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南天竹红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引起的疾病
1、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销毁或深埋土中。
2、春季喷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防治。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南天竹截干矮化的教训
95年春,我得到一中小棵南天竹,其中下部极象“S”形,茎基部根系又很发达,有较粗的侧根,呈虬曲悬根露爪之势。其最大的缺陷是枝叶下部的茎干弯曲部分“光脚杆”较长,又没有侧枝,影响下部的形体美。为了
红斑秋海棠(云南植物研究)图版63: 1-11
Begonia rubropunctata S. H. Huang et Shui (1994)*; Y. M. Shui et al. (2002).
多年生肉质草本。无直立茎,具匍匐的根状茎,粗壮肉质,直径2-3厘米,节间短,密生叶。叶基生,叶片外形掌状,长15-20厘米,长宽几等,掌状5-6深裂,裂片开展,再次羽状深裂,有2-3个小裂片,小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叶基心形,两侧近相等,边缘有疏齿,叶面绿色,有红斑或变红色,疏被极小刚毛,背面红色,有淡绿色印痕状斑块,沿脉疏生小刚毛;叶柄长15-25厘米,径2.5-3毫米,极光滑,鲜时透明粉白色,有红色斑块。托叶卵形,长8毫米,基宽7毫米,先端锐尖。聚伞花序基生,由1-2个二歧聚伞花序组成,3-7花;总花梗长,长达25-37厘米,短或长过叶柄,透明,有红色斑块。雄花:花梗长1厘米,淡红色,无毛;苞片宽卵形,淡红色,长2厘米,宽1.2厘米,早落;花被片4,粉红色,外面2枚较大,宽倒卵形,长2.2厘米,宽1.5厘米,先端圆,微凹,内面2枚较小,倒卵状长圆形,长1.8厘米,宽0.8-1厘米,先端有圆齿状齿,稀全缘;雄蕊多数,雄蕊柱长5毫米,花丝长0.5-0.7毫米,白色,花药长圆形,黄色,长1.2毫米,药隔先端膨大,稍突出。雌花:花梗长7-8毫米,近先端有三角形小苞片2枚;花被片4-5,近圆形,粉红色,向内渐变小,外面1枚长约1厘米,宽1.2厘米;子房2室,每室胎座裂片2,具不等3翅;花柱2,柱头2分枝螺旋扭曲,具细乳突。蒴果梗长2厘米,果椭圆形,下垂,长1.3厘米,宽6-7毫米,具不等3翅,较大翅舌状,长1.5厘米,宽1.3厘米,先端圆,上边缘下降,下边缘上升,其余2翅相等,小,新月形,长3毫米,宽1.3厘米。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产西双版纳(模式标本产地);生于海拔600-1100米的林下阴湿处。
本种极近细裂秋海棠 B. pedatifida Levl.,但植物体无直立茎,叶基生,各部近无毛,或极疏被小刚毛,有红色斑块,叶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又再次深裂,极开展;蒴果大翅舌状下降,其余2翅小,新月形而异。
门中文名 | 被子植物门 |
门英文名 | Angiospermae |
纲中文名 | 双子叶植物纲 |
纲英文名 | Dicotyledoneae |
目中文名 | 无患子目 |
目英文名 | Sapindales |
科中文名 | 秋海棠科 |
科拉丁名 | Begoniaceae |
属中文名 | 秋海棠属 |
属拉丁名 | Begonia |
种中文名 | 红斑秋海棠 |
种拉丁名 | Begonia rubropunctata S. H. Huang et Shui |
生境 | 本种没有生境资料 |
是否中国特有 | 是 |
是否引种栽培 | 人工引种栽培 |
国内分布 | 云南省 |
(《纲目拾遗》)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茎枝。植物形态详"南天竹子"条。
【化学成分】茎含木兰花碱、小檗碱、药根碱、蝙蝠葛碱、南天竹碱、南天竹碱甲醚、南天青碱、异波尔定碱,而未发现有南丁宁碱。
【药理作用】小檗碱见"黄连"条。南天竹碱见"南天竹子"条。
【功用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止喘,兴奋强壮。"
【选方】治目亦疼痛:南天竹梗五钱,路边荆、马兰、冬桑叶各三钱。水煎服。(《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