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保持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 间的关系。
初中 物理
1.四.电/6.欧姆定律/A.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为保护电路,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要放在阻值最大处,在丙图中,连接的是左边的接线柱,故滑片应放在最右端.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两端的电压;(2)...
图片无法上传,地址http://wenku.baidu.com/view/ce691c687e21af45b307a82b.html,你可以自己去下载 欧姆定理自测试题 (总分: 100 分) 一、单...
给你用几个答案拼的题 1.装有4节干电池的手电筒,小灯泡灯丝电阻是10欧姆,求:手电筒工作时 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安培? 2.某导体的电阻是40欧姆,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100毫安,求:这导体两端 ...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动态分析专题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练习题 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 E和内阻 r 恒定不变,滑片 P在变阻器正中 位置时,电灯 L正常发光,现将滑片 P移到最右端,则 A.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B .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C.电灯 L 消耗的功率变小 D .电阻 R1消耗的功率变小 2、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恒定, C为电容器。下列哪些方法可以使灯 泡变暗 A.增大 R1 B.减小 R1 C .增大 R2 D.减小 R2 3、在右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 E,内电阻为 r。闭合开关 S,待电流达到稳 定后,电流表示数为 I ,电压表示数为 U,电容器 C所带电荷量为 Q,将滑动变阻器 P的滑动触头从图示位置向 a端移动一些,待电流达到稳定后,则与 P移动前相比 A.U变小 B.I 变小 C.Q增大 D.Q减小 4、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向
欧姆定律专题二含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计算
欧姆定律 专题二 含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计算 1、如图所示,定值电阻 R1的阻值 18Ω,滑动变阻器 R2的最大阻值为 150Ω,电源电压为 18V,电流表选 择 0~0.6A 量程,电压表的量程为 0~15V.为了保证电路各元件安全, 滑动变阻器 R2的阻值变化范围为多 少? 2、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 U=4.5V,且保持不变,定值电阻 R1=5Ω,变阻器 R2最大阻值为 20Ω,电 流表量程为 0~0.6A,电压表量程为 0~3V。为保护电表, 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范围是多少? 3、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10V,且保持不变,电阻 R1=20Ω, 滑动变阻器 R2的最大阻值是 30Ω, 则当滑片 P在滑动变阻器上滑动时,电流表、电压表上示数变化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4、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 S闭合后,移动滑片 P,改变滑动变阻 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从
很早以前,人们就有有关电流、电压关系的猜想(当时没有电阻这一概念),但由于那时候没有能提供稳定电压的电源,所以这些猜想知道很久以后才被人类系统地总结出来。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电流、电压与电阻关系的人是欧姆(1789~1854)。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欧姆总结出了它们三者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I=U/R。
除此之外,欧姆还在他其它的著作中说明了影响电阻的因素,其公式可以表达为R=ρL/S(ρ为导体电阻率,L为导体长度,S为导体横截面积)
乔治·西蒙·欧姆(1789~1854),德国物理学家,生于巴伐利亚埃尔兰根城。欧姆的父亲是一个技术熟练的锁匠,对哲学和数学都十分爱好。欧姆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数学并受到有关机械技能的训练,这对他后来进行研究工作特别是自制仪器有很大的帮助。欧姆的研究,主要是在1817~1827年担任中学物理教师期间进行的。他的研究工作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他不仅要忙于教学工作,而且图书资料和仪器都很缺乏,所以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和制造仪器来进行有关的实验。1826年,欧姆发现了电学上的一个重要定律——欧姆定律,这是他最大的贡献。这个定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欧姆为此付出了十分艰巨的劳动。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况且欧姆本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几乎没有机会跟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进行接触,他的这一发现是独立进行的。欧姆独创地运用库仑的方法制造了电流扭力秤,用来测量电流强度,引入和定义了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的精确概念。
欧姆发现了电阻中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即著名的欧姆定律; 他还证明了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和传导系数成反比,以及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为纪念欧姆在电学上的重要贡献,国际物理协会将电学中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用希腊字母欧米伽(Ω)来作为电阻的符号,欧姆的名字也被用于其他物理及相关技术内容中,比如“欧姆接触”“欧姆杀菌”,“欧姆表”等。
在电路学里,欧姆定律(Ohm's law)表明,导电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电体的电流成正比,以方程表示,
虽然导电体是由导电物质组成,导电体也具有微小的电阻。对于任意导电体、电阻器、电路元件、电路等等,电阻的定义方程为:
不论电流、电压为何,电阻定义为电压除以电流。在欧姆定律里,电阻与电流、电压无关。并不是每一种元件都遵守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经过多次实验而推断的法则,只有在理想状况下,才会成立。凡是遵守欧姆定律的元件或电路都称为“欧姆元件”或“欧姆电路”或“欧姆式导体”,其电阻与电流、电压无关;不遵守欧姆定律的元件或电路称为“非欧姆元件”或“非欧姆电路”或“非欧姆式导体”,其电阻可能会与电流、电压有关。
欧姆定律是因德国物理学家格奥尔格·欧姆命名。于1827年,在他发表的一本通论《直流电路的数学研究》(The galvanic Circuit investigated mathematically)里,他详细的论述简单电路两端的电压与流动于电路的电流之间的关系。他所论述的关系比较复杂,稍后会有更详细说明。上述方程乃是欧姆定律的现代版本。
对于电阻物质或导电物质,欧姆定律可以推广为:
遵守欧姆定律的物质,称为“欧姆物质”,其电阻率
1、物体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电荷在物体内向一个方向移动就形成电流。
2、虽然物体内部存在着大量电荷,但并不是所有电荷都能自由移动。金属原子只有一部分外层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比较弱,而成为可以在金属中自由运动的自由电子。金属中的电流就是这些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3、要在导体内产生电流,只存在自由电子还不行,还得有一定的外界条件。要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流过,导体两端必须保持一定的电位差(一般由电源来提供保证),电位差通常称为电压。
4、它们的物理关系是:自由电子的存在是形成电流的内因,电压则是形成电流的外因。就好比有水存在,是形成水流的内因;而水位高度差的形成水压,才是水流的外因。
5、电流与电压的计算关系:
A、欧姆定律:
I=U/R
U:电压,V;
R:电阻,Ω;
I:电流,A;
B、全电路欧姆定律:
I=E/(R r)
I:电流,A;
E:电源电动势,V;
r:电源内阻,Ω;
R:负载电阻,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