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全柱秋海棠,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草本,花期7-8月,果期9-10月。产于云南,四川。
生长于海拔2200-2800米的灌丛阴湿处石上、阴湿处石灰岩石缝中、山坡常绿阔叶林下和潮湿的岩石边。
产自云南(东川、富民、嵩明、中甸和丽江)、四川(木里)。模式标本采自木里和丽江(合模式)
草本。茎高(12-)20-40(-60)厘米,细弱,常不分枝。叶片三角状卵形,长度变化较大,长3-13厘米,宽2-10厘米,先端稍长渐尖,基部宽侧下延呈圆形,长0.8-3.5厘米,宽1.3-6厘米。花序呈短伞房状或圆锥状聚伞花序,基部有明显膜质大苞片,下部通常有小珠芽,花较小,雄蕊较少,(15) 20(-30),雄蕊柱长0.3-0.8(-1)毫米。蒴果顶端有短粗之喙,花柱不分枝,柱头头状,稀呈肾状。
喜光的肉质草本植物。放在教室里,就会因为缺光而生长不良。要适当的晒太阳,浇水不能太勤,盆底要容易透水,盆土要比较干一点好,
原产巴西。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茎直立,分枝。叶片蕺状披针形,叶表面深绿色,沿中脉具明显的淡绿色条带,叶背面具密集的红色柔毛。花粉白色,着生于叶腋。花期秋季。喜温暖、湿润、光线良好的环境。夏季需凉爽...
四季秋海棠在生长期每隔10一15天施1次腐熟发酵过的20%豆饼水,菜籽饼水,鸡、鸽粪水或人粪尿液肥即可。施肥时,要掌握"薄肥多施"的原则。如果肥液过浓或施以未完全发酵的生肥,会造成...
悬垂秋海棠的组织培养(摘编)
悬垂秋海棠的组织培养(摘编)
俅全江秋海棠(变种)
本变种的特征:叶片上面密被糙伏毛,下面被锈褐色绒毛。花较小,直径约1厘米;雌花花被片5,外面近圆形,逐渐变小而窄,呈椭圆形。花期8月,果期9月开始。
门中文名 | 被子植物门 |
门英文名 | Angiospermae |
纲中文名 | 双子叶植物纲 |
纲英文名 | Dicotyledoneae |
目中文名 | 无患子目 |
目英文名 | Sapindales |
科中文名 | 秋海棠科 |
科拉丁名 | Begoniaceae |
属中文名 | 秋海棠属 |
属拉丁名 | Begonia |
种中文名 | 圆柱果秋海棠 |
种拉丁名 | Begonia cylindrica D. R. Liang ex X. X. Chen |
生境 | 本种没有生境资料 |
是否中国特有 | 是 |
是否引种栽培 | 人工引种栽培 |
国内分布 | 广西自治区 |
细菌性病害由斑点病菌引起的叶斑病症状: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该种菌所侵染,但是许多生产者对之没有足够的重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症,因为叶片边缘坏死和叶片斑点是最常见的,几乎所有类型的秋海棠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控制方法:控制该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开始扦插繁殖之初就尽力避免感染病菌,发现病株后就及时集中销毁;此外要尽量减少采用植株顶部灌溉的方式,这样也会抑制病情的发生和扩散;稍微降料的浓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由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叶斑病症状:病症一般出现在秋海棠叶片边缘、叶尖和破损叶片的叶脉上。坏死区域呈现黑褐色,然后是水渍状。诊断方法是下部的叶片经常会不规则形状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边缘为白色。
控制方法:喷洒杀真菌药剂、减少植株受伤和将肥料尽量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都可以减少该病生。
真菌病害(1)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症状:秋海棠叶片灰霉病经常发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茎处与基质接触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润的病斑很快会扩散到整个叶整个植株,受害区域呈现坏死斑点,逐渐由褐色转变为黑色。当夜间温度较低、白天温度较高而且湿高时,病原孢子生长加快,受害的叶片上会长出灰绿色的霉状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扩散成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降低灰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叶片加快干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