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确定地基土承载力。
2、确定地基土的弹性模量。
3、确定地基土的基床反力系数 。
4、估算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2100433B
1、荷载板面积:不应小于0.25平米(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平米)
2、千斤顶加载能力范围: 不定
3、千斤顶行程: 120mm;
4、测桥跨度: 3000mm;
5、手动油泵额定压力: 70Mpa;
6、压力测试范围: 0~100Mpa;
7、位移测试范围: 0~50mm;
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平方米,对于软土和粒径较大的填土不应小于0.5平方米。
(1)方法要点。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应注意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结构和天然湿度。宜在拟压表面用不超过20mm厚的粗中砂找平。
加荷分级不应小于8级,最大加荷量不应少于设计要求的2倍。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min,10min,10min,15min,15min测读一次沉降,以后间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连续2小时内,每小时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经趋于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最终得到载荷试验p-s曲线。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候,即可终止加载:
1、载荷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
2、沉降s急剧增大,p-s曲线出现陡降段。
3、某级荷载下24h内沉降速度不能达到稳定标准。
4、s/d
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
(2)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当p-s曲线上有明显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两点确定时,如承压板面积为0.25-0.50平方米,可取s/d=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荷量的一半。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3点,各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同土层平板试验点数应少于3当场地内岩土体均时应适当增加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都有规定
一、试验仪器设备载荷测试设备由:①承压板;②加荷装置;③沉降观测装置等部件组成(图2-1)。1.承压板承压板是模拟基础传力给地基的设备,为了获得比较准确的地基测试参数,理论上承压板的刚度和尺寸应尽量与...
原位测试:在岩土层原来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的天然结构,天然含水量以及天然应力状态下,测定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指标。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旁压试验、静载试验、扁板侧胀试...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研究
浅层地基上平板静力载荷试验研究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友推荐 点击数: 1104 更新时间: 2005-11-6 摘 要:软弱地基土层的极限承载力、允许承载力等工 程力学特性是设计大型隧道、船坞 和桥梁基础前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本文结合浙江宁 波甬江隧道工程进行的平板静载 试验,开展了具体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浅层地基 平板 静载 试验 研究 1 前言 我国江浙地区皆为海相沉积层地表, 由粘土、粘质粉土和砂土组成,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如 在此上建浅基础的大型隧道、船坞及桥梁基础,首先需研究基础土壤的极限承载力、允 许承 载力,以及不同荷载下基础的相对稳定沉降量及相应的固结时间、地基土壤的变形模 量值等 工程力学特性。现场平板静力载荷试验是取得基础土壤工程力学特性的最好、最直 接的方法 。国内外工程设计人员在此方面已作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如美国的卡尔·太 沙基、俄罗 斯的普列斯·
地基平板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
地基平板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为使测试人员在做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时有章可循,并使其操作合乎规范。 2. 适用范围 地基载荷试验(包括:浅层、深层、桩端土、复合地基的平板载荷试验)的准备、 现场实施和分析计算。 3. 引用文件 对于湖北省境内的检测项目,以《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 (DB42/269-2003) 为最基本的技术依据,当该规范不明确时,参照下述规范执行: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2009 年版)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 ) 对于湖北省境外的检测项目,依据后三种国标或行标执行。 对于每次发出的检测报告中, 必须明确该报告依据的技术标准, 并严格按其标准执 行。 4. 工作程序 4.1 预期极限荷载的确定 4.1.1 试验采用接近地(岩)基抗压的实际工作
根据试验对象可分为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岩基载荷试验、桩(墩)基载荷试验、锚杆(桩)试验;根据加载方式可分为:竖向抗压试验、竖向抗拔试验、水平载荷试验。
试验使用设备:千斤顶 荷重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 百分表
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所形成的地基及复合地基,应采用进行静载荷试验检验。
对平板载荷试验测试值大小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填料的性质、级配、压实系数、含水率、碾压工艺、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试验操作方法及测试面平整度等。为了规范试验过程,提出了平板载荷试验的适用条件和要求。
K30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载荷板直径1/4的各类土和土石混合填料。
由于K30的荷载板直径只有300mm.因此对所填路基土的颗粒粒径和级配有一定的限值,否则颗粒粒径过大,级配不均匀,K30的测试结果就会带来较大的误差,难以真实反映路基的压实情况。根据秦沈客运专线的经验,K30适用于均匀地基土(如粗、细粒土)地基系数K30的检测,对于拌和较均匀的级配碎石也是符合测试要求的,而对于颗粒不均匀的碎石土,其K30检测就难以得出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K30平板载荷试验的测试有效深度范围为400~500mm。
由于K30平板载荷试验成果所反映的是压板下大约1.5倍压板直径深度范围内地基土的性状,因此要想真实全面地反映更深土层的情况,尚需结合其他的检测手段进行综合评定。
对于水分挥发快的均粒砂,表面结硬壳、软化、或因其他原因表层扰动的土,平板载荷试验应置于扰动带以下进行。
影响K30测试结果的因素很多,但含水量变化是造成K30测试结果偶然误差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K30测试结果具有时效性。一般来说,控制在最佳含水量附近施工,路基压实系数较高,路基质量好,基床表面刚度较大,K30测试结果较高。但是由于受季节及天气气温变化的影响,其水分的蒸发程度不同,含水量差别较大,因而含水量为一变量。实践证明,碾压完毕后,路基含水量大时,K30试结果就小;含水量小时,K30测试结果就高。由于击实土处于不饱和状态,含水量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很大。这就造成K30测试结果因含水量变化而离散性大、重复性差。为此,现场测试应消除土体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对于粗、细粒均质土,宜在压实后2~4h内进行。
在进行K30测试时,发现不同时间的K30测试结果差别较大,尤其对级配碎石来讲更为明显。这是由于不同的检测时间,其路基的含水量及板结强度不同。若在碾压完毕后2~3d再进行K30测试,这样虽然K30测试结果提高了,满足了K30的设计要求。但这样做会造成K30测试结果无可比性、不可信。因此,为了检测路基填筑质量而进行的K30试验,只有在碾压完毕时一定时限内进行测试才有意义。
测试面必须是平整无坑洞的地面。对于粗粒土或混合料造成的表面凸凹不平,应铺设一层约2~3mm的干燥中砂或石膏腻子。此外,测试面必须远离震源,以保持测试精度。
细粒土(粉砂、黏土)只有在压实的条件下方可进行检测。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对地面不同深度进行检测,地面以下最深至d(d=承载板直径)。
雨天或风力大于6级的天气,不得进行试验。
采用在不允许发生静态损坏的运转条件下,可能作用在机器上的真实最大载荷。在载荷的一次作用下就会发生静态损坏,因此,如果每次测量的最大载荷值发生变化,为了预估真实的最大值,该值必须经过统计学处理(例如,极值统计)。
采用在不允许发生滑动的运转条件下,可能作用在机器上的最大载荷。在载荷的一次作用下,滑动也会发生,因此,如果测量得到的载荷值发生变化,该值必须经过统计学处理。
采用在不允许发生松动(这里指致命的旋转松动)的运转条件下,可能作用在机器上的最大交变载荷。“交变载荷”是一种作用方向反复交替变换的载荷。因为滑动反复发生,必定在螺栓和螺栓孔之间的间隙中发生向左、向右的交替反复滑动。因此,一个左右交替变化方向的系统外部剪切载荷,即一个交变载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载荷只在一个方向重复,螺栓和螺栓孔之间的滑动将只发生一次,而不会发生反复滑动,也不会有旋转松动的进展。因此,不需要考虑这种类型的载荷。
交变载荷从其零点算起,如果两个方向的大小相等,则此交变载荷称之为“完全交变载荷”;如果两个方向的大小不相等,则称之为“部分交变载荷”。在部分交变载荷的情况下,应用较小一方的载荷是适宜的。原因是,为了发生反复的滑动,被联接件在较小载荷的作用下发生滑动才是不可缺少的。
即使在单一的运转条件下没有交变载荷的产生,通过两个运转条件的组合,交变载荷也可能产生。正因如此,考虑运转条件的组合也是重要的。
采用在不允许被联接件出现分离的运转条件下,可能作用在机器(或部件)上的最大载荷。自然,只有将被联接件分开方向上的载荷才应当考虑。
疲劳断裂的发生是通过疲劳损伤的积累而产生的,疲劳损伤是由载荷的频繁反复作用而引起的。如果脉动载荷的大小是恒定的,则采用最大值;如果脉动载荷的大小是变化的,且在它们的组合作用下导致疲劳断裂,则应该估算在机器的生命(使用寿命)周期内,载荷的大小和该载荷作用的次数,通过线性累积损伤规律(Miner’s Law)预测其耐久性寿命。或者,根据估算的频次比施加不同大小的载荷,进行耐久性试验(程序加载耐久性试验)。
因此,在无限寿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可能的最大反复载荷。然而,在有限寿命的情况下,必须考虑载荷的大小及重复频率的组合(载荷累积频率分布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