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喷灌技术的发展
1.2.2 喷灌机组研究现状
1.2.3 喷头的研究现状
1.2.4 喷头技术研究现状
1.2.5 变量喷洒喷头研究现状
1.2.6 变频式变量喷洒技术现状
1.3 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全射流喷头理论与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2.1 全射流喷头的结构型式
2.1.1 PSF型反馈式全射流喷头
2.1.2 连续式全射流喷头
2.1.3 PSH型互控步进式全射流喷头
2.1.4 PSZ型自控全射流喷头
2.1.5 双击同步全射流喷头
2.1.6 PXH型隙控式全射流喷头
2.2 射流附壁效应
2.2.1 有限空间射流
2.2.2 射流附壁
2.3 全射流喷头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
2.4 重要结构参数
2.5 试验研究
2.5.1 试验目的
2.5.2 试验因素和试验方案
2.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6 全射流喷头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新型射流喷头结构设计
3.1 新型射流喷头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连续运转射流喷头
3.1.2 外取水射流喷头
3.1.3 三段式射流喷头
3.1.4 两次附壁射流喷头
3.2 试验因素和方案
3.2.1 连续运转射流喷头
3.2.2 外取水射流喷头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连续运转射流喷头
3.3.2 外取水射流喷头
参考文献
第4章 全射流喷头力学分析及性能对比
4.1 工作性能参数
4.1.1 射程
4.1.2 步进频率
4.1.3 喷灌强度
4.1.4 均匀系数
4.2 全射流喷头动力学分析
4.2.1 旋转阻力矩
4.2.2 驱动力矩
4.2.3 步进角度
4.3 全射流喷头与摇臂式喷头的对比
4.3.1 摇臂式喷头重要性能指标
4.3.2 全射流喷头重要性能指标
4.4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4.4.1 步进角度
4.4.2 步进频率
4.4.3 射程
4.4.4 均匀系数
4.4.5 全射流喷头工作性能
4.4.6 对比实验
参考文献
第5章 变量喷洒理论及实现方法
5.1 工作参数对射程的影响
5.1.1 影响因素与射程的关系
5.1.2 转速及步进频率与射程变化关系
5.2 正交试验研究
5.2.1 试验目的
5.2.2 确定试验因素和试验方案
5.2.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3 变量喷洒喷头工作参数关系方程
5.4 实现变量喷洒理论分析
5.4.1 正方形和三角形喷洒域边界方程
5.4.2 流量与射程参数变化关系
5.4.3 压力与截面积参数变化关系
参考文献
第6章 变量喷洒喷头设计方法的建立
6.1 变量喷洒喷头工作原理
6.2 变量喷洒压力调节装置设计
6.2.1 结构设计
6.2.2 水力性能
6.3 压力调节装置设计方法建立
6.4 任意喷洒域形状变量喷头设计
6.4.1 结构设计
6.4.2 任意形状喷洒域性能测量
6.5 设计方法验证及压力损失系数研究
6.5.1 系统压力变化分析
6.5.2 压力损失系数影响因素
6.5.3 压力损失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章 变量喷洒均匀性的改进研究
7.1 副喷嘴改进设计
7.1.1 副喷嘴射流分析
7.1.2 不同方案下水量分布特性
7.1.3 非线性回归分析
7.2 副喷嘴结构参数优化
7.2.1 优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7.2.2 评价模型分析
7.3 副喷嘴结构改进方案的应用
7.3.1 副喷嘴结构
7.3.2 性能试验
7.3.3 结果分析及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变量喷洒喷头水力性能试验及评价模型建立
8.1 变量喷洒喷头水力性能试验
8.1.1 试验设备及参数
8.1.2 试验结果分析
8.2 变量喷洒喷头性能评价指标的建立
8.3 变量喷洒喷头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8.3.1 模糊评价模型
8.3.2 评价指标权重值
8.3.3 评价结果
8.4 变量喷洒喷头模糊评价实例
参考文献
第9章 变量喷洒变频控制机理及试验
9.1 变压供水控制策略机理
9.1.1 变压供水机理分析
9.1.2 变量喷洒控制策略
9.2 变量喷洒变频实验
9.2.1 试验装置
9.2.2 控制方程的确定
9.2.3 喷洒效果分析
9.3 变量喷洒节能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 组合喷灌均匀度计算
10.1 喷头水量分布测试
10.2 喷洒水量分布仿真
10.2.1 数学模型
10.2.2 数学模型
10.2.3 水量仿真
10.3 组合均匀度计算及仿真
10.4 喷头组合分布特性
10.5 变量喷洒单喷头性能试验
10.5.1 单喷头测量
10.5.2 试验结果
10.6 变量喷洒组合设计及均匀性计算方法
10.6.1 组合布置设计
10.6.2 组合均匀性计算方法
10.7 组合均匀性系数与间距系数关系及模型建立
10.8 变量喷洒喷头对比分析及田间试验
10.8.1 与全圆喷洒喷头对比分析
10.8.2 田间性能试验
参考文献
刘俊萍、朱兴业等所著的《全射流喷头变量喷洒关键技术》是喷灌课题组近几年来所参与完成课题和发表论文的系统总结。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作者力求保持当初科学研究的思路、技术方案和原始数据图表等,并针对全射流喷头结构参数设计和实现变量喷洒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努力探寻全射流喷头及实现变量喷洒所涉及的结构参数与相互关系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使读者能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全射流喷头及实现变量喷洒的新型喷灌装备。本书除主要介绍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外,对近年来同行的有关研究成果和文献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与评述,并一一指出文献出处,以便读者进一步研究参考。
从叶片设计,到发电机选型,每个技术都关键,目前国内只有两种,双馈式和直驱式。低压穿越技术,变桨距和变速恒频技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
BIM中的关键技术至少包括一下两点: 1. 基于IFC 数据交换标准 建设工程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经营活动,它具有参与方多、生命周期长、软件产品杂等特点。而BIM要支持能够支持上百上千项目参与...
1、驱动电源的设计2、贴片焊接技术3、灯板设计4、外观设计
变量喷洒全射流喷头副喷嘴优化与评价
为解决全射流喷头实现变量喷洒时由于压力变化而产生的水量分布不均匀问题,以20PXH型变量喷洒全射流喷头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副喷嘴改善水量分布。通过射流理论分析设计了8种副喷嘴方案,测量了喷头径向水量分布,采用不同压力下喷灌强度差值分析的方法,得到方案5挡板式副喷嘴结构改善水量情况最好。通过测量不同挡板角度及不同压力下水量分布,以均匀性系数值最大为目标,以挡板角度及均匀性取值范围为约束条件,首次建立了变量喷洒全射流喷头喷洒均匀性的综合评价函数,并求导得到最佳挡板角度为21.2°。
变量喷洒全射流喷头水力性能试验
以变量喷洒全射流喷头为研究对象,对正方形和三角形喷洒域分别进行了水力性能试验,测量并分析了喷头的射程和喷灌强度等性能参数。结果表明:三角形比正方形喷洒域最大射程有所降低;三角形和正方形喷洒域水量分布相对均匀;变量喷洒喷头与传统全射流喷头相比,雨滴粒径相差较小;三角形与正方形喷洒域喷头平均喷灌强度相差较小,三角形喷洒域喷头的最大喷灌强度相对平均喷灌强度差值较大。变量喷洒全射流喷头比全射流喷头,组合间距增大、重叠率降低,且单位面积所用喷头数量减少。在组合间距系数为1.25,室外风速小于1.2 m/s情况下,正方形组合喷洒具有良好的喷洒均匀性。
喷头方式有两种,气压式和液压式、气压式采用空气为介质,与油漆喷枪的原理基本相同。由于气流会破坏纤网的均匀度,它只适用于对于已经初步加固的纤网进行喷洒和加工。
液压式喷头,采用静压力来控制分散喷出的雾粒。因此雾粒小而均匀,在喷出散射面周围很少呈稀密层次。这就避免了散射面接头的重叠现象,使粘合剂喷洒均匀。因此,这种喷头也称为均匀喷嘴。无空气静压式喷头输送的液量取决于喷头的压力和喷孔的直径,一般喷压在1.37--2.74MPa,喷孔直径在0.35--0.65mm。
消防自动喷头是消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天花板上,用于在发生火灾时自动喷洒水或其他灭火剂。消防自动喷头的喷洒直径是指当喷头喷洒水或灭火剂时,其水雾或灭火剂喷洒的最大范围。喷洒直径是衡量喷头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喷头的灭火效果和喷头的数量。
喷洒直径的测量方法通常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实验中,将喷头安装在实验台上,并将喷头连接到供水系统。然后,打开供水系统,使喷头开始喷洒水或灭火剂。在喷洒过程中,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喷头喷洒的水雾或灭火剂的最大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喷头的喷洒直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消防自动喷头的喷洒直径有不同的标准。在中国,消防自动喷头的喷洒直径通常是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来确定的。根据该规范,喷头的喷洒直径应该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面积来确定。例如,对于高度不超过8米的建筑物,喷头的喷洒直径应该在5米至7.5米之间;对于高度超过8米的建筑物,喷头的喷洒直径应该在7.5米至10米之间。
选择喷头的喷洒直径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高度和面积,以及建筑物内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其次,需要考虑供水系统的压力和流量,以及喷头的喷洒角度和喷嘴直径。最后,需要考虑建筑物内的装饰材料和家具的燃烧性能,以及喷头的安装位置和数量。
消防自动喷头的喷洒直径是衡量喷头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喷头的灭火效果和喷头的数量。喷洒直径的测量方法通常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消防自动喷头的喷洒直径有不同的标准。选择喷头的喷洒直径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并选择合适的喷头喷洒直径,可以有效地提高消防自动喷头的灭火效果。
全射流喷头是一种新型的灌溉设备,为气液两相流,具有结构简单、水力性能优秀等特点。目前,对于全射流喷头的外部喷洒水滴分布特性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研究其外部流场水力特性对全射流喷头的结构改进、性能优化以及推广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全射流喷头喷洒水舌破碎机理、喷洒水滴分布规律和喷洒水滴运动规律。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全射流喷头结构及射流附壁原理的全面分析,初步研究了全射流喷头的射流形式、喷洒水舌破碎过程及喷洒水滴二次破碎理论。对全射流喷头喷洒水舌的表面波进行了不稳定性分析,发现表面波的振幅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喷洒水舌由于表面波振动而破碎产生的水滴粒径范围较大,通过对喷洒水滴在空气中运动时的受力分析得到了喷洒水滴的最大稳定直径。 (2) 通过激光雨滴谱仪测试了全射流喷头的喷洒水滴信息,采用了“3准则”进行了异常数据的识别与剔除,提高了测试数据的可靠性;系统的分析了全射流喷头喷洒水滴直径、水滴频率、水滴速度、水滴打击动能的分布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准确反应全射流喷头的喷洒水滴分布及运动规律,各种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最佳组合间距和动能强度分布均匀性系数分别为1.2R、1.0R、1.1R、1.0R、1.1R和56.6%、71.1%、76.2%、77.2%、72.9%。为进一步实现全射流喷头的精确喷灌提供了理论依据。 (3)分析了喷洒水滴在空气中运动时的受力情况,进一步探讨喷洒水滴空气阻力系数对喷洒水滴运动轨迹的影响,建立了喷洒水滴的运动模型,并采用随机模拟方法以及MATLAB软件对喷洒水滴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平均水滴直径的误差随着距喷头距离的增大由53%减小到2%;水滴累积频率与水滴速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误差较小;水量分布与水滴动能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0%。因此,随机模拟方法能较好的模拟全射流喷头外部流场喷洒水滴分布特性,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研究喷头喷洒水滴分布特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