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项目从多孔介质角度入手研究太阳能光伏产业用高纯石墨制备过程中的焙烧工艺,研究挥发分(以煤沥青为主)在焙烧过程中发生的流动、热解、缩聚、凝固等现象,对焙烧后的多孔石墨非均质孔隙结构进行分形表征,研究了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透性能,提炼研究结果用于指导石墨焙烧工艺优化,提升高纯石墨制品品质。研究结果表明:(1)煤沥青在焙烧工艺中的流动与挥发过程是在伴随热-固-液-气多场耦合的饱和多孔介质与非饱和多孔介质内热质输运过程,通过容积平均法推导得到其控制方程组,方程组中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但受目前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方法限制,部分参数通过实验获得尚有一定困难。(2)焙烧过程正是多孔石墨“孔隙产生-逐步增多-局部连通-全部连通-网状联接”的逾渗演化过程,实验研究表明了其逾渗特征明显。(3)多孔石墨孔隙结构具有典型的非均质特征,通过分形理论对孔隙结构(面积分形维数、体积分形维数、迂曲度分形维数、颗粒分形维数等)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渗透性能进行了分形描述。(4)研究结果用于指导石墨坯料焙烧升温曲线,进一步降低热解和缩聚阶段的升温速度,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形成牢固骨架,减小开裂风险,降低废品率。(5)指导制备的高纯石墨制品应用于光伏企业,品质有较大提升,石墨配件重复利用率上升,并由此开发了还原反应后石墨和硅的回收、分离与再利用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高纯石墨制品,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提升我国光伏行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成果有利于指导后续的浸渍工艺,在恶劣工况下机械用碳/石墨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高温、缺氧(无氧)、干摩擦、自润滑等不同环境下的密封材料基其他辅件。
项目针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用高纯石墨材料制备中的关键工艺--焙烧成孔过程开展研究。利用石墨材料的多孔特性,从多孔介质热质输运理论出发,运用基于容积平均法的Whitaker 模型研究焙烧成孔工艺中的热质输运现象,建立热质输运过程中各相(固、液、气)质量、动量及能量守恒系列控制方程,结合多物理场耦合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开展数值研究。基于逾渗理论建立符合石墨材料结构特征的逾渗模型,研究“孔隙产生-局部连通-长程联结-网状连通”的演化过程,提出判断孔隙结构逾渗特征的标准,并应用分形理论表征石墨非均质的孔隙结构。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并修正理论研究结果,提炼有价值的规律,指导焙烧成孔工艺改进,优化孔隙形态与分布,更好应用于后续工艺。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国产高纯石墨制备工艺水平和制品质量,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提升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竞争力,以高质量、低成本的国产高纯石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是99.9%的人造高纯石墨么?如果是粉末状的, 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办法区分是否高纯。 99%和99.9%的看上去根本没区别。如果是块状的或者颗粒装的,可以看看石墨的紧密程度是否高,所有石墨的色泽是否统一...
高纯石墨是指含碳量大于99.99%的石墨。高纯石墨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抗热震、热膨胀系数小、自润滑、电阻系数小及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开展高纯石墨生产工艺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对我国高纯石墨产业的发展意义...
孔隙比e:土中孔隙的体积与土中固体颗粒的体积之比孔隙率 :土中孔隙的体积与土体总体积之比 关系:1孔隙比肯定比空隙率大,孔隙率肯定小于1 2如果已知孔隙比e,可以计算出孔隙率 ...
高纯石墨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简介
高纯石墨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简介 (点击免费下载) 1.原材料 石油焦、针状焦、煤沥青 (1)、石油焦:是石油渣油、石油沥青经焦化后得到的可燃固体产物,黑色多空。主要元 素为碳,灰分含量很低。石油焦属于易石墨化碳一类,石油焦在化工、冶金中广泛应用,是 生产人造石墨制品及电解铝用碳素制品的主要原材料。 石油焦按热处理温度分为: 生焦和煅烧焦 2种。前者由延迟焦化所得的石油焦, 含有大量 灰分 ,机械强度低,煅烧焦是生焦经煅烧而得。中国多数炼油厂只生产生焦,煅烧作业在碳 素厂进行。 石油焦按硫分的高低区分,可分为高硫焦(含硫 1.5%以上)、中硫焦(含硫 0.5-1.5%)、 和低硫焦(含硫 0.5%以下)三种。人造石墨生产一般使用低硫焦。 (2)、针状焦 针状焦是外观具有明显纤维纹理, 热膨胀系数特别低和容易石墨化的一种优质焦炭, 焦块 破裂时能按纹理分裂成细长条状颗粒。 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
多向地震耦合作用下高耸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研究
多向地震耦合作用下高耸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研究——研究了水平地震与竖向地震耦合作用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以及二阶效应对结构反应的影响。采用集总参数法,推导了结构在竖向地震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对某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
在石墨化热处理期间,以化学方法除去制品内杂质元素及其化合物,获得高纯石墨制品的过程。
批准号 |
10772104 |
项目名称 |
力热耦合下橡胶复合材料的本构表征及应用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A0801 |
项目负责人 |
任九生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上海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35(万元) |
在温度场、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下,对多相饱和及部分饱和高孔隙率岩石的压实带、剪切带以及膨胀带等局部化变形带的特性进行研究。在混合物理论和应变梯度塑性理论框架内,对于各向同性、横观各向同性以及正交各向异性情形,分别建立多相高孔隙率岩石在温度场-应力场、渗流场-应力场以及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作用下的耦合本构模型。基于得到的本构模型,运用非连续分叉理论,建立各种情况各种耦合荷载作用下的多相高孔隙率岩石的三个类别五种局部化变形带发生的判别准则,得到相应的塑性硬化模量和变形带方位角以及变形带厚度的表达式,并对各种情形下的局部化变形带进行数值模拟。另外本项目还将对各种情形下的高孔岩石的局部化变形带进行实验研究,用以验证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的正确性。本项目的研究,对于理解岩体的变形以及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