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备案号:54168-2016
备案公告: 2016年第5号(总第197号) 2100433B
黑龙江省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什么叫天然含水量?液限含水量?塑限含水量? 天然含水量w是反映土的湿度的一个重要物理指标。天然状态下土层的含水量称天然含水量,其变化范围很大,与土的种类、埋藏条件及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等有关。一般干的...
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亦称“土壤含水率”、“土壤湿度”。单位数量的土壤所保持的水量。常用以下表示法:(1)土壤中水分的重量占干土重量的百分比,称为“体积含水量”,用重量百分...
应该是土壤绝对含水量与土壤相对含水量之间的换算,没有土壤体积含水量这一说法。绝对含水量。 以重量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以土壤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含...
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组成部分介绍
1 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组成部分介绍 对于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很多人都陌生, 自动气象观测设备本身主要的作用是 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各种气象要素信息, 通过对于环境中气象要素信息的监测, 为 农业种植提供可以参考的数据支撑, 那么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具体是如何实现监测 的呢?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组成部分都有哪些呢? 传感器部分: 传感器部分包括各种气象要素传感器, 比如风速传感器、 风向 传感器、雨量、温度、湿度、等各种气象要素传感器,这些气象要素并不是固定 的,而是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的。 采集器和传输模块部分: 采集器和传输模块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气象要素数据 的采集和传输,采集器主要的作用是将气象要素进行收集, 收集后通过无线的传 输方式经数据传送至后台电脑端。 气象站支架部分:自动气象观测设备支架部分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放置各种气 象要素传感器,以及太阳能电板、采集器和传输模块等。 太阳能电板和蓄电池
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范
L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规范 1)L 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指南场室建设要求 ⑴ 场地要求 ① 站址环境 站址应选择在城市的上风方向。 站址的供电、通讯、电磁环境符合探空业务要求。 ② 高空观测场 高空气象观测场四周要平坦、空旷、开阔,半径 50米范围内无架空电线、建筑物、林 木等障碍物。 障碍物对观测系统雷达天线形成的遮挡仰角不得高于 5o,特别是测站盛行风(要考虑 盛行风方向的季节变化)下风方向 120o以内的障碍物对高空观测系统雷达天线形成的遮挡 仰角不得高于 2o。 ③ 施放地点的选择和建设 施放地点应选择在放球场内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根据 GFE(L)波段二次测 风雷达的技术要求, 放球点与雷达天线的距离应大于 30米,并要尽量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雷达天线与放球点之间应无障碍物遮挡。 在放球点要建有探空仪悬挂装置 (该装置不能用金 属制作),便于雷达调谐接收和跟踪
前言
第一编 总则
第1章 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第2章 地面气象观测场
第3章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第二编 气象要素的观测
第4章 云
第5章 能见度
第6章 天气现象
第7章 气压
第8章 空气温度和湿度
第9章 风向和风速
第10章 降水
第11章 雪深和雪压
第12章 蒸发
第13章 辐射
第14章 日照
第15章 地温
第16章 冻土
第17章 电线积水
第18章 地面状态
第三编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19章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第四编 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20章 月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21章 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22章 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23章 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附录1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附录2 温度参量的计算公式
附录3 风力等级表
附录4 气象辐射观测常用的公式
附录5 气象辐射量新旧符号与单位换算
附录6 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和内容
附录7 辐射观测中常用的附表
附录8 日照量别日数时数值表(小时) 2100433B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范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的处理方法;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以及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成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今后,将根据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需要,制定新的地面气象观测项目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并以《补充篇》的方式对本规范进行补充。
本规范既适用于自动观测方式,又适用于人工观测方式;同时,也考虑了我国气象部门拓宽服务领域的需求和地面气象观测新技术发展的现状。本规范承接了1979年颁布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观测方法的连续性,规范了自动气象站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涵盖了1996年颁布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的内容,新增了适应沙尘天气预报所需的地面状态观测、最小能见度以及草面(雪面)温度观测,根据服务需求和技术发展扩充了部分观测要素的测量范围,摒弃了过时不用的部分观测项目和内容,部分内容和计算公式与WMO的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取得了一致。
本规范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记录的处理方法;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具体安装、操作和维护以及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由相应的使用手册进行规定,并成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今后,将根据气象业务和服务发展需要,制定新的地面气象观测项目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并以《补充篇》的方式对本规范进行补充。
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气象观测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各类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的重要基础。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所造成的损失,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气象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立体、连续观测,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气候和气候变化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为了深化对气候变化事实和规律的科学认识,推进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减少或消除有关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定量描述和预估水平,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及措施,需要开展代表性好、精度高、长期稳定运行的基准气候监测,并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的核心。为了建立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各类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供均一性更好、时间序列更长的观测资料,需要建立时空布局精细、合理的观测站网,以获取陆地气象服务区、天气气候敏感区和关键区及海洋地区的高精度、高准确度、及时、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能力。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越发展,气象条件对各行业特别是天气气候敏感行业的影响越大,气象服务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交通、航空、航天、水利、环境、电信、电力和能源等行业对各类专业气象观测的需求日益增强。
多年来,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参与观测数据的国际交换,为全球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球观测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包括世界气象组织(WMO)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实施了许多地球观测计划,旨在将现有及新建的各类观测系统集成一体,相互协调,共享观测数据和信息,以提高观测系统的效益。中国作为参与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对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气象观测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基础。由于大气现象及其物理过程的变化较快,影响因子复杂,除了大气本身各种尺度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外,太阳、海洋和地表状况等,都影响着大气的运动。虽然在一定简化条件下,对大气运动作了不少模拟研究、大气运动模型实验,但组织局地或全球的气象观测网,获取完整准确的观测资料,仍是大气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途径。历史上的锋面、气旋、气团和大气长波等重大理论的建立,都是在气象观测提供新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不断引进其他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成果,增强气象观测能力,是发展大气科学的重要措施。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