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0 绪论
0.1 研究热交换器的重要性
0.2 热交换器的分类
0.2.1 分类简介
0.2.2 各种类型的间壁式热交换器
0.3 热交换器设计计算的内容
1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2 管壳式热交换器
3 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
4 混合式热交换器
5 蓄热式热交换器
6 热交换器的试验与研究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系统性好,文字简练,特色明显,并注意吸收最新进展。对书中所讨论的各种热交换器,均有较多插图和详尽的例题,有利于读者掌握所学知识,书后还有习题选编,供教学应用。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可用作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化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专业师生以及设计、科研人员参考。
冷热交换器的原理:冷热交换器是一种将室外新鲜气体经过过滤、净化,热交换处理后送进室内,同时又将室内受污染的有害气体进行热交换处理后排出室外,而室内的温度基本不受新风影响的一种高效节能,环保型的高科技产...
有盘管式,列管式,螺旋板式等等.形式不同内部结构也不同.但原理都一样,都是进行热交换.
1、双向换气室内外双向换气,新风和污风等量置换,根据客户要求可实现正负压操作;新风和排风完全隔开,彻底避免交叉感染发生。2、过滤处理配置不同过滤材料,新风过滤处理,可有效净化空气。符合建筑法规要求。配...
热交换器式热量表中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研究
在热交换器式热量表中,热交换器相当于流量计,只需测量热交换器进出口温度,就可以计算出流量和热量,有效避免了由于水质问题引起的流量计丧失准确性及损坏问题;但是由于热交换器模型比较复杂,很难用解析法得到流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对热交换器结构的设计和优化造成了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借助CF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热交换器的三维模型,在并行计算平台上进行了求解,从而得到了热交换器流量和温差比的关系,并结合模式搜索法对热交换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优化方法后,热交换器的性能评价指标R2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参照优化后的模型参数,设计和加工了热交换器,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热交换器的R2为0.989,与仿真结果0.987吻合的很好,表明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全热交换器价格、型号、参数3
?? 标准型吊顶式全热交换器价格表 ?? 型号 /风量 XH-1000 XH-1500 XH-2000 XH-3000 XH-4000 XH-5000 XH-6000 XH-7000 XH-8000 价格 (元 ) 2500 2700 2900 3500 4500 5500 6600 7700 8800 备注:此上价格不含运费及税票不含木架包装。 Tel.0534/2680690*13255444661 Fax.0534-2680464 产品名称:吊顶式全热交换器 产品编号: XF- 详细说明: 吊顶式新风换气机 外形尺寸图 小型吊顶式全热交换器系列参数表 型 号 XH-30D XH-50D XH-80D XH-100D A 600 600 900 1100 B 1100 1100 1100 1100 H 320 320 320 320 F 300 300 450 550
本书在热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热交换器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其工作原理、传热计算、结构计算、流动阻力计算和设计程序,并对几种典型的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作了集中介绍,最后又扼要地对试验研究方法、强化传热途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进行探讨。本书系统性好,文字简练,特色明显,并注意吸收最新进展。对书中所讨论的各种热交换器,均有较多插图和详尽的例题,有利于读者掌握所学知识,书后还有习题选编,供教学应用。
0绪论(1)
01研究热交换器的重要性(1)
02热交换器的分类(2)
021分类简介(2)
022各种类型的间壁式热交换器(3)
03热交换器设计计算的内容(6)
1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7)
11热计算基本方程式(7)
111传热方程式(7)
112热平衡方程式(8)
12平均温差(9)
121流体的温度分布(9)
122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10)
123其他流动方式时的平均温差(11)
124流体比热或传热系数变化时的平均温差(19)
13传热有效度(24)
131传热有效度的定义(24)
132顺流和逆流时的传热有效度(24)
133其他流动方式时的传热有效度(29)
14热交换器热计算方法的比较(34)
15流体流动方式的选择(35)
151顺流和逆流(36)
152混流和错流(36)
2管壳式热交换器(39)
21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39)
211类型和标准(39)
212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43)
213管板(46)
214分程隔板(47)
215纵向隔板、折流板和支持板(48)
216挡管和旁路挡板(51)
217防冲板与导流筒(52)
22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计算(53)
221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54)
222壳体直径的确定(54)
223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55)
224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57)
23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57)
231传热系数的确定(57)
232换热系数的计算(58)
233壁温的计算(66)
24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流动阻力计算(68)
241管程阻力计算(69)
242壳程阻力计算(70)
243流路分析法简介(72)
25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合理设计(73)
251流体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空间的选择(74)
252流体温度和终温的确定(74)
253管子直径的选择(75)
254流体流动速度的选择(76)
255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热补偿问题(76)
256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振动与噪声(80)
26管壳式热交换器的设计程序(83)
27管壳式冷凝器与蒸发器的工作特点(92)
271管壳式冷凝器的工作特点(92)
272管壳式蒸发器的工作特点(97)
28高温、低温热交换器综述(99)
281高温高压管壳式热交换器(99)
282工业炉用高温热交换器(101)
283低温热交换器(107)
3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113)
31螺旋板式热交换器(113)
311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113)
312设计计算(116)
32板式热交换器(123)
321构造和工作原理(123)
322流程组合及传热、压降计算(129)
323板式热交换器的热力计算程序设计(134)
324热混合设计简介(138)
33板翅式热交换器(139)
331构造和工作原理(139)
332板翅式热交换器的设计计算(145)
333板翅式热交换器单元尺寸的决定和设计步骤(154)
34翅片管热交换器(159)
341构造和工作原理(159)
342翅片管的类型和选择(161)
343翅片管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与阻力计算(164)
344空冷器的设计(171)
35热管热交换器(177)
351热管的组成与工作特性(178)
352热管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185)
353热管热交换器的流动阻力计算(189)
354热管热交换器的热管工作安全性校验(189)
355热管热交换器的热力设计(191)
36蒸发冷却(冷凝)器(197)
361蒸发冷却(冷凝)器的结构(197)
362蒸发冷却(冷凝)器中的传热(198)
363蒸发冷却器传热面积的计算(201)
37微型热交换器(207)
371分类与基本构造(207)
372传热与阻力特性(209)
373制造工艺与应用前景(210)
4混合式热交换器(212)
41冷水塔(212)
411冷水塔的类型和构造(212)
412冷水塔的工作原理(216)
413冷水塔的热力计算(218)
414冷水塔的通风阻力计算(224)
415冷水塔的设计计算(226)
42喷射式热交换器(227)
421喷射式热交换器的一般问题(227)
422汽—水喷射式热交换器(229)
423水—水喷射式热交换器(238)
43混合式冷凝器(243)
5蓄热式热交换器(245)
51蓄热式热交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45)
511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245)
512阀门切换型蓄热式热交换器(246)
52蓄热式热交换器与间壁式热交换器的比较(248)
53蓄热式热交换器传热设计计算特点(251)
531传热系数(252)
532对流换热系数(252)
533传热面积(253)
6热交换器的试验与研究(254)
61传热特性试验(254)
611传热系数的测定(254)
612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256)
62阻力特性试验(263)
63传热强化及结垢与腐蚀(264)
631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265)
632增强传热的方法(266)
633热交换器的结垢与腐蚀(269)
64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简介(274)
65热交换器性能评价(277)
651热交换器的单一性能评价法(277)
652传热量与流动阻力损失相结合的热性能评价法(278)
653熵分析法(278)
654火用分析法(279)
655具有强化传热表面的热交换器热性能评价——纵向比较法(280)
656热经济学分析法(280)
经典习题选编(282)
附录(286)
附录A传热系数经验数值(286)
附录B当量直径计算公式(291)
附录C水的污垢热阻经验数据(292)
附录D气体的污垢热阻经验数据(292)
附录E各种油品及溶液的污垢热阻经验数据(293)
附录F流体流速的选择(294)
附录G湿空气的密度、水蒸气压力、含湿量和焓(295)
附录H湿空气的焓湿图(297)
附录I高翅片管空冷器的ψ=f(P,R)图(298)
附录J环形翅片效率图(300)
参考文献(301) 2100433B
ISBN:9787564177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97111
品牌: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专业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Principle and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5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6版)》在热计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热交换器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其工作原理、传热计算、结构计算、流动阻力计算和设计程序,并对几种典型的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做了集中介绍,最后又扼要地对试验研究方法、强化传热途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进行探讨。《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6版)》系统性强,文字简练,特色明显,并注意吸收进展。对书中所讨论的各种热交换器,均有较多插图和详尽的例题,有利于读者掌握所学知识,书后还有习题选编,供教学应用。《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6版)》可用作为高等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化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专业师生以及设计、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热交换器的重要性
0.2 热交换器的分类
0.2.1 分类简介
0.2.2 各种类型的间壁式热交换器
0.3 热交换器设计计算的内容
1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1.1 热计算基本方程式
1.1.1 传热方程式
1.1.2 热平衡方程式
1.2 平均温差
1.2.1 流体的温度分布
1.2.2 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1.2.3 其他流动方式时的平均温差
1.2.4 流体比热或传热系数变化时的平均温差
1.3 传热有效度
1.3.1 传热有效度的定义
1.3.2 顺流和逆流时的传热有效度
1.3.3 其他流动方式时的传热有效度
1.4 热交换器热计算方法的比较
1.5 流体流动方式的选择
2 管壳式热交换器
2.1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类型、标准与结构
2.1.1 类型和标准
2.1.2 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
2.1.3 管板
2.1.4 分程隔板
2.1 -5纵向隔板、折流板和支持板
2.1 -6挡管和旁路挡板
2.1.7 防冲板与导流筒
2.2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结构计算
2.2.1 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2.2.2 壳体直径的确定
2.2.3 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2.2.4 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
2.3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2.3.1 传热系数的确定
2.3.2 换热系数的计算
2.3.3 壁温的计算
2.4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流动阻力计算
2.4.1 管程阻力计算
2.4.2 壳程阻力计算
2.4.3 流路分析法简介
2.5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合理设计
2.5.1 流体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空间的选择
2.5.2 流体温度和终温的确定
2.5.3 管子直径的选择
2.5.4 流体流动速度的选择
2.5.5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热补偿问题
2.5.6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振动与噪声
2.6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设计程序
2.7 管壳式冷凝器与蒸发器的工作特点
2.7.1 管壳式冷凝器的工作特点
2.7.2 管壳式蒸发器的工作特点
2.8 高温、低温热交换器综述
2.8.1 高温高压管壳式热交换器
2.8.2 工业炉用高温热交换器
2.8.3 低温热交换器
3 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
3.1 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3.1.1 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1.2 设计计算
3.2 板式热交换器
3.2.1 构造和工作原理
3.2.2 流程组合及传热、压降计算
3.2.3 板式热交换器的热力计算程序设计
3.2.4 热混合设计简介
3.3 板壳式热交换器
3.3.1 构造和工作原理
3.3.2 几种典型的板壳式热交换器
3.3.3 设计计算
3.4 板翅式热交换器
3.4.1 构造和工作原理
……
4 混合式热交换器
5 蓄热式热交换器
6 热交换器的试验与研究
习题选编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