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木兰科植物的引种
仙湖植物园现已引种木兰科植物11属近100种(不包括亚种、变种及杂交种),绝大部分种类生长良好,已有40多种开花,少数种类可以正常结实。
2.木兰科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木兰科的15个属中已有11个属大约100个种的染色体已被计数,各属的染色体基数均为19(X=19),多倍体仅存在于几个属中,如:木兰属(4X,6X),鹅掌楸属(4X)和拟单性木兰属(6X)。在玉兰亚属的一些栽培种中,特别是它们的杂交种中,存在着不同的倍性水平和大量的非整倍体,具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频繁的缺失或增加,可能是玉兰亚属内存在大量的形态特征变异的原因。我们对木兰科的20种类以及17人工杂交种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并通过细胞学鉴定手段确定了我们的人工杂交种的真实性。
3.木兰科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由于具有较多原始的性状,被认为是被子植物中原始古老的类群,对研究有花植物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有着重要意义。因其各属植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有很多交叉,长期以来在对木兰科植物分类系统及亲缘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分歧,除鹅掌楸属(Liriodendron)外的其余属与木兰属的界限均有很大争议。
近些年来,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来分析许多存在争议的系统学问题,已经取得很大成功,RFLP、RAPD、cpDNA基因序列测定(psbA-trnH、atpB-rbcL、matK、ndhF)等分子标记在木兰科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在验证了许多解剖学、形态学观点的同时,提出了许多与形态学分类系统很不相同的木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分支图,提供了一些新的分类思路。
仙湖植物园对叶绿体中trnL基因内含子区(29个种和2个外类群)、trnL-trnF基因间隔区(19个种和3个外类群)序列及matK序列(包括14个种)的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分支分析,来探讨木兰科科下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问题。还利用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来检测玉兰亚属种间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对经典的形态学分类及现代cpDNA序列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4.木兰科植物的杂交育种研究
Soulange-Bodin于1820~1840年将玉兰与紫玉兰杂交成花色不同的17个栽培品种,即木兰科第一批人工杂交品种。在美国,原产木兰属种类虽仅8种,可美国学者却成立了木兰学会,不仅重视引种我国和日本产的种类,还将其原产种类及其原产种和国外种进行杂交。如:M.virginiana×M.tripetala、M.virginiana×M.hypoleuca、M.hypoleuca×M.sieboldii、M.denudata×M.campbellii等等,培育出很多的园艺杂交种。
对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是植物园的主要任务。仙湖植物园收集的木兰科植物中现已开花的种类有64种(含20个品种),主要是木兰属和含笑属的种类。2002年开始对现有开花的种类进行了人工杂交实验,希望选育出一些较好园艺新品种。亲本双方均来自仙湖,将花粉和柱头的活力进行测定后,在花色不同的、乔灌不同的、常绿和落叶不同的种类间进行杂交。现有19个组合的杂交实生苗,生长良好,部分种类杂种优势明显。并全部进行了细胞学鉴定。
木兰科 Magnoliaceae 木兰科是木本双子叶植物最古老的类型,其原始性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木本;(2)花两性,整齐花,无萼片与花瓣之分;(3)雄蕊、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在伸长的花托上。...
【药 名】:石仙桃(石三棱)【来 源】:为单子叶植物药兰科石仙桃的全草。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湖北、湖南、广西、云南。 l、栽培要点 生活习性:黑三棱系水生植物,喜湿润气候,耐寒,不伯酷热,适应性...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质肥大,无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鳞茎,俗称芦头,外包有叶鞘,常多个假鳞茎连在一起,成排同时存在。叶线形或剑形,革质,直立...
木兰科观赏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木兰科植物是一类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园林绿化树种。从木兰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园林观赏特性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木兰科植物的地位与现状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情况,得出木兰科植物完全符合园林绿化的需要,应该大力开发与利用。
龙舌兰科植物在室内装饰的应用
龙舌兰科植物形态化美、色彩丰富,是室内植物装饰的好材料。本文对进一步开展龙舌兰科植物在室内装饰的应用作了探讨。
兰科植物的基本传粉过程
在兰科植物的传粉过程中,传粉昆虫通常在被花朵上的“蜜导”或其它诱物成功吸引后进入花朵,首先它会触碰到蕊喙,导致粘盘与蕊喙分离,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粘盘在脱离蕊喙后能够直接粘附于传粉昆虫的身体之上(粘附点一般为胸背部和头部),传粉昆虫在觅食活动结束后退出花朵时,拖出整个花粉团。暴露在空气中以后,粘附于传粉昆虫身体上的花粉团会通过粘柄或粘盘柄的弯曲,或其它形式的运动来自动调整方向。随着传粉昆虫继续访问,在进入以后的目标花朵时,粘附于昆虫身上的花粉团能够恰到好处的接触到柱头(腔),兰科植物得以实现异花授粉。在一兰科植物中,为了防止同株异花授粉现象的发生,进化出一系列花部特征和传粉过程特点来避免同株异花授粉的发生,如花粉块柄的延迟弯曲、药帽的存留等。
兰科植物吸引昆虫传粉机制
与其它被子植物一样,大部分兰科植物的花朵以花蜜、脂类和香味物质等作为报酬提供给传粉昆虫。然而,兰科植物具有独特的传粉机制,约三分之一的兰科植物物种(约8 000-10 000种)不为传粉昆虫提供任何物质作为报酬,它们是通过各种欺骗性手段欺骗或诱惑传粉昆虫访问其花朵得以实现有性生殖,即兰花不为传粉者提供花蜜、花粉等回报,而是通过花部结构和花气味等模拟有报酬的花、雌性昆虫、产卵地等,从而诱骗昆虫为其传粉,根据兰科植物花朵欺骗传粉昆虫访问花朵的目的不同,兰科植物欺骗性传粉可分为食源性欺骗传粉、性欺骗传粉、产卵地拟态欺骗传粉和栖息地拟态欺骗传粉等。这种传粉机制也称欺骗性传粉机制。欺骗性传粉在兰科物种分化、多样性形成和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食源性欺骗传粉:
植物花朵通过各种欺骗性的、虚假的视觉信号(如假花粉、假蜜导等)和模拟花蜜以及花粉结构(如唇瓣上假花粉、花距等)来诱惑前来觅食的传粉昆虫对其花朵进行访问,从而实现有效传粉、达到其有性生殖目的,这种传粉方式称为食源性欺骗传粉机制。
食源性欺骗传粉可以分为2种方式,一种是花朵通过模拟同域的,具报酬的,并且同花期的植物的花朵颜色或形态,通常能够让传粉昆虫在不能判别其是否有报酬的情况下,对花朵进行访问并实现传粉。兰科植物的另一种食源性欺骗传粉方式则不模拟其它物种,仅通过自身的“蜜导”(花展示、颜色以及形态)来引诱传粉昆虫,利用它们天生固有的觅食行为实现为其有效传粉。
性欺骗传粉:
性欺骗传粉是指兰科植物利用传粉昆虫的交配行为,通过花朵形态模拟雌性昆虫身体,或者释放具有雌性昆虫气体的花朵气味等方式,向目标雄性昆虫释放出虚假的雌性昆虫形态信号以及性激素信号,以此为手段吸引目标雄性昆虫访问花朵,被成功欺骗的目标雄性昆虫在与该其花朵唇瓣实施拟交配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传粉。
产卵地拟态欺骗传粉:
兰科植物利用昆虫的产卵和孵化等繁育行为,拟态昆虫的产卵地,以实现有效传粉目的的传粉欺骗方式被称为产卵地拟态欺骗。Urru指出,产卵地拟态欺骗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欺骗性传粉方式,具备该欺骗方式的兰科植物花朵通常不仅花朵颜色暗,而且还能够挥发出腐败的花朵气味,因为此类植物通常是拟态腐败的动物尸体、粪便或真菌的子实体来吸引传粉昆虫。研究发现,兜兰属的部分物种具备产卵地拟态欺骗传粉机制,这些物种的花朵通常具有退化的雄蒸,利用唇瓣上分布的棍棒状或黑色的凸起物来拟态顿虫的腺毛,以此模拟特征吸引雌性噬蚜虫虫食蚜蝇进入花朵中觅食。
栖息地拟态欺骗传粉:
兰科植物利用H标传粉昆虫的栖息或巢穴行为,拟态其栖息地或巢穴,吸引其进入花朵中栖息,以此实现有效传粉目的的传粉欺骗称为栖息地拟态欺骗。Dafni等发现1种兰科植物Serapias vomeracea的花冠为少见的筒状,呈暗红色,该特征与独居蜂 Ceratina 的巢穴入口及其相似,于是推测其为栖息地拟态欺骗传粉机制。
兰科植物是种类最多的开花植物,它有18,000多种,大约占全世界所有开花植物的8%。 据估计,自然界仍有大约10,000-12,000种还没有明确的描述。它们中许多适应于地方性的小生境比如位于安第斯山谷或圭亚那雨林带的特普伊峡谷,并且数量稀少。随着山谷生态系统尤其沿安第斯山的那些遭到破坏,每年可能有数百种的兰科植物灭绝。尽管如此,兰科植物的数量还是很丰富的,有的在地面上生长,另有70%作为附生植物生长在树上。
兰科植物能很好的适应冠层中的生活。它们的根有着很大的表面积,能够快速的吸收养料和水分。它们的次茎能够容纳大量的水用来度过干旱期。
兰科植物之所以能够很好的生存在雨林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能够生产无数的小种子(微米级)。 它的外层像是披上了一层气球似的外衣,这种形式的小种子能够随风飘散到很远的距离。兰花也利用昆虫传粉。马达加斯加的一些兰花通过释放一种强烈的气味来吸引天蛾,这些天蛾食用白花的花蜜,而后带上能使其他兰花植物不经意受精的花粉。有一种表面上看似蜂鸟的天蛾"hawkmoth"—舌头有14英寸(35cm)多长。因此仅仅靠它就能洞察到长距风兰花的踪迹。 许多的兰科植物都有极小的几乎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花粉,它们能释放出一种类似发霉的气味来吸引小天蛾来传粉。中美洲有一种叫水桶兰的兰花,花的后面放置了类似小水桶结构的东西。它的花能够分泌出滴进"桶"里的含油 物质; 从而以它的与众不同的气味来吸引蜜蜂。 由于每一种水桶兰都有各自特有的气味, 因此它们能招来各自特有的蜜蜂。 雄性蜜蜂一闻到香味,它就飞近兰花去采集这种能吸引雌蜂的含油物质(它仅仅被一种兰花吸引来是因为它只是想引起同一种雌蜂的注意)。然而,通常雄蜂一采油就会落进桶里。仅有的解决办法就是借助一根管,蜜蜂沿管移动,用花粉做上标记,以便它遇到下一朵花时即可通过它的这个"隧道"给花授粉。另外一种有趣的是南美的一种会"跳舞"的雌性兰花所采取的生殖策略。它长出很多带毒的小花,微风吹来,小花如"跳舞"般。它们是如此"活跃",以至于被蜜蜂认为是侵犯者,于是蜜蜂便对它们实施了"攻击",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蜜蜂不经意便沾上了花粉。
1986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在发行《珍稀濒危木兰科植物》的同时,又发行了1枚小型张。
《大果木莲·华盖木》(小型张),图案描绘了木兰科植物大果木莲和华盖木的动人形象。大果木莲和华盖木犹如木兰科植物中的“熊猫”,最为珍贵,小型张采用这两个品种作图案,借此强调“珍稀濒危”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极切合题意要求。这枚小型张的画面以淡黄色为背景,突出了大果木莲和华盖木这两种花卉的雍容华赞和珍稀。它们的花外红如胭脂,内黄如雏鹅;叶子碧绿而洒脱,烘托出了的端庄、美丽,宛若新荷凌波。画面上端标有“大果木莲“及其拉丁文学名“ Manglietia grandis”、“华盖木”及其拉丁文学名“Manglietiastrum Sinicum”,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这枚小型张将邮票图案置于左半边,而在右半边中心位置绘有一幅木兰科植物纹样,纹样下端标有“珍稀濒危木兰科植物”九个字,既突出了画面主题,也产生了装饰小型张的艺术效果。
邮票志号 |
T.111M |
图名 |
大果木莲·华盖木 |
英文名称 |
Rare Magnolia liliflora(Souvenir Sheet) |
面值 |
2元 |
背面刷胶 |
[G] |
发行量 |
420.28万枚 |
印刷版别 |
影写版 |
规格 |
62mm×52mm |
设计者 |
赵秀焕 |
整张规格 |
132mm×70mm |
印制厂 |
北京邮票厂 |
齿孔度数 |
P11.5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