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一般来说,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荷载型裂缝,即主要由于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底部产生拉应力,如果拉应力大于基层材料的抗拉强度,则基层底部很快开裂,直至影响到沥青面层;另一种是非荷载型裂缝,以温度裂缝为主的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由于施工工艺不当或用了不合格材料产生的裂缝。两种类型的裂缝分别通过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裂和反射裂缝等形式表现出来。
1. 横向裂缝
1.1 表现形式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线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幅路面,有的路面部分开裂。
1.2 产生原因
(1)沥青质量没有达到本地区施工气候要求或者没有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致使沥青混凝土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大于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产生横向裂缝。
(2)施工缝处理不当,接缝不紧密,造成不同部位结合不良,从而产生横向裂缝。
(3)半刚性基层由于水泥剂量、施工质量等综合因素产生的路面收缩裂缝,通过横向裂缝形式表现出来。
(4)桥梁、涵洞等结构物回填部位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或处理不得当,从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产生横向裂缝。
1.3 预防措施
(1)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用符合要求的沥青种类,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的温缩裂缝。施工中所采用的沥青应该到本地区相关试验检测机构进行试验检测,验证其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2)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尽可能连续,尽量避免冷接缝。如不能避免,冷接缝应按照要求先将已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浮料,用新的热混合料敷贴到接缝部位,使冷料部位预热软化,清除敷贴料,向接缝壁涂刷0.3~0.6kg/m 的粘层沥青,再摊铺新的沥青混合料。
(3)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先在横向接缝已压实的路幅上,钢轮伸入新摊铺部位15cm左右,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完全进入新摊铺层,然后再转入纵向碾压。
(4)半刚性基层所用的水泥宜为质量稳定旋转窑生产,水泥剂量应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并且水泥与其他混合料要充分拌和,使之均匀。路用水泥应该按照要求频率到相关部门进行试验检测。
(5)桥涵回填部位应选择透水性及材质良好的砂砾等材料,并按照要求填筑充分碾压;沉降严重地段,应先进行软土基处理,并合理组织施工,以减少回填部位的不均匀沉降。
2. 纵向裂缝
2.1 表现形式
裂缝走向基本与路线走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2.2 产生原因
(1)路基填筑使用了不合格材料,路基吸水膨胀引起路面开裂。
(2)纵向加宽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或者碾压没有达到要求,从而造成加宽部位沉降,产生纵向裂缝。
(3)路基边坡坡度小于设计值,路基边坡压实度不足产生滑坡。
(4)边沟过深,使实际填土高度加大从而产生滑坡,造成路面开裂。
(5)面层前后摊铺相接处的冷接缝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结合不紧密而相互脱离,产生纵向裂缝。
2.3 预防措施
(1)使用合格材料填筑路基或对填料进行处理后再进行填筑。
(2)旧路加宽或半填半挖路段,路基填筑应先将边坡松土清除,并按照填土厚度要求逐级进行台阶处理并充分碾压。
(3)路基施工分层填筑,边坡充分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正确放坡,高填方路段放缓边坡,减少边沟深度。
(4)面层施工尽可能采用全幅摊铺,如果不具备全幅摊铺条件,可2台摊铺机前后紧跟摊铺,尽可能避免前幅混合料已冷却再进行后半幅摊铺,确保混合料热接;分幅摊铺时,上、下面层施工缝应该至少错开15mm以上。
3. 网状裂缝
3.1 表现形式
裂缝纵横交错,缝宽在1mm以上,缝间距离在40mm以下,裂缝面积在1m 以上。
3.2 产生原因
(1)纵横裂缝出现后,继续扩展,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经过冰冻水的侵入发展而成。
(2)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拌和时间过长,拌和温度过高或者在储料仓中存储时间过长,沥青本身老化,导致混合料抗变形能力降低而易产生的裂缝。
(3)沥青的性能差,尤其是低温抗变形能力过低。
(4)路面结构中含有软弱夹层,粒料层松动,水稳定性差,从而形成网状裂缝。
(5)沥青层的厚度不足,水分侵入。导致层间结合较差,加速了网状裂缝的形成。
(6)沥青总体强度不足,在损坏初期形成网裂,然后裂缝逐步扩展,缝间距变小。
3.3 预防措施
(1)采用低温变形能力高的优质沥青,并按照要求控制好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
(2)沥青面层摊铺前,认真检查下承层的施工质量,及时清除泥灰等杂物,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承层稳定,并喷洒0.7—1.1l/m 的透层油,必要时可以按照要求洒石屑或砂,保证层间结合。
(3)沥青各层要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之间有良好的连接,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的积水。
(4)路面结构设计中应该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和路面总体强度满足设计年限内交通荷载的要求。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沥青碎石柔性基层,以缓解网状裂缝程度。
4. 反射裂缝
4.1 表现形式
基层产生裂缝以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的作用下,裂缝逐渐反射到沥青混凝土面层,路面的裂缝形式与基层裂缝形式基本一致。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盖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主要取决下承层。
4.2 产生原因
(1)在已经开裂的旧沥青、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由于温度的变化(降低),老路面的裂缝继续拉开,从而使新铺层在旧裂缝处断开。
(2)由半刚性基层温缩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
(3)新铺半刚性基层随着混合料中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和干缩应力,从而产生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
4.3 预防措施
(1)在旧有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最好先铣除原有路面后再进行加铺;或者铺设土工布或土工格栅,以减少反射裂缝。
(2)适当控制基层材料中粉料的含量及塑性指数,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
(3)基层施工尽可能使混合料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并且碾压充分,保证基层强度;同时要加强对已完基层的养护,要尽早铺筑上层,或进行封层,以减少干缩缝。
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应及时予以处理,防止水等有害物质侵入,影响道路使用寿命。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处理;对于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进行灌缝处理;灌缝前,必须清除缝内、缝边碎料、垃圾等,并保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应洒布粗砂或3~5mm的石屑。
沥青混凝土路面对基层要求 1. 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宜的刚度 2.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3. 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变形较小 4. 表面应平整密实;拱度与面层的拱度应一致;高程符合要求。 |
|
施工工艺要求 一. 一般要求 1.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按集料最大粒径分,有特粗式,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砂粒式五种。 2.沥青混凝土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应与分层压实层厚相匹配。 二. 准备工作 1. 应复查基层和附属构筑物质量,确认符合规范要求。施工材料经过试验合格后使用。机械需配套且有备用的,并保持状态完好。 2. 沥青加热温度及沥青混合料拌制,施工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黏度,气候条件,铺筑层的厚度及下卧层厚度,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要求选用。当沥青黏度大,气温低,铺筑层厚度小时,施工温度宜用高限。 3.重要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宜先修100--200米的试验段,主要分试拌,试铺两个阶段,取得相应的参数。 |
|
三 .拌制运输
|
|
热拌的沥青混合料宜在集中地点用机械拌制。一般选用固定式热拌厂,在线路较长时宜选用移动式热拌机。冷拌的沥青混合料可以集中拌和,也可就地路拌。沥青拌和厂的主要设备包括:沥青加热锅、砂石贮存处、矿粉仓、加热滚筒、拌和机及称量设备、蒸汽锅炉、沥青泵及管道、除尘设施等,有些还有热集料的重新分筛和贮存设备(见沥青混合料拌和基地)。
拌和机又可分为连续式和分批式两大类。在制备工艺上,过去多采用先将砂石料烘干加热后,再与热沥青和冷的矿粉拌和。近来,又发展一种先用热沥青拌好湿集料,然后再加热拌匀的方法,以消除因集料在加热和烘干时飞灰。采用后一种工艺时,要防止残留在混合料中的水分影响沥青混凝土使用寿命,最好能同时采用沥青抗剥落剂,以增强抗水能力。
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沥青与矿粉形成的胶结料的粘结力;另一是集料颗粒间的内摩阻力和锁结力。矿粉细颗粒(大多小于0.074毫米)的巨大表面积使沥青材料形成薄膜,从而提高了沥青材料的粘结强度和温度稳定性;而锁结力则主要在粗集料颗粒之间产生。
选择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时要兼顾两者,以达到加入适量沥青后混合料能形成密实、稳定、粗糙度适宜、经久耐用的路面。配合矿料有多种方法,可以用公式计算,也可以凭经验规定级配范围,中国目前采用经验曲线的级配范围。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适宜用量,应以试验室试验结果和工地实用情况来确定,一般在有关规范内均列有可资参考的沥青用量范围作为试配的指导。当矿料品种、级配范围、沥青稠度和种类、拌和设施、地区气候及交通特征较固定时,也可采用经验公式估算。
沥青混凝土按所用结合料不同,可分为石油沥青的和煤沥青的两大类;有些国家或地区亦有采用或掺用天然沥青拌制的。按所用集料品种不同,可分为碎石的、砾石的、砂质的、矿渣的数类,以碎石采用最为普遍。
按混合料最大颗粒尺寸不同,可分为粗粒(35~40毫米以下)、中粒(20~25毫米以下)、细粒(10~15毫米以下)、砂粒 (5~7毫米以下)等数类。
按混合料的密实程度不同,可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和开级配等数类,开级配混合料也称沥青碎石。其中热拌热铺的密级配碎石混合料经久耐用,强度高,整体性好,是修筑高级沥青路面的代表性材料,应用得最广。
各国对沥青混凝土制订有不同的规范,中国制定的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以空隙率10%及以下者称为沥青混凝土,又细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的孔隙率为3(或2)~6%,属密级配型;Ⅱ型为6~10%,属半开级配型;空隙率10%以上者称为沥青碎石,属开级配型;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指标有稳定度、流值和孔隙率等。
沥青混凝土路面 (2)
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图 基层检测整型 站卧石挂线安装 清扫基层路面 摊铺机到位 沥青商砼进场 试车 调整摊铺厚度 摊铺沥青混合料 检测摊前温度验收及信息反馈 检测摊铺温度检测摊铺厚度 8 t 光轮压路机稳压 12~15 t 光轮压路机碾压 8 t 光轮压路机碾压 人工预留接茬 1、本工程沥青砼路面分三层施工:底层 6 ㎝厚粗粒式沥青砼,中层 5㎝厚中 粒式沥青砼,面层 2.5㎝厚细粒式沥青砼。施工中严格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 技术规范》(JTJ 032—94)执行。 2、由于本工程施工现场无条件制作沥青砼,本工程采用沥青商品砼。沥青砼 熟料由搅合厂集中加工后运至现场,运输过程中防止杂物混入,卸车后车辆 中粘结的混合料及时清除干净。 3、铺前工作:铺前必须保持基层干燥无尘,除在粗糙基层或热底层上摊铺外 其余均应在铺层上喷涂粘层油。喷涂应与摊铺工作紧密衔接,不宜过早,以 防止尘
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机械摊铺施工。 2 施工准备 2.1 技术准备 1.调查现场情况,编制详细可行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审批后组织交底。 2.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必须成立施工组织机构,使施工准备、摊铺、压实、质检、后勤和设备保障等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3.对计划使用的机械设备和混合料配合比,应通过铺筑试验段进行检验,对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工序衔接等进行优化,提出标准施工方法。 2.1 材料要求 热拌沥青混合料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的有关规定。 2.1 机具设备 1.主要机械设备 (1)履带式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轮胎式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2)压实机械:6~14t双轮钢筒振动压路机,16~20t轮
1.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材料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了特殊的颜料或添加剂,使其具有丰富多彩的颜色,而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通常为黑色。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能够更好地满足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
2.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耐久性方面相比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更为出色。彩色颜料或添加剂能够增强材料的耐候性和抗老化性能,使其更加耐久。而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容易受到紫外线、氧化和酸碱等因素的侵蚀,导致路面开裂和龟裂。
3.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环境影响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的颜料和添加剂通常是环境友好的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较小。颜料和添加剂通常是无毒、无害的,并且不会释放有害物质。而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沥青含有挥发性有机物,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美观效果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丰富多彩的外观,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颜色搭配,使道路更加美观大方。而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通常为单一的黑色,缺乏变化和个性化。
5.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维护成本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相对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来说,其维护成本较低。彩色颜料和添加剂能够增加材料的耐候性和抗老化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从而降低了维护和修复的频率和费用。
6.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难度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过程中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施工工艺。颜料的调配、施工温度的控制等都需要更加精细和准确。因此,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难度相对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和专业设备的支持。
7.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用范围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其独特的外观和环境友好性,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它常被用于景观道路、人行道、公园、商业区等需要突出美观效果的场所。而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则更常见于一般道路、高速公路等场所。
8.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耐滑性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通常具有较好的耐滑性能,可以采用不同的颗粒粗细来调整摩擦系数,增加路面的抓地力,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湿滑条件下容易出现滑动现象,降低了行车的稳定性。
9.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可持续性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其环境友好性和耐久性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消耗和维护成本,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荷。而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则相对较短寿命,需要频繁的维修和更换,增加了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10.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成本对比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材料成本相对较高,颜料和添加剂的费用较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要高。而在维护成本方面,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其耐久性较好,维修和修复的次数和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在长期运营和维护的角度来看,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可能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建设工程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外观效果,增加道路美观度,还具有较好的耐久性、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尽管施工难度较高并且材料成本相对较高,但在长期运营和维护方面,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选择路面材料时,需要综合考虑项目需求、美观要求、耐久性、环境友好性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常见沥青混凝土路面缺陷是多种多样的,从使用效果来看,主要表现在路面波浪、横缝跳车、密实度不够、局部推移、松散、离析、隆起等,这些缺陷都是施工过程中造成的。路面波浪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是由于摊铺机造成的,沥青混合料软弱或混合料温度组成的变化导致混合料劲度的不均匀也是其中因素之一。消除波浪的主要办法是调整好摊铺机的性能,同时要求沥青混合料要保持稳定的温度及级配。找平系统要处于良好状态,操作人员要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横缝跳车主要是工艺上的问题,横缝在处理时要将已成型的路面切齐,并在接触面上浇洒粘层沥青。摊铺机在开铺前掌握好松铺系数,刚摊铺完人工及时修补。碾压时先横向碾压,再纵向碾压,经过这样处理一般不会出现跳车。
密实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油石比不准确、级配曲线中细料出线、压实遍数不够或压实机具偏轻造成的。离析主要是摊铺机传料器造成的,应用人工及时处理。局部推移、松散、隆起主要原因是基层软弱、油石比偏大、混合料级配不稳定、压路机起停速度太快等因素造成的。
1.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特点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一种通过加入改性剂和填料对沥青进行改良而得到的道路材料。相较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改性沥青混凝土具有以下特点:
1.1 高强度和耐久性:改性剂可以增加沥青的粘附力和抗拉强度,使得路面更加坚固耐用,能够承受更大的交通荷载和频繁的车辆行驶。
1.2 抗裂性强:改性剂的添加可以有效减少沥青路面的开裂情况,提高路面的抗裂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1.3 抗水损害能力强:改性剂的引入可以提高沥青与水的相容性,减少水分渗透对路面的侵蚀,从而减少路面因水浸润而引起的损害。
1.4 减少噪音和提升驾驶舒适性: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能够有效减少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提供更为平稳的行驶体验,提升驾驶舒适性。
2.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有一定差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2.1 基层处理:对道路基层进行清理、修补和加固,确保基层平整、坚实。
2.2 沥青混合料制备:根据设计要求,将改性剂和填料与沥青进行充分搅拌,形成改性沥青混合料。
2.3 路面铺设:将改性沥青混合料铺设在基层上,并利用压实设备进行初期压实,确保路面均匀密实。
2.4 表层处理:根据需要,可对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表层处理,如刨平、喷洒封闭剂等。
2.5 后期养护:完成路面施工后,进行适当的养护,保证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3.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对比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性能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对比:
3.1 耐久性: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相较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更高的耐久性。由于改性剂的加入,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能够更好地抵抗交通荷载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3.2 抗裂性: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抗裂性方面表现更为优异。改性剂的引入可以有效减少路面开裂的风险,提高路面的抗裂能力,减少维修和养护成本。
3.3 抗水损害能力: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更强的抗水损害能力。改性剂使得沥青与水更好地相容,降低了水分渗透对路面的侵蚀,减少了因水浸润而引起的损害。
3.4 驾驶舒适性: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能够显著降低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提供更平稳的行驶体验,提升驾驶舒适性。
3.5 施工工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相较于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稍有差异。在改性剂和填料的充分搅拌、铺设和压实过程中需要更加注意控制施工温度和施工厚度,以确保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和性能。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一种在建设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道路材料,具有高强度、耐久性、抗裂性、抗水损害能力强以及提升驾驶舒适性等特点。相比传统沥青混凝土路面,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道路质量和使用寿命方面表现更为优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施工温度和施工厚度,以确保路面质量。建设工程领域可以借鉴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用,提升道路质量和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