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顾朝林,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198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3—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4—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和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其中1996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做访问教授)。1998调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任教授,1999—2003年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系主任。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和城市地理学研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1989年为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999年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000年为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者,2000年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1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
1.1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
1.2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1.3 我国C02排放现状与趋势
1.4 碳减排与低碳城市
1.5 走向低碳城市规划
2 低碳城市研究进展
2.1 理论研究进展
2.1.1 低碳生活方式
2.1.2 低碳城市规划
2.2 行动计划进展
2.2.1 国际组织
2.2.2 发达国家
2.2.3 发展中国家
3 低碳城市规划
3.1 基本假设与理论框架
3.1.1 基本假设
3.1.2 理论框架
3.2 规划创新与专项研究
3.2.1 规划创新
3.2.2 专项研究
3.3 规划方法与指标体系
3.3.1 规觉方法
3.3.2 指标体系
3.4 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
3.4.1 制度建设
3.4.2 实施机制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例——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产业园区规划
1 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1.1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1.1.1 发展优势
1.1.2 开发劣势
1.1.3 发展机遇
1.1.4 面临挑战
1.2 总体发展战略
1.2.1 指导思想
1.2.2 规划原则
1.2.3 空间战略
1.2.4 发展目标
2 区域规划
2.1 低碳村镇体系规划
2.1.1 功能性城市区域规划
2.1.2 村镇体系规划
2.2 低碳型产业体系规划
2.2.1 现状与问题
2.2.2 产业规划思路
2.2.3 低碳产业体系设计
2.2.4 循环经济系统
2.3 低碳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
2.3.1 现状与问题
2.3.2 区域高效高速交通系统规划
2.3.3 区域慢速交通系统规划
……
3 园区总体规划
4 起步区规划
5 中心区城市设计
6 规划实施
参考文献
附录:名词解释2100433B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书是国内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首先,主要论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从理论研究、行动计划两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的综述。其次,以人为C02排放受社会发展阶段影响、技术发展可以改变能源结构、城市发展受集聚分散原理支配、低碳城市发展是系统工程、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等基本假设为前提,构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理论框架,初步提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及技术和数据支持系统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专项规划创新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以及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研究。第三,运用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和规划技术方法进行黄河三角洲低碳生态园区规划试点研究。
低碳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发展 - 一些地区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尝试,或许可以给决策者们带来一些启示。自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原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
城市规划,是由城市权力机构制定,并经上级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法律效力的文件。 其他相关定义: 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
1.学科的形成及组成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 2.定义 城...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关键问题探讨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排放量最多的气体。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生活欲望的上升和方式的无节制,使得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所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生活则叫做低碳生活,而相对于的城市进行的低碳建设——低碳城市规划也需要各国的政府需要考虑的,今天我们就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关键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手段
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手段 陈群元 喻定权 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 选择。经济活动的重心在城市,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也在城市,建设 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建设低碳城市应重视城 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 第一步。 一、对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认识 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低碳经 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是以低能耗、低 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也是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一 脉相承的概念。低碳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关联, 既包含资源节约的内容,又包含环境友好的内容,但是,低碳经济并没有 涵盖两者的全部内容。资源节约包括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一切生产 资源的节约,而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针对节能、节材。环境友好是与大气环
1 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潮流
1.1 气候有没有变暖
1.2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4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1.5 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提出
2 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低碳发展
2.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2.2 世界城市化和城市能源消费
2.3 世界城市低碳发展2.4国际低碳城市研究组织
3 中国区域和城市低碳发展
3.1 中国低碳发展
3.2 中国区域低碳发展
3.3 中国城市化和碳排放
3.4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
4 低碳城市规划方法
4.1 中国狭义城市的界定
4.2 城市温室气体清单
4.3 城市低碳发展战略
5 城市低碳发展重点方向
5.1 城市能源
5.2 城市交通
5.3 城市建筑
5.4 城市废弃物处理
5.5 城市碳排放总"para" label-module="para">
5.6 其他
6 国际典型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案例
6.1 纽约
6.2 伦敦
7 中国城市碳排放研究
7.1 中国地级市直接碳排放(尺度1)
7.2 中国地级市直接 间接碳排放(尺度1 尺度2)
附录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2100433B
随着人们对环境、能源、排放等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的因素的日益关注,低碳经济逆势而涨,在世界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成为预期中的新经济增长点。
据《2009胡润低碳富豪榜》发布的信息显示,低碳经济正以每年20人的上榜人数、总财富1040亿元的资产速度缔造着新时代的财富传奇。高压电力传输、太阳能电力汽车、风力发电、电热低碳采暖,这些飞速发展的行业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全社会对这些焦点行业的关注,巨大的市场潜力暗潮涌动。
在如火如荼的低碳经济中,低碳采暖以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力度、给使用者带来的舒适便捷效果而成为其中的异军突起者。
据中惠地热技术负责人介绍:低碳采暖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时间还比较短。
所谓低碳采暖,就是以电力为能源,以电热地膜为发热体,将电能转换为热能,通过房间地面以低温辐射方式进行传热,全程无污染与废气物排放。这是一种绿色环保采暖方式。
低碳采暖利用的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热转换效率高,节能环保,可实现废气与污染的零排放;这种采暖方式的最大好处在于温度自由控制,它采用人体感受最舒适的远红外线辐射方式采暖,令人感觉舒适温暖;就安装层面而言,铺设这样一种清洁能源的电热地膜施工十分简单,无维护免维修,运营管理成本几乎为零。
据了解,电热地膜低碳采暖方式目前正处在市场占有率的迅速攀升期,以中惠地热的市场状况为例,该企业以每年超过300%强业务增长量见证了这个采暖时代的来临。
而行业的统计数字则显示,每年国内外选择低碳采暖的建筑用量达百亿平方米并正在高速增长。人们选择这样一种采暖方式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第一,能源清洁;第二,安装便捷;第三,使用舒适、为人类提供智能化生活;第四,无污染。所以,正是众多热心环保的品味性人士、富而不奢的精致生活人群,选择了这样的采暖方式,更多讲品质的开发商、有责任感的政府部门也愈来愈多地将目光关注在这个领域,所以这个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跃发展。
众多经济分析人士预测:低碳采暖是未来投资的一个长期方向,它的技术先进性为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开启财富革命的基础,而中惠地热专业人员的表述也证实了这一信号,低碳采暖所掀起的创富革命说明,能够改善人类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战略性绿色环保产业,蕴藏着最大的商机并引导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在低碳经济书写的产业财富传奇上,低碳采暖正在刷新历史,续写着新的记录。
本书试图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若干案例的剖析,介绍国际低碳城市的发展情况和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的若干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际城市低碳发展特征;国际城市能源消耗水平、碳排放水平和对比分析,以及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现状和特征。第二部分是本书重点,介绍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路、方法和重点领域。第三部分是案例部分,除了前两部分已经介绍的案例外,选择了纽约和伦敦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低碳案例,剖析了它们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低碳规划的措施细节和经验,以供参考借鉴"sup--normal" data-sup="1" data-ctrmap=":1,"> [1]
本书适用的读者是环境、能源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涉及低碳经济研究与应用的企业人员和高校学生。
一级分类:科技图书
二级分类:环境
三级分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