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泥炭地可分为水藓泥炭地(Bogs)和沼泽泥炭地(Fens)。这二类泥炭地的主要区别在于泥炭地形成的条件不同。一般来说,仅仅依靠雨水浇灌的植物形成水藓泥炭地,而主要依靠叶表水的植物形成沼泽泥炭地。
沼泽泥炭地形成时,主要依靠充足的地表水,这种泥炭地由一些芦苇、蓑衣草等堆积而成;而水藓泥炭地在形成时,其表层与地表水没有直接联系,水藓泥炭地的表层始终生长着一种特殊植物--水藓植物(Sphagnum),由于这种细胞结构非常大,因而持水能力也特别强,因此,在降雨时水藓植物通过特殊的持水能力,可提高泥炭地表层水位直至其顶部下方几厘米。水藓泥炭地水的垂直交换速度相当缓慢,雨水一般从表层往下渗透一米大约要一天时间,也许要几周时间雨水才能到达泥炭地的底部。
形成水藓泥炭地和条件,除了水藓植物本身之外,泥炭地应不易排水,环境气候应该是降水大于蒸发,纯净而不含营养物质的水质的是水藓植物生长的关键。水藓泥炭地的PH值一般为3-4,这种生长环境,使绝大部分植物无法在其中生长繁衍,而水藓类植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通过几千年不断生长和堆积,最终形成最适宜作为园艺基质原料的水藓类泥炭地。
根据瑞典科学家Von Post的分级方法,按照泥炭的分解程度和泥炭的组成成份,分为H1-H10十个等级,详见泥炭分级表。
泥炭分级表
分解度
测定值
类型
很少分解
H1
白泥炭
H2
波罗的海国家
H3
中等深色泥炭
稍分解
H4
如:爱尔兰水藓泥炭
H5
H6
中度
H7
黑泥炭
H8
如:低位蓑衣草泥炭
H9
高度
H10
Von Post还提示了不同等级的泥炭,其腐殖酸和糖份的百分比变化关系
泥炭的分解度越低,其糖份的含量越高;反之,当泥炭的分解度越高,腐殖酸含量就越高,因而泥炭的PH值就越低。
形成泥炭土的主要植物是泥炭藓、冰藓、苔草和其他水生植物。根据泥炭形成的地埋条件、植物种类和分解程度,可分为低位、高位和中位泥炭三大类。
①高位泥炭:为温带高纬度植物埋在地层下经长期堆积炭化而形成。以羊胡子草属、水藓属植物为主,分解程度较低,氮和灰分元素含量少,酸性较强,pH值在4至5之间。容重较小,吸水透气性好,一般可吸持水分为其干重的10倍以上,适合作无土栽培基质,但pH值必须调至5.5至6.0 左右,也可用于配制培养土。
②低位泥炭:分布于低洼积水的沼泽地带,以生长需要无机盐分较多的苔草属、芦苇属植物为主,以及冲积下来的各种植物残枝落叶,经漫长时间的积累形成,分解程度较高,氮和灰分元素含量较多,酸性不强,肥分有效性较高,风干粉碎后可直接作肥料使用。因其容重大,吸水和通气性较差,不宜单独作栽培基质。
③中位泥炭: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性泥炭,性状也介于二者之间,既可用于无土栽培,也可用于配制培养土。
它们与腐叶土有着本质的不同,腐叶土是由落叶经堆积腐熟发酵所形成的有机物质。它松软质轻,排水透气性好,可直接作盆栽培养土,但不能用作无土栽培基质。
我才知道煤是由泥炭转化而来啊!!我购买的是调配好的花木培养泥炭,1圆1市斤、泥炭是什么?
泥炭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泥炭也可以称为泥炭、草煤或草炭。它是由水、矿物质和有机质三部分组成。它即是一种能源,又是工、农业许多部门必须的原材料和化工原料,是一种宝贵的天然矿产资源。泥炭地还具有重要的自然保护功能。
泥炭含有一定的腐植酸,腐植酸又称胡敏酸。它是由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遗骸,受到微生物和介质作用,经过分解和合成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有机物质。煤炭腐植酸存在于泥炭、风化煤和褐煤中。腐植酸中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有芳香核、羟基、羧基、羰基、甲氧基等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决定腐植酸具有弱酸性、亲水性、离子交换性、络合性、氧化还原性及生物活性等。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4.1.12条规定: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
进口泥炭土,是国外制造商根据一定配比,人工合成的的。国内的泥炭一般是直接从产地挖出来,批次不一样产品质量不同。
我以前都是tb异地的,量少还ok,不过种的越来越多,邮费就不容我不考虑了@10$就转找同城的卖家。最近自提了300L整袋的泥炭,够折腾一阵了@30$
泥炭地基的沉降及稳定分析
泥炭地基的沉降及稳定分析——本文介绍了记炭地基的沉降与稳定特性、沉降计算与稳定分析方法、有关结满.可以为淤泥地基参考使用。
昆明泥炭及泥炭质软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昆明地区的软土主要为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其中强泥炭质土、泥炭全国少见,其极差的工程特性对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梁头接合部位等具有较大危害。对昆明滇池湖相沉积软土中较典型的泥炭质土、泥炭的成因,分布及特性,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为在昆明地区的工程建设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和恰当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参考。
泥炭地景观是由泥炭堆积构成的自然景观。又称泥炭田。泥炭生成并沉积的地区。是古代低温、湿地的植物遗体被埋在地下,经千万年的堆积,在气温较低、雨水较少或缺少空气的条件下,植物残体缓慢分解而形成的特殊有机物,多呈棕黄色或浅褐色。
我国北方地区分布较多,南方地区只在一些山谷低洼地表土下有零星分布。在确定泥炭地时,泥炭层最小厚度值是一个关键参数。形成泥炭土的主要植物是泥炭藓、冰藓、苔草和其他水生植物。根据泥炭形成的地埋条件、植物种类和分解程度,可分为低位、中位和髙位泥炭地三大类。2100433B
泥炭土(peat soil)是指在某些河湖沉积低平原及山间谷地中,由于长期积水,水生植被茂密,在缺氧情况下,大量分解不充分的植物残体积累并形成泥炭层的土壤。泥炭地可分为水藓泥炭地和沼泽泥炭地,这两类泥炭地的主要区别在于泥炭地形成的条件不同。泥炭土是具有厚度>50cm的泥炭层的潜育性土壤,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地表可有厚20-30cm的草根层,草根层下为泥炭层和矿质潜育层,有时泥炭层下还有腐殖质过渡层。
中国泥炭发热量多数为9.50~15.0兆焦/千克。磷含量常见值为0.04~0.17%;钾含量为0.5~1.3%。此外,氮的含量为1.5~2.0%。有的泥炭中还含有锗、镓、钒等稀散元素。有些泥炭的含油率很高,可达 5~14%。
中国东北及西南高原的高寒地区有很多高位泥炭的分布,而在华中、华北、东北、西南的低洼地带则有大量低位泥炭的分布。
近几年来,泥炭在全中国种植行业中开始普及。在吉林、肇庆、增城、信阳、四川都江堰等地有生产和销售泥炭。
中国地方政府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之下的中国分支机构,与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等一道正在为保护中国的泥炭地生态地系统而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