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介绍
《桥梁美学(桥梁工程专业用)》供桥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使用,也可供桥梁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及其他土木工程类技术人员参考。
2100433B
美观设计可能增加雕塑元素、景观照明等非功能性支出,这些可能占总造价的5%~10%。温馨提示:美学价值有时可通过商业开发来回收投资,但也需权衡成本效益。
桥梁本体的景观形式美一般包括桥梁的线型、造型、色彩、饰面肌理,在桥梁景观学的整体构架中可称其为桥梁本体景观设计。但桥梁之于城市景观的功用远较本体的自我美学表现更具有宏观的意义。 桥梁景观因...
桥梁单方造价指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桥梁的设计和建设质量,从而影响桥梁的美学效益。
桥梁美学第一讲--桥梁美学基础
Bridge aesthetics & Bridge form 陈艾荣 教授 同济大学 桥 梁 美 学 Bridge aesthetics & Bridge form 本课程将系统讲授包括美学原理、桥梁结构基础、 桥梁造型方法、桥梁与景观、桥梁造型质量评价等 内容在内的桥梁美学及造型理论。 课 程 内 容 Bridge aesthetics & Bridge form 通过桥梁实例认识美学理论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建立基本的桥梁审美观。 适当向设计学方面拓展,增强开拓性思维。 课 程 目 标 Bridge aesthetics & Bridge form 一、美学基础 二、桥梁美学的概念 三、桥梁 ABC 四、古代桥梁 本 节 内 容 Bridge aesthetics & Bridge form 一、美学基础 二、桥梁美学的概念 三、桥梁 ABC 四、古代桥梁 本 节 内 容 Bridg
桥梁美学课程论文
桥梁美学课程论文 南宁市邕江大桥、永和大桥、清川大桥的美学评价 学 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专 业 水利水电专业 班 级 2008级 081班 学 号 0803220106 姓 名 刘振辉 任课教师 赵勤勇 2010年 5月 2 日 邕江贯穿南宁, 之前,邕江两岸居民都以船只为交通工具互相来往。 现今,随着经济水 平的发展,各项技术水平日趋成熟,邕江上也修建起了各式各样的桥梁,比如:邕江大桥 , 清川大桥,永和大桥,白沙大桥,中兴大桥等等,极大的方便了邕江两岸居民的来往。下面 将对邕江大桥 ,清川大桥,永和大桥做美学评价。 (一)邕江大桥的美学评价 南宁邕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按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的主跨 55米的钢筋混凝 土悬臂箱桥梁,具有特别的意义。大桥全长 394.6 米,两端跨径为 45m的单悬臂梁, 中间 5 孔跨度各长 55m,采用 23m中间挂梁的双悬臂梁。桥全长 394.6
本书共10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5章为基础篇。按照本书体系,桥梁设计美学属于桥梁美的创造,是桥梁美学的核心;桥梁美学是技术美学的分支;技术美学是应用美学的一支。作为桥梁设计美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篇,编写的思路是依循美学——技术美学——桥梁美学的美学体系以及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美学结构。内容的编排是以前者为横轴,用前3章分别叙述绪论、相关的美学知识和技术美学要点;以后者为竖轴,用后2章分别叙述桥梁美学和桥梁美、桥梁美感和桥梁美的欣赏。作为桥梁美创造的桥梁设计美学在下篇专题讨论。
下篇5章为设计篇,专篇论述桥梁设计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在充分阐述基本原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桥梁实际,特别是作者自己做过的实践进行探讨。本书认为桥梁美是技术美的一种,结合桥梁美的具体情况,前一章叙述桥梁设计美学概述。后4章分别论述桥梁美的4种形态,环境美、结构美、功能美以及形式美及其创造。由于,在后工业时代讨论桥梁设计美学,因此,把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桥梁环境的创造列于首位。桥梁本身的美主要在结构,因此,接着的一章讨论桥梁结构美的创造。桥梁美属于技术美,技术美离不开功能和形式,最后两章分别叙述桥梁的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创造。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桥梁美学基础
1.3 立交桥景观基本原则
第2章 立交桥造型艺术的形式思维与设计
2.1 高速公路立交桥设置与环境
2.2 景观设计原则
2.3 分离式立交的景观设计
2.3.1 景观与景观设计
2.3.2 景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
2.3.3 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2.4 景观效果研究
2.4.1 桥梁造型艺术的形态思维
2.4.2 桥型效果
2.4.3 分离式立交的适宜形式
第3章 立交桥上部结构的形式与景观效果
3.1 梁式桥的景观及景观效果
3.1.1 梁式桥
3.1.2 梁式桥的主要形式
3.1.3 梁式桥造型景观效果分析
3.1.4 图集
3.2 刚构桥的景观及景观效果
3.2.1 刚构桥
3.2.2 刚构桥的主要形式
3.2.3 刚构桥造型景观效果分析
3.2.4 图集
3.3 拱桥的景观及景观效果
3.3.1 拱桥
3.3.2 拱桥的主要形式
3.3.3 拱桥造型景观效果分析
3.3.4 图集
3.4 斜拉桥及钢桁架桥的景观及景观效果
3.4.1 斜拉桥
3.4.2 斜拉桥造型景观及其景观效果分析
3.4.3 钢桁架桥造型景观效果分析
第4章 立交桥下部结构形式与景观效果
4.1 桥墩
4.1.1 重力式墩
4.1.2 钢筋混凝土实体薄壁(墙式)墩
4.1.3 柱式墩
4.1.4 柔性排架墩
4.1.5 其他类墩
4.1.6 桥墩的选型原则
4.2 桥台
4.2.1 重力式桥台
4.2.2 埋置式桥台
4.2.3 轻型桥台
4.2.4 排架式桥台
4.2.5 组合式桥台
4.2.6 桥台的选型原则
第5章 立交桥附属设施的形式与景观效果
5.1 目力可及的接坡
5.2 灯饰夜景及照明系统
5.2.1 灯饰夜景设计
5.2.2照 明系统设计
5.3 涂装及色彩效果
5.3.1 涂装的美化作用
5.3.2 涂装的心理作用
5.3.3 涂装的景观效果
5.3.4 桥梁配色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6章 美丽的江西高速公路立交桥
6.1 早期立交桥
6.2 建设中期立交桥
6.2.1 连续梁桥
6.2.2 刚构桥
6.3 近期建设的立交桥
6.3.1 人行拱桥
6.3.2 上承式板拱
6.3.3 异形拱
6.3.4 提篮拱
6.3.5 其他拱桥图集
6.4 结语
第7章 问题与思考
7.1 桥梁上的广告
7.2 桥下净空
7.2.1 斜腿刚构桥下净空
7.2.2 其他桥下净空
7.3 思考
7.3.1 广告问题
7.3.2 硬路肩净空不足
7.3.3 景观设计与投入
参考文献2100433B
0 绪言
0.1 人行桥的困惑
0.2 作为公共视域的人行桥
0.2.1 城市交通的空间理论
0.2.2 桥梁形态与桥梁造型
0.2.3 桥梁美学与桥梁文化
0.3 艺术视野的建立
1 人行桥的历史
1.1 萌芽
1.1.1 天生桥
1.1.2 木桥和石板桥
1.1.3 缆索承重桥
1.1.4 拱结构和拱桥
1.2 发展
1.2.1 大型桥梁的探索
1.2.2 宗教的影响
1.2.3 城市生活的需要
1.3 沉寂
1.3.1 工业革命的影响
1.3.2 钢铁的普及
1.3.3 短暂的辉煌
1.4 复兴
1.4.1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1.4.2 城市标志与符号
2 人行桥的视觉语言
2.1 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
2.1.1 点
2.1.2 线
2.1.3 面
2.2 人行桥的视觉空间
2.2.1 空间造型中的构成
2.2.2 人行桥的空间构成
2.3 人行桥的视觉设计原则
2.3.1 几何
2.3.2 尺度
2.3.3 色彩
2.3.4 秩序
2.3.5 光影
3 个体体验的范式
3.1 空间的理解
3.1.1 概念的空间
3.1.2 感官的空间
3.1.3 抽象的空间
3.2 个体的体验
3.2.1 身体的运动
3.2.2 身体的参与
3.3 体验场景一人行桥作为一种参与式环境
3.3.1 特殊的体验场景
3.3.2 封闭型场景
3.3.3 街道型场景
3.3.4 广场型场景
3.4 “彼空间”与“他空间”
3.4.1 空间并叙
3.4.2 空间插叙
3.4.3 空间断叙
3.4.4 空间倒叙
4 集体意识的集合
4.1 人行桥的多重本体
4.1.1 人行桥的通过功能
4.1.2 人行桥的休闲功能
4.1.3 人行桥的眺望功能
4.1.4 人行桥的象征功能
4.2 集体意识的象征意向
4.2.1 隐喻式象征
4.2.2 氛围象征
4.2.3 历史诠释象征
4.3 集体意识的抽象意向
4.3.1 再现式抽象
4.3.2 表现式抽象
5 历史文化的积淀
5.1 人行桥的历史性
5.1.1 历史性的解读
5.1.2 文化认知的新途径
5.1.3 文化的符号
5.2 历史上的异样
5.2.1 “异样”的来源
5.2.2 解读“异样”
5.2.3 创造下一个经典
5.3 与历史文化的共生
5.3.1 纪念过去
5.3.2 叙述现在
6 当代人行桥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6.1 结构的艺术——施莱希的人行桥设计
6.1.1 风格形成的原因
6.1.2 代表作品评析
6.1.3 后续的设计实践
6.2 诗意的空间——卡拉特拉瓦的人行桥设计
6.2.1 风格形式的原因
6.2.2 代表作品评析
6.2.3 后续的作品
6.3 自由形式的人行桥设计
6.3.1 下意识书写与自由绘画
6.3.2 盖里的“自由设计”
6.3.3 哈迪德的“自由塑形”
6.3.4 关于自由形式人行桥的思考
7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