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 绪论 1.1 油气管道泄漏的危害及检测方法概述 1.2 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研究现状第2章 泄漏污染物迁移过程表征参数测量技术 2.1 压力 2.2 湿度 2.3 介电常数 2.4 温度第3章 实验材料物性测量 3.1 供试流体(白油) 3.2 多孔介质第4章 多孔介质模型阻力系数测量技术 4.1 测量方案 4.2 测量原理与过程 4.3 测量结果分析第5章 埋地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二维可视化实验技术 5.1 二维可视化实验装置 5.2 单相介质二维迁移可视化实验 5.3 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影响因素分析第6章 常温环境下埋地输油管道泄漏传热测量实验技术 6.1 相似理论基础 6.2 埋地管道泄漏传热实验装置设计 6.3 埋地管道泄漏传热实验研究 6.4 实验误差分析第7章 冻土条件下埋地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三维实验技术 7.1 三维实验装置 7.2 单相介质泄漏三维实验 7.3 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影响因素分析三维实验 7.4 污染物残留实验参考文献名词索引 2100433B
《埋地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技术》是埋地管道传热研究室在总结近年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的,既分析了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技术的研究现状,又介绍了埋地管道传热研究室多年来在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实验方法和测试经验。全书共7章,包括绪论、泄漏污染物迁移过程表征参数测量技术、实验材料的物性测量、多孔介质模型阻力系数测量技术、埋地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二维可视化实验技术、常温环境下埋地输油管道泄漏传热测量实验技术、冻土条件下埋地管道泄漏污染物热质迁移三维实验技术。全书配有大量的图表,便于读者理解。
本书凝炼了埋地管道传热研究室所有成员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从事埋地输油管道泄漏实验研究的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输油管道的材质一般是碳素钢管或者耐油胶管。1、碳素钢管固定的输油管线多用碳素钢管,碳素钢管按其制造方法可分为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无缝钢管又分为热轧和冷拔两种,通常的碳素钢管都是采用沸腾钢制造,温度适用...
美国石油生产量大,同时因为消费也大,因此也是石油进口大国,该国的成品油管道发展情况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美国在建设原油管道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成品油管道的建设规模和效率。近年来,美国原油产量水平在稳健发展...
扁铁与钢架底部连接(焊接)搭接长度为扁铁宽度的2倍,且不少于3个棱边焊接。
王化输油管道泄漏检测系统研究
http://www.paper.edu.cn - 1 - 1 PDF created w http://www.paper.edu.cn - 2 - http://www.paper.edu.cn - 3 - http://www.paper.edu.cn - 4 - http://www.paper.edu.cn - 5 - 图 7 石化分输 站进站压力曲线 从图 6、图 7 可以 看出三次放 油都产生了明显的负压波,我们运用小波 算法 [4] 准确的提 取了压力信号中所包含的负压波信息,定位精度 在 1%以内 ,满足工程应用 要求。 5 结论 1) 数据采集系统运 行稳定 ,为泄漏检测的进 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2) 上位机在 90 秒以内对各泵站 拨号轮巡一次,数据传输及时可靠。 3) 泄漏检测 算法灵敏度高 ,能有效的对泄漏 产生的负压 波做出反应。 4) 泄漏定位误差在 1%以
输油管道
输油管道 1、翻越点 :定义一 :如果使一定数量的液体通过线路上的某高点所需的压头比输送到终点所 需的压头大 ,且在所有高点中该高点所需的压头最大 ,那么此高点就称为翻越点。 定义二 :如果 一定输量的液体从某高点自流到终点还有能量富裕 ,且在所有的高点中该高点的富裕能量最 大,则该高点叫做翻越点。 2、旁接油罐输油方式 (也叫开式流程 ) 优点 :安全可靠 ,水击危害小 ,对自动化水平要求不高 ; 缺点 :油气损耗严重 ;流程与设备复杂 ,固定资产投资大 ;全线难以在最优工况下运行 ,能量浪费 大。 工作特点 :每个泵站与其相应的站间管路各自构成独立的水力系统 ;上下站输量可以不等 (由 旁接罐调节 );各站进出站压力没有直接联系 ;站间输量的求法与一个泵站的管道相同 。 密闭输油方式 (也叫泵到泵流程 ) 优点 :全线密闭 ,中间站不存在蒸发损耗 ;流程简单 ,固定资产投资小 ;
本书阐明了埋地输油管道泄漏检测的基础知识,论述了传热传质理论在输油管道泄漏检 测工程中的应用。包括输油管道泄漏传热传质的研究方法,埋地管道的传热计算,埋地盗油 管道的传热计算,多孔介质及其多相流模型简介,埋地管道泄漏单相流传热计算,埋地管道 泄漏多相流传热分析,埋地管道泄漏传热试验研究,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埋地管道泄漏 多相流理论。 本书可作为埋地输油管道泄漏过程传热传质理论学习用书,也可作为输油管道泄漏红外 检测技术的传热理论基础。
无机污染物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参与和干扰各种环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最终以一种或多种形态长期存留于环境,形成永久性的潜在危害。下面以重金属为例来对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加以说明。
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工程。所以,在研究其在河流中迁移化的规律时,必须正确综合考虑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金属迁移指的是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存在形态的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富集与分散问题。
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按照物质运动的形式,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
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迁移过程服从水力学原理。
物理化学迁移是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水解、氧化、还原、沉淀、溶解、络合、吸附作用等)所实现的迁移与转化过程。这是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最重要迁移转化形式。这种迁移转化的结果决定了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
生物迁移是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进行的迁移。这种迁移过程比较复杂,它既是物理化学问题,也服从生物学规律。重金属能通过生物体迁移,并使重金属在某些有机体中富集起来,经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构成对人体危害。
埋地管道泄漏检测仪常见的有手持式埋地管道泄漏检测仪(伸缩式埋地管道泄漏检测仪)和手推式埋地管道泄漏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