混浊 Ca(OH)2+CO2===CaCO3↓+H 2O 石灰石 CaCO3 石灰窑里高温煅烧,就制成了生石灰 CaCO3===CaO+CO2↑ 碱石灰 CaO+NaOH CaO与 NaOH 的混合物 苏打 Na2CO3 又称纯碱或苏打粉。带有结晶水的叫水合碳酸钠。 小苏打 NaHCO3 加热至 270℃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 2NaHCO3===Na2CO3+H 2O+CO2 大苏打 Na2S2O3?5H2O 五水硫代硫酸钠较强的还原性,能将氯气等物质还原
高碱低品位石灰石的应用实践
熟料中的碱是一种有害组分,特别是K2O含量高对熟料28 d抗压强度的负影响非常明显。渤海水泥(葫芦岛)有限公司5 000 t/d熟料线用石灰石中w(CaO)=45.5%,w(K2O)=0.85%,属于典型的高碱低品位石灰石,从而导致熟料中K2O含量较高,熟料质量差。为此,该公司通过合理配矿稳定石灰石质量,采用优质煤煅烧高碱低品位石灰石,以及通过优化熟料三率值和硫碱比,从而有效抑制了熟料中的碱含量,提高了熟料质量;而且使熟料成本降低1 700余万元/年,矿山的使用寿命延长10年以上,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黑釉釉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园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属于结晶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富集,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
油滴釉创烧于宋代。从传世品看,这类黑釉器带有典型的建窑特色,但窑址中尚未见出土。北方地区的定窑、鹤壁窑、临汾窑倒有出土,以临汾窑为多。定窑、鹤壁窑油滴结晶斑点很小,但有很强的银质光泽。
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谓之兔毫斑。兔毫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它的形成原因是:在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在1300摄氏度高温下,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现。历代诗文中常提到的玉毫、异毫、兔毫斑、兔褐金丝等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称。福建省很多瓷窑都烧制带兔毫纹的黑盏,名曰兔毫盏,以建阳窑的产品最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窑也烧造兔毫盏,但数量比福建少。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产品,釉面黑、黄等色交织混合,色调滋润。玳瑁釉器的坯体,系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铀,入窑焙烧后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并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玳瑁釉。除吉州窑外,广西地区有仿吉州窑玳瑁釉标本的发现。
鹧鸪斑也是一种结晶釉。用含铁量不同的两种黑釉,在生坯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呈现鹧鸪羽毛一样的花纹,故名鹧鸪斑。
霁蓝釉,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烧制霁蓝釉瓷,多作为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为多。较之明代同类器物,清代霁蓝瓷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多在器物上以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图案来衬托主题,使得原本深沉雅致的霁蓝器物平添几分生动。
今日展示一件霁蓝釉长颈撇口瓶,撇口,长颈,长渐收腹,线条柔美起伏,尽显迤逦之态。本品造型古雅端庄,气韵多姿。器内与底部均施白釉,底款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款。通体施霁蓝釉,釉质肥腴,釉面匀净,色泽沉静明快,浓淡均匀,尤如蓝宝石般璀璨耀眼,匀净明亮,苍妍夺目,一如宣窑之宝石蓝,其出色之妍丽独步有清一代,为乾隆同类御瓷之冠,极具收藏价值及升值空间。
霁蓝釉始创于元代,清三代发展到空前的水平达到我国古代色釉瓷的最高水平。细观此瓶无论釉质、釉色工艺皆为上乘,如流动的如宝石般的恬静美。釉料浓淡的变化非常自然,如同宝石形态厚薄显现出来的玻璃感一样,并随匠人调制釉料的深浅不同以及灯光的环境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可见匠人炉火纯青之艺,登峰造极之境。由此足见,清代霁蓝器物比之元明两代技术更加成熟、风格更加多元。
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藏品鉴定评估出手添加微信:LXT812
一、元代霁蓝釉浅浮雕鱼藻纹瓶鉴赏
敞口,束颈,溜肩,肩下渐收,圈足。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大方。胎骨坚质细腻,通体施霁蓝釉,釉面肥臾莹润,釉色蓝如深海,深沉典雅,瓶身浅浮雕鱼藻纹,水藻摇曳,鱼儿畅游,悠然自得,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值得珍藏。
二、明,宣德时期,霁蓝釉盘
宣德朝所烧的霁蓝釉,色调纯正艳丽,酷似蓝宝石的颜色,因此又名宝石蓝,与红釉、甜白并称为宣德时期三大高温单色釉品种,历来即享有很高的声誉,传世品较为少见。
盘内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纹明显。外壁满施高温钴蓝釉,口沿处釉层垂流显露白色胎骨,蓝釉发色纯正,色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是宣德朝霁蓝釉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时期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三、成化至正德时期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 ,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湖南寻宝海选一三二、九七四七、五二六六湖南电视台】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嘉靖霁蓝釉高足碗
四、清代雍正时期霁蓝釉橄榄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