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机器人可沿任意倾斜度的缆索爬升,可爬升的缆索标高为160米,缆索倾斜度0~90(,可适应的缆索直径为90~200毫米,机器人爬升速度为8米/秒。
机器人上装有钢丝绳检测系统,可沿缆索检测钢丝是否有断丝,以便及时更换缆索。
在机器人本体上配备有各种形状的清洗刷和特定的水基清洗液,可完成缆索去尘、脱脂和去聚乙烯表面静电等工作。
机器人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在高空可以判断是否到顶、风力大小等一些环境情况,并实施相应的动作。
自从1956年在瑞典建成曹姆松特斜拉桥以来,到1993年全世界已有300余座斜拉桥。我国自1975年在四川云阳建成第一座斜拉桥之后,至今共建成40余座斜拉桥。
斜拉桥的主要受力构件是缆索,但其长期暴露在大气之中,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和环境污染的侵蚀,其表面会受到较严重的破坏,这会对整座斜拉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对缆索的有效维护是十分必要的。斜拉桥以其独特的构型吸引着众多的观光者,为现代化都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人们在惊叹斜拉桥壮观的同时,也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数斜拉桥的缆索都是黑色,色彩的单调影响了斜拉桥的魅力。所以,近年来彩化斜拉桥成了许多桥梁专家追求的目标。
彩化斜拉桥的方法有三种,即彩色绕包、全材彩化及彩色涂装,其中彩色涂装是最经济且柔性较大的方法。国内外对斜拉桥缆索进行彩色涂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针对小型斜拉桥使用液压升降平台进行缆索涂装,另一种是利用预先装好的塔顶的定点,用钢丝托动吊篮搭载工作人员沿缆索进行涂装。前一种方法的工作范围十分有限,后一种方法是许多斜拉桥采用的普遍方法,但采用人工方法进行高空涂装作业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危险性大,尤其是在风雨天就更加危险。为此,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于1997年与上海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处合作研制了一台斜拉桥缆索涂装维护机器人样机。
该机器人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机器人本体,一部分是机器人小车。机器人本体可以沿各种倾斜度的缆索爬升,在高空缆索上自动完成检查、打磨、清洗、去静电、底涂和面涂及一系列的维护工作。机器人本体上装有CCD摄像机,可随时监视工作情况。另一部分地面小车,用于安装机器人本体并向机器人本体供应水、涂料,同时监控机器人的高空工作情况。
当前各个国家对机器人技术都是非常的重视,人们生活对智能化要求的提高也促进了机器人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未来机器人将在以下技术的基础上飞速发展。 人机交互技术 ...
要保证夹紧的话,最好还是使用接触式的,比较可靠如果抓取物品的形状或变形量固定的话,可以选用限位开关通过调整限位开关的位置,以确保夹紧
还行对于有钱人来说不贵
气动蠕动式缆索维护机器人喷涂机构的研制
根据气动蠕动式缆索维护机器人的运动特点,设计一种曲柄摇杆式喷涂机构。为减小喷涂机构摆动过程的阻力,喷涂机构的定位方式采用了类似推力球轴承的结构。为保证缆索喷涂质量,提出了实现缆索连续自动喷涂的条件。经室内试验表明,该机构在不同工况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为缆索喷涂机器人应用于缆索自动涂装奠定了基础。
【学员问题】缆索护栏施工架设缆索?
【解答】一、在端部立柱和中间端部立柱的基础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80%以上时,准许架设缆索。
二、把缆索支放在端部立柱的旁边,通过中间的支架向另一端滚放缆索。应避免在路面上长距离拖拽缆索,以免擦伤镀锌层。
三、从一头的端部立柱开始,先调节好端部立柱的索端锚具,把缆索一端松开,用楔子固定或采用注入合金把缆索锚固。再装上拉杆调节螺栓,并把索端锚具安装到端部立柱上。
四、装设端部立柱上的索端锚具后,顺着中间立柱依次把缆索临时夹持在托架规定位置上,一直连接到另一端的端部立柱或中间端部立柱上。
五、在另一端的端部立柱或中间端部立柱上设置倒链滑车(或杠杆式倒链张紧器)把缆索临时拉紧,
六、在临时张紧的状态下,根据索端锚具的尺寸,把多余的缆索切断。缆索切断面要垂直整齐,不得松散,必要时应用铁丝绑扎再切断,缆索的切割应采用高转速无齿锯,以避免引起钢缆端部退火。
缆索切断以后,穿入索端锚头中,当采用楔子固定时,应将缆索按股分开,当采用浇铸合金时,则应按单丝分开并将钢丝拉直,然后打入楔子或浇铸合金进行锚固,再与拉杆调节螺栓相连,并安装到端部立柱上。
七、索端锚具安装到端部立柱上后,即可卸除临时张拉力。缆索应从上到下架设,直至全部架设完毕。最后对全部拉杆螺栓再进行一次调整。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爬电比距的定义
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设备最高工作电压有效值之比,单位为mm/kV。
现行的有关行业标准规定了高压开关设备外绝缘公称爬电比距应用系数,其中相间爬电比距应用系数为(√3).
爬电比距地分类
外绝缘按公称爬电比距分为0、Ⅰ、Ⅱ、Ⅲ、Ⅳ五级。
0级适用于无明显污秽地区,不需进行人工污秽试验。0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14.5,电站设备15.5;
Ⅰ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16,电站设备16;
Ⅱ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20,电站设备20;
Ⅲ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25,电站设备25;
Ⅳ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31,电站设备31。
用于中性点绝缘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的3~63kV级电力设备,其外绝缘的污秽等级一般可按Ⅱ、Ⅲ和Ⅳ级选取。
各污秽等级下的爬电比距分级数值
污秽等级爬电比距(cm/kV)线路发电厂、变电所220kV及以下330kV及以上220kV及以下330kV及以上01.391.45——Ⅰ1.39~1.741.45~1.821.601.60Ⅱ1.74~2.171.82~2.272.002.00Ⅲ2.17~2.782.27~2.912.502.50Ⅳ2.78~3.302.91~3.453.103.10
注: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爬电比距计算时取系统最高工作电压。
注
重污秽地区一般采用爬距为31毫米/每千伏.
举例:本公司生产的126KV断路器,绝缘瓷瓶总长3150,爬距既3150/126等于25mm/KV2100433B
Creepage Distance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 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 低压电器 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 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爬电距离。爬电距离的大小和工作电压、绝缘材料等直接相关,同时注意不同的使用环境也会有所影响,如气压、污染等.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相互替代.
电气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
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的CTI值对其影响较大.
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测量爬电距离
输入150V-300V电源最小空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相邻端子间爬电距离:11.35mm
端子和导轨间爬电距离:10.1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