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基于Cypress公司的PSoC平台介绍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数模混合电路的设计,共分成PSoC引论、模拟系统设计、数字系统设计和数模混合系统设计四篇。 PSoC引论篇包含2章,主要介绍PSoC是什么?它能做什么?以及下载PSoC软件和获得授权。模拟系统设计篇包含13章,主要介绍电压跟随器的原理及实现、同相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反相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仪表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积分器和微分器的原理及实现、一阶有源滤波器的原理及实现、二阶有源滤波器的原理及实现、峰值检测的原理及实现、波形发生器的原理及实现、精密整流器的原理和实现、相位锁相环的原理及实现、幅度调制和解调的原理及实现、频移键控的原理及实现。数字系统设计篇包含14章,主要介绍SIO特性测试及其应用、逻辑表达式及最小化实现.
第一篇PSoC引论
第1章PSoC是什么,它能做什么
1.1PSoC的概念
1.2PSoC内部结构
1.3PSoC设计方法
1.4PSoC应用领域
第2章下载PSoC软件和获得授权
2.1下载PSoC软件
2.2激活PSoC软件
第二篇模拟系统设计
第3章电压跟随器的原理及实现
3.1PSoC内通用放大器资源
3.2电压跟随器原理
3.3电压跟随器的设计
3.4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3.5引脚分配
3.6设计下载与测试
3.7思考题
第4章同相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
4.1同相模拟增益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
4.1.1同相模拟增益放大器的原理
4.1.2同相模拟增益放大器的设计
4.1.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4.1.4引脚分配
4.1.5设计下载与测试
4.2同相程控增益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
4.2.1同相程控增益放大器的原理
4.2.2同相程控增益放大器的设计
4.2.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4.2.4引脚分配
4.2.5设计下载与测试
4.3思考题
第5章反相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
5.1反相模拟增益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
5.1.1反相模拟增益放大器的原理
5.1.2反相模拟增益放大器的设计
5.1.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5.1.4引脚分配
5.1.5设计下载与测试
5.2反相程控增益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
5.2.1反相程控增益放大器的原理
5.2.2反相程控增益放大器的设计
5.2.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5.2.4引脚分配
5.2.5设计下载与测试
5.3加法器的原理及实现
5.3.1加法器的原理
5.3.2加法器的设计
5.3.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5.3.4引脚分配
5.3.5设计下载与测试
5.4减法器的原理及实现
5.4.1减法器的原理
5.4.2减法器的设计
5.4.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5.4.4引脚分配
5.4.5设计下载与测试
5.5电流电压转换器的原理及实现
5.5.1电流电压转换器原理
5.5.2电流电压转换器的设计
5.5.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5.5.4引脚分配
5.5.5设计下载与测试
5.6思考题
第6章仪表放大器的原理及实现
6.1仪表放大器的设计原理
6.2仪表放大器的设计
6.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6.4引脚分配
6.5设计下载与测试
6.6思考题
第7章积分器和微分器的原理及实现
7.1积分器的原理及实现
7.1.1积分器的原理
7.1.2积分器的设计
7.1.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7.1.4引脚分配
7.1.5设计下载与测试
7.2微分器的原理及实现
7.2.1微分器的原理
7.2.2微分器的设计
7.2.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7.2.4引脚分配
7.2.5设计下载与测试
7.3思考题
第8章一阶有源滤波器的原理及实现
8.1一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的原理及实现
8.1.1一阶同相有源低通滤波器的设计及实现
8.1.2一阶反相有源低通滤波器的设计及实现
8.2一阶有源高通滤波器的原理及实现
8.2.1一阶同相有源高通滤波器的设计及实现
8.2.2一阶反相有源高通滤波器的设计及实现
8.3思考题
第9章二阶有源滤波器的原理及实现
9.1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的原理及实现
9.1.1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的原理
9.1.2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9.1.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9.1.4引脚分配
9.1.5设计下载与测试
9.2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的原理及实现
9.2.1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的原理
9.2.2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9.2.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9.2.4引脚分配
9.2.5设计下载与测试
9.3思考题
第10章峰值检测的原理及实现
10.1混频器峰值检测原理及实现
10.1.1混频器峰值检测的原理
10.1.2峰值检测器的设计
10.1.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0.1.4引脚分配
10.1.5设计下载与测试
10.2采样保持峰值检测原理及实现
10.2.1采样保持峰值检测的原理
10.2.2峰值检测器的设计
10.2.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0.2.4引脚分配
10.2.5设计下载与测试
10.3思考题
第11章波形发生器的原理及实现
11.1正弦波发生器原理及实现
11.1.1正弦波发生器原理
11.1.2正弦波发生器的设计
11.1.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1.1.4引脚分配
11.1.5设计下载与测试
11.2方波发生器原理及实现
11.2.1方波发生器原理
11.2.2方波发生器的设计
11.2.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1.2.4引脚分配
11.2.5设计下载与测试
11.3三角波发生器原理及实现
11.3.1三角波发生器原理
11.3.2三角波发生器的设计
11.3.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1.2.4引脚分配
11.3.5设计下载与测试
11.4思考题
第12章精密整流器的原理及实现
12.1精密整流原理
12.2精密整流器的设计
12.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2.4引脚分配
12.5设计下载与测试
第13章相位锁相环的原理及实现
13.1相位锁相环原理
13.1.1相位锁相环的s域表示
13.1.2相位锁相环内部结构
13.2相位锁相环的设计
13.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3.4引脚分配
13.5设计下载与测试
第14章幅度调制与解调的原理及实现
14.1幅度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14.1.1幅度调制原理
14.1.2幅度解调原理
14.2幅度调制器的实现
14.2.1幅度调制器的设计
14.2.2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4.2.3引脚分配
14.3幅度解调器的实现
14.3.1幅度解调器的设计
14.3.2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4.3.3引脚分配
14.4设计下载与测试
14.5思考题
第15章频移键控的原理及实现
15.1频移键控调制和解调原理
15.1.1频移键控调制原理
15.1.2频移键控解调原理
15.2频移键控器的设计
15.2.1频移键控调制器的设计
15.2.2频移键控解调器的设计
15.3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15.3.1调制器的软件控制代码
15.3.2解调器的软件控制代码
15.4引脚分配
15.4.1调制器模块引脚分配
15.4.2解调器模块引脚分配
15.5设计下载与测试
15.6思考题
第三篇数字系统设计
第16章SIO特性测试及其应用
16.1SIO性能及测试
16.1.1SIO原理
16.1.2SIO测试电路设计
16.1.3引脚分配
16.1.4设计下载与测试
16.2充电泵电路设计及实现
16.2.1充电泵电路实现原理
16.2.2充电泵电路设计
16.2.3引脚分配
16.2.4设计下载与测试
16.3思考题
第17章逻辑表达式及最小化实现
17.1POS和SOP表达式的实现
17.1.1POS和SOP表达式实现原理
17.1.2POS和SOP逻辑电路的设计
17.1.3引脚分配
17.1.4设计下载与测试
17.2逻辑表达式的化简及实现
17.2.1逻辑表达式的化简
17.2.2最简逻辑表达式电路的设计
17.2.3引脚分配
17.2.4设计下载与测试
17.3思考题
第18章编码器和译码器原理及实现
18.183编码器原理及实现
18.1.183编码器原理
18.1.283编码器IP核设计
18.1.3调用83编码器IP核实现设计
18.1.4引脚分配
18.1.5设计下载与测试
18.238译码器原理及实现
18.2.138译码器原理
18.2.238译码器IP核设计
18.2.3调用38译码器IP核实现设计
18.2.4引脚分配
18.2.5设计下载与测试
18.3思考题
第19章码变换原理及实现
19.1二进制码到七段码变换原理及实现
19.1.1七段数码管原理
19.1.2二进制码到七段码转换器IP核设计
19.1.3调用二进制码到七段码转换器IP核实现设计
19.1.4引脚分配
19.1.5设计下载与测试
19.2二进制码到Gray码变换原理及实现
19.2.1Gray码原理
19.2.2二进制码到Gray码转换器IP核设计
19.2.3调用二进制码到Gray码转换器IP核实现设计
19.2.4引脚分配
19.2.5设计下载与测试
19.3思考题
第20章多路复用器原理及实现
20.1多路复用器原理
20.1.12∶1多路复用器原理
20.1.24∶1多路复用器原理
20.22∶1多路复用器IP核设计
20.34∶1多路复用器IP核设计
20.3.1导入2∶1多路复用器IP核
20.3.2调用2∶1多路复用器IP核
20.4调用4∶1多路复用器IP核实现设计
20.4.1导入多路复用器IP核
20.4.2调用4∶1多路复用器IP核
20.5引脚分配
20.6设计下载与测试
20.7思考题
第21章多位数字比较器原理及实现
21.1比较器原理
21.1.1一位比较器原理
21.1.2多位比较器原理
21.2一位比较器IP核的设计
21.3多位比较器IP核的设计
21.3.1导入一位比较器IP核
21.3.2调用一位比较器IP核
21.4调用多位比较器IP核实现设计
21.4.1导入多位比较器IP核
21.4.2调用多位比较器IP核
21.5引脚分配
21.6设计下载与测试
21.7思考题
第22章算术运算单元原理及实现
22.1加法器的原理及实现
22.1.1加法器的原理
22.1.2一位半加器IP核的设计
22.1.3一位全加器IP核的设计
22.1.4多位加法器IP核的设计
22.1.5调用多位加法器IP核实现设计
22.1.6引脚分配
22.1.7设计下载与测试
22.2减法器的原理及实现
22.2.1减法器的原理
22.2.2一位半减器IP核的设计
22.2.3一位全减器IP核的设计
22.2.4多位减法器IP核的设计
22.2.5调用多位减法器IP核实现设计
22.2.6引脚分配
22.2.7设计下载与测试
22.3加法器/减法器的原理及实现
22.3.1一位加法器/减法器的原理
22.3.2多位加法器/减法器的原理
22.3.3一位半加器/半减器IP核的设计
22.3.4一位全加器/全减器IP核的设计
22.3.5多位加法器/减法器IP核的设计
22.3.6调用多位加法器/减法器IP核实现设计
22.3.7引脚分配
22.3.8设计下载与测试
22.4乘法器的原理与实现
22.4.1乘法器的实现原理
22.4.2四位乘法器IP核的设计
22.4.3调用四位乘法器IP核实现设计
22.4.4引脚分配
22.4.5设计下载与测试
22.5思考题
第23章锁存器和触发器原理及实现
23.1基本SR锁存器的原理及实现
23.1.1基本SR锁存器原理
23.1.2基本SR锁存器IP核的设计
23.1.3调用基本SR锁存器IP核实现设计
23.1.4引脚分配
23.1.5设计下载与测试
23.2同步SR锁存器的原理及实现
23.2.1同步SR锁存器原理
23.2.2调用SR锁存器IP核实现设计
23.2.3引脚分配
23.2.4设计下载与测试
23.3D锁存器的原理及实现
23.3.1D锁存器原理
23.3.2D锁存器IP核的设计
23.3.3调用D锁存器IP核实现设计
23.3.4引脚分配
23.3.5设计下载与测试
23.4基本D触发器的原理及实现
23.4.1基本D触发器原理
23.4.2基本D触发器IP核的设计
23.4.3调用基本D触发器IP核实现设计
23.4.4引脚分配
23.4.5设计下载与测试
23.5带置位/复位D触发器的原理及实现
23.5.1带置位/复位D触发器原理
23.5.2带置位/复位D触发器IP核的设计
23.5.3调用置位/复位D触发器IP核实现设计
23.5.4引脚分配
23.5.5设计下载与测试
23.6思考题
第24章寄存器的原理及实现
24.1普通寄存器的原理及实现
24.1.1普通寄存器的原理
24.1.2一位普通寄存器IP核设计
24.1.3四位普通寄存器IP核设计
24.1.4调用四位普通寄存器IP核完成设计
24.1.5引脚分配
24.1.6设计下载与测试
24.2移位寄存器的原理及实现
24.2.1移位寄存器的原理
24.2.2移位寄存器IP核的设计
24.2.3调用移位寄存器IP核完成设计
24.2.4引脚分配
24.2.5设计下载与测试
24.3思考题
第25章有限自动状态机原理及实现
25.1有限自动状态机的原理
25.2有限自动状态机IP核的设计
25.3调用有限自动状态机IP核完成完整的设计
25.3.1导入有限自动状态机IP核
25.3.2调用有限自动状态机IP核
25.4引脚分配
25.5设计下载与测试
25.6思考题
第26章计数器原理及实现
26.1计数器的原理
26.2三位计数器IP核的设计
26.2.1导入带置位/复位的一位D触发器IP核
26.2.2调用带置位/复位的一位D触发器IP核
26.3调用三位计数器IP核完成设计
26.3.1导入三位计数器IP核
26.3.2调用三位计数器IP核
26.4引脚分配
26.5设计下载与测试
26.6思考题
第27章查找表原理及实现
27.1查找表原理
27.2四位计数器的IP核设计
27.3调用四位计数器的IP核实现设计
27.3.1导入四位计数器IP核
27.3.2调用四位计数器IP核
27.4引脚分配
27.5设计下载与测试
27.6思考题
第28章多谐振荡器原理及实现
28.1多谐振荡器原理
28.2多谐振荡器设计
28.3引脚分配
28.4设计下载与测试
28.5思考题
第29章复杂数字系统的高层次描述及实现
29.1数字系统高层次描述概述
29.2基于高层次描述的交通灯控制实现原理
29.3交通灯控制器IP核的设计
29.4调用交通灯控制器IP核
29.5引脚分配
29.6设计下载与测试
29.7思考题
第四篇数模混合系统设计
第30章电阻触摸感应原理及实现
30.1电阻触摸屏原理
30.1.1电阻屏结构
30.1.2电阻屏测量方法
30.2USB模块原理
30.2.1USB总线模块功能
30.2.2USB模块结构
30.2.3USB模块工作条件
30.2.4逻辑传输模式
30.3人体接口设备的原理
30.3.1人体接口设备概念
30.3.2报告描述符
30.4电阻触摸感应系统的实现
30.4.1电阻触摸感应系统设计
30.4.2软件代码的功能及实现
30.4.3引脚分配
30.5显示界面的实现
30.5.1Windows操作系统下API函数
30.5.2上位机显示界面的设计
30.6设计下载与测试
第31章脉搏信号测量原理及实现
31.1脉搏信号发生器的原理
31.1.1ADC原理
31.1.2脉搏传感器原理
31.2脉搏信号测量器的实现
31.2.1脉搏信号测量器的设计
31.2.2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31.2.3引脚分配
31.3上位机显示界面的设计
31.4设计下载与测试
第32章电容触摸感应原理及实现
32.1电容感应模块原理
32.1.1电容感应模块结构
32.1.2电容感应ΔΣ算法
32.2PWM原理
32.2.1PWM功能
32.2.2PWM输出模式
32.2.3PWM死区控制
32.3电容触摸感应系统设计
32.3.1添加和配置CapSense模块
32.3.2添加和配置PWM模块
32.3.3添加和配置时钟模块
32.3.4添加数字引脚和逻辑低
32.3.5连接设计中的模块
32.4添加软件控制代码
32.5引脚分配
32.6设计下载与测试
作者:何宾 李宝隆
定价:7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370598
出版日期:2014.11.01
印刷日期:2014.11.04
看了你下边的评论追问,目前你需要解答的是大模型问题,基本功能现在市场上的BIM协同平台都差不多,如果要1G以上的模型的话,推荐腾讯云BIM协同平台,有web端也有小程序,支持大模型超大模型渲染。他们推...
信号数据可用于表示任何信息,如符号、文字、语音、图像等,从表现形式上可归结为两类: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可根据幅度取什是否离散来确定。 模拟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连续的(幅值可由...
请问模拟与数字 在安防系统里面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例如监控)
首先我们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讲,无疑稳定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是最为重要的;其次,作为施工单位,最为看重的是这个新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因此,结合双方的需求,本次系统变更方案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研究与通用平台实现
为实现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工作的技术原理在建筑工程设计及建筑领域信息化中的创造性应用,本研究提出了建筑设计中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逻辑模型,论述了依据建筑设计的协同工作目标、实施过程和控制机制等若干方面的特点,所建立的协同控制、协作对象、数据管理和设计变更等局部模式。并进一步介绍了以该模型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CAD、数据管理和多媒体技术,实现远程建筑设计协同工作通用平台的研制情况。实践证明,该系统在管理建筑设计协同资源,实现多层次、多媒体协同工作环境,支持设计资源的共享和传输等方面效用卓著,符合建筑设计行业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SPSS在工程造价估算中的应用
工程造价估算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工程造价多元回归估算模型。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检验效果良好,可以避免由于自变量间关联度大而造成回归模型稳定性差的问题,是实际应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的造价估算模型。
《PSoC设计指南系列:PSoC模拟与数字电路设计指南》的编写基于CVpress公司的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平台,充分考虑了国内大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路及相关课程教学的要求,通过PSoC这一高度集成的数字和模拟混合设计平台,实现模拟和数字混合电路设计。
骋天建筑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就是在国内广大的中大型设计院遇到的这些问题和背景下产生的,是专门针对国内设计院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国内专业性最强,涉及协同设计深度最深的解决方案。
骋天建筑协同设计管理平台以设计过程为主线,将其工程项目作为产品对象,系统地解决了项目管理、协同工作、资源共享三方面的问题。通过从项目的立项、实施到完工等全过程管理 ,实现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将所有过程的相关信息都记录在案,提供相关数据图表以供查询统计,为设计单位实现标准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骋天建筑协同设计管理平台基于AutoCAD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在局域网中使用,也可以远程使用,实现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广西骋天信息科技。
在协同设计过程中,有两种形式:异步协同设计和同步协同设计。异步协同设计是一种松散耦合的协同工作,也就是多个设计人员在分布集成的平台上围绕共同的任务进行协同设计工作,但各自有不同的工作空间,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进行工作。由于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的同步或者异步协同模式都无法满足其需求。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同步协同需要解决网上高速实时传输建筑模型和设计意图、需要有效地解决并发冲突、需要在线动态集成等诸多问题,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要大得多。事实上,在建筑协同设计过程中,异步协同与同步协同往往交替出现,专业间的协同工作常采用异步协同进行工作,在规划良好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构建BIM 时,专业内会采用同步协同的工作方式,总之,灵活的多模式协同机制对于协同设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