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杨建华、葛萍等。
环氧煤沥青一底二布五油特加强级防腐套防腐蚀涂料工程章环氧煤沥青漆 特强级 一底两面 加两布两油子目+环氧、酚醛树脂漆 管道 面漆 每增一遍子目(调整主材价格)。
煤沥青是应用广泛的防水材料和防腐材料,主要应用于屋面、地面、地下结构的防水,木材、钢材的防腐。沥青还是道路工程中应用广泛的路面结构胶结材料,它与不同组成的矿质材料按比例配合后可以建成不同结构的沥青路面...
作用是一样的,价位也一样。 (是一样东西)
煤沥青及煤焦油改质沥青综述 (2)
煤沥青及煤焦油改质沥青综述 王 东 (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浸渍剂沥青装置 , 山西 交城 030500) 摘 要 :介绍了煤沥青的性能 、用途以及有广泛用途的煤焦油改质沥青的优异特性 ,改质机理和生产工艺 ;分析了目前国内煤 焦油改质沥青工艺存在的问题 ,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 关键词 :煤沥青 ;煤焦油沥青 ;改质 An O verv iew of Coa l Tar Ba sed P itch and M od if ied Coa l Tar P itch WANG D ong (The Plant of Imp regnant Pitch, Shanxi Hongte Coal Chem ical Co. , L td. , Shanxi Jiaocheng030500, China) Abstract: Theperformance and usageof co
重油和煤沥青制备煤沥青油浆的过程研究
将自制的煤沥青粉添加到重油中制得浆体燃料煤沥青油浆,对成浆性和流变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煤沥青油浆的表观黏度随煤沥青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剪切速率相同时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添加不同质量分数制得的煤沥青油浆在同一剪切速率下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随温度的升高黏度减小趋势逐渐变小,当煤沥青粉添加量≤12%时,煤沥青粉添加量对煤沥青油浆的流变性影响较小.随着煤沥青粉添加量的增加,煤沥青油浆的低位发热量稍有下降,但降低幅度较小.
1 用作燃料,由于固体成分多,一般将其与重油混合或者制作成浆料使用,能够起到部分代替重油的作用
2 用于碳素电极的生产,煤沥青中的碳石墨化程度相对较高,可以作为电极材料生产,也可以作为浸润剂和粘结剂使用,这方面产品种类多、涉及产品广,是煤沥青的主要用途。
3 涂料,主要经处理加工后,用于建筑物及管材防水涂料。环氧煤沥青涂料是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4 筑路及建筑材料,一般与石油沥青混合使用,煤沥青和石油沥青相比,有明显的质量差距和耐久性差距。煤沥青塑性差,温度稳定性差,冬季脆,夏季软化,老化快,而两者的混合沥青性能优于各自单独使用。此外,煤沥青有害物较多,其中不少对人体危害很大,经无害化处理之后再使用才会比较环保。
5 针状焦、活性炭、碳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煤沥青残炭值高,石墨化成分多,加工容易,而针状焦、碳纤维都是高端材料,附加值较高,以煤沥青为原料相当于变废为宝。
6油毛毡等其他用途
第1章文献综述与选题
1.1煤沥青的组成与性质
1.2煤沥青的用途
1.2.1粘结剂沥青
1.2.2浸渍剂沥青
1.2.3煤沥青针状焦
1.2.4中间相沥青
1.2.5碳纤维
1.2.6煤沥青涂料
1.2.7煤沥青配制燃料油
1.2.8筑路及建筑用煤沥青
1.3煤基燃料的研究开发及生产现状
1.3.1水煤浆的研究开发及生产现状
1.3.2油煤浆的研究开发现状
1.3.3煤沥青燃料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现状
1.4冷冻粉碎技术的发展
1.4.1冷冻粉碎技术的原理
1.4.2冷冻粉碎技术的特点
1.4.3冷冻粉碎技术的应用
1.5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选题意义
1.5.2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煤沥青粉制备过程的研究
2.1实验
2.1.1原料与试剂
2.1.2设备与仪器
2.1.3实验原理及过程
2.1.4煤沥青粉稳定性的确定
2.2结果与讨论
2.2.1中温煤沥青粉的稳定性规律研究
2.2.2高温煤沥青粉的稳定性规律研究
2.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煤沥青油浆制备过程的研究
3.1实验
3.1.1原料与试剂
3.1.2设备及仪器
3.1.3煤沥青油浆的制备方法
3.1.4煤沥青油浆黏度的测试方法
3.1.5制备煤沥青油浆用中温煤沥青粉的粒度分布
3.2结果与讨论
3.2.1煤沥青油浆的成浆性研究
3.2.2煤沥青油浆的流变性研究
3.2.3煤沥青粉添加量对煤沥青油浆热值的影响
3—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煤沥青水浆制备过程的研究
4.2实验
4.1.1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实验仪器
4.1.3实验步骤
4.2分散剂JL—COI对煤沥青水浆制备的影响研究
4.2.1原料煤沥青粉的粒度分布的选择
4.2.2煤沥青水浆成浆性的研究
4.2.3煤沥青水浆的流变性研究
4.2.4煤沥青水浆稳定性的研究
4.2.5煤沥青水浆的分析
4.2.6小结
4.3分散剂HDBAC对煤沥青水浆制备的影响研究
4.3.1实验方法
4.3.2煤沥青的成浆性研究
4.3.3煤沥青水浆的流变性研究
4.3.4煤沥青水浆的稳定性研究
4.3.5小结
4.4分散剂STAC对煤沥青水浆制备的影响研究
4.4.1实验方法
4.4.2煤沥青的成浆性研究
4.4.3煤沥青水浆的流变性研究
4.4.4煤沥青水浆的稳定性研究
4.4.5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外加电解质对煤沥青水浆制备的影响
5.1实验
5.1.1原料与试剂
5.1.2设备及仪器
5.1.3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的吸附试验
5.2外加电解质对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吸附特性的影响
5.2.1不外加电解质时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的吸附量
5.2.2外加阳离子对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吸附量的影响
5.2.3外加阴离子对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吸附量的影响
5.3外加电解质对煤沥青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5.3.1煤沥青表面7eta电位的测定
5.3.2分散剂浓度对煤沥青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
5.3.3外加阳离子对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
5.3.4外加阴离子对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
5.4外加电解质对煤沥青水浆的制备及影响规律研究
5.4.1实验步骤
5.4.2外加阳离子对煤沥青成浆性的影响
5.4.3外加阴离子对煤沥青成浆性的影响
5.4.4外加阳离子对煤沥青水浆流变性的影响
5.4.5外加阴离子对煤沥青水浆流变性的影响
5.4.6外加阳离子对煤沥青水浆稳定性的影响
5.4.7外加阴离子对煤沥青水浆稳定性的影响
5.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去离子水、自来水和焦化废水与煤沥青制浆过程的研究
6.1去离子水与煤沥青制浆过程的研究
6.1.1煤沥青的成浆性
6.1.2煤沥青水浆的流变性
6.1.3煤沥青水浆的稳定性
6.1.4煤沥青水浆的分析结果
6.1.5小结
6.2自来水与煤沥青制浆过程的研究
6.2.1煤沥青的成浆性
6.2.2煤沥青水浆的流变性
6.2.3煤沥青水浆的稳定性
6.2.4煤沥青水浆的分析结果
6.2.5小结
6.3焦化废水与煤沥菏制浆过程的研究
6.3.1实验用焦化废水性质
6.3.2煤沥青的成浆性
6.3.3煤沥青水浆的流变性
6.3.4煤沥青水浆的稳定性
6.3.5煤沥青水浆的分析结果
6.3.6小结
6.4三种水制浆过程的对比研究
6.4.1浆体浓度对煤沥青表观黏度的影响
6.4.2分散剂用量对煤沥青表观黏度的影响
6.4.3浆体浓度对pH值的影响
6.4.4分散剂用量对pH值的影响
6.4.5小结
6.5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的吸附规律和Zeta电位研究
6.5.1实验仪器
6.5.2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的吸附试验
6.5.3去离子水中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的吸附量的研究
6.5.4自来水中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的吸附量的研究
6.5.5焦化废水中分散剂在煤沥青表面吸附量的研究
6.6煤沥青表面电化学性质的测定试验
6.6.1去离子水中分散剂浓度对煤沥青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
6.6.2自来水中分散剂浓度对煤沥青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
6.6.3焦化废水中分散剂浓度对煤沥青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
6.6.4小结
参考文献
介绍
直接利用废渣筑路或把废渣按照适当比例配成缓凝性的硅酸盐混合料筑路;后者是废渣利用的主流(见工业废渣及其应用)。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排出的废渣与日俱增,如就地堆置将占用大片田地,运去填河填海又要多耗能源与运费,并且都会污染环境、造成公害。充分利用工业废渣筑路可以节约能源、消除公害、增进经济效益,并为筑路技术开创一条新路。 简史 中国利用工业废渣筑路,最初多用煤渣修筑碎砖煤渣路面和块料路面垫层,西南某些省市曾用来修筑石灰三合土路面;还用煤渣改善土路、处治过湿土基和用做隔离层或隔温层。20世纪50年代,河南安阳等中小城市用煤渣石灰改善大街小巷取得成功。上海从1956年起利用煤渣石灰混合料修筑路面基层。天津、北京、哈尔滨、武汉、重庆、长沙、杭州等地也研究和推广了这类基层。60年代,南京、天津、上海等地相继发展了粉煤灰筑路,上海又在主要干道上利用水淬化铁炉渣修筑基层取得成功后大量用来筑路。70年代,粉煤灰在中国不少城市和公路部门得到推广应用。武汉、上海等地还曾试用陈置老钢渣和高炉干渣筑路。废渣筑路正在中国蓬勃发展,以上海为例已在20多年内利用各种废渣350万吨,筑成路面800万米2。 外国较早利用高炉渣,美、英、苏及部分东欧国家曾先后用于筑路。苏联还用煤渣修筑底基层或处治土路、防治冻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法等国广泛利用粉煤灰筑路。近年来,法、日等国已注意利用水淬渣修筑基层,取得了一定成效。 废渣混合料的成分和性质 常用废渣混合料的主要成分包括:①石灰或石灰类废渣(电石渣和钢厂石灰下脚),活性氧化钙含量不少于40%;②火山灰质废渣(煤渣、粉煤灰、水淬钢铁渣等),煤渣可用统货,粉煤灰颗粒宜稍粗,水淬渣宜用色淡而碱度大者;③土或粗骨料,土可用本地土,效果最好的是塑性指数为7~17的亚粘土;粗骨料可用碎石、碎砖、或旧水泥混凝土块等。 废渣混合料的基本成分是石灰和火山灰质废渣,石灰与废渣中活性氧化物的相互作用而生成胶凝物质,使混合料产生强度并随龄期增长,到后期结成板体。这个过程远较水泥混凝土为慢。这种缓凝性为路面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废渣混合料的抗裂性较好而抗磨性较差,因此适宜用作黑色路面的基层。 路面结构性能 这类基层成型初期尚有一定塑性,在通车过程中即使出现一些细小裂缝也往往能在行车重塑条件下自行闭合,基层不发生早期破坏的临界弯沉值远大于沥青面层的容许弯沉值,到后期基层结成板体并有一定的抗弯能力,此时路表的总体弯沉值已远小于面层的设计指标。因此,上海市提出的半刚性基层试行设计方法是早期以面层容许弯沉控制,按柔性路面通用方法设计;后期以基层在车轮荷载下的最大弯拉应变控制。这类基层的抗弯能力随龄期而增长的趋势优于模量的增长,故早期不坏的基层一般到后期也很少坏。 半刚性基层经过一个冬季后会发生横向收缩裂缝并反映到黑色面层上,在基层上加铺一层适当厚度的贯入式或厂拌沥青碎石,或铺设沥青-橡胶薄膜及土工织物可以减少反映裂缝的形成。 施工要点 首先应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一般分为路拌法和厂拌法两种。路拌法多为分层配料,厂拌法多用体积或重量计量;路拌多用犁拌,厂拌多用强制式或用水泥混凝土拌和机拌制。拌和时应注意检查是否拌至色泽均匀、含水量是否适当;在摊铺时应根据混合料的抛高系数掌握和检验基层的松铺厚度和放样标高,并检验路拱是否合格;在碾压最初一、二遍时应注意检验路型并及时修整,碾压稳定后可以开放交通,在行车下进一步压密。在碾压终了时应测定基层的密实度;在碾压和养护过程中如遇基层过湿翻浆应予挖开晾干后重新铺筑。这类基层应尽可能避免在严冬施工,并应在冻前一个月完工。在多雨季节应避免在雨中铺筑,对已铺好的基层应抓紧在雨前碾压,对遇雨造成翻浆的路段应翻松晾干后重新铺筑。 参考书目 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所编:《利用工业废渣修筑道路》,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