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与特性》是200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系统阐述了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发展概况、沥青气候分区;第二部分介绍沥青、集料、沥青混合料性能、强度形成机理、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沥青路面修筑技术;第四部分介绍了新型沥青混合料。
本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可供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施工和管理(监理)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彭波,从事烹饪和烹饪教育工作20多年,先后担任多家饭店厨师长和烹饪学校教务处主任,1993年荣获全国第三届烹饪技术比赛热菜个人银奖,2001年、2003年获"中国鲁菜名师"、"中国烹饪名师"、"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药膳师"等称号。2002年出版《食品雕刻》(副主编),2003年编著《水产品的美容保健药用》,其他制的多款菜品被收录在《新鲁菜》一书中。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沥青路面发展史
第二节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及损坏形式
第三节 沥青路面工作特性
第四节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气候分区
第二章 道路集料技术性能及加工
第一节 集料的矿物组成
第二节 我围沥青混合料集料要求
第二二节 shrp集料要求
第四节 集料生产
第三章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性能
第一节 道路石油沥青分类及性能
第二节 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标准
第三节 shrp沥青技术指标
第四节 改性沥青及其技术标准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理论与力学性能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分类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级配理论
第三节 沥青混合料强度理论及强度参数
第四节 沥青混合料应力一应变特性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一节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二节 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三节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
第六章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第一节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
第二节&nbs
ISBN: 7114066996, 9787114066993
条形码: 9787114066993
商品尺寸: 26 x 18.5 x 0.8 cm
商品重量: 340 g
ASIN: B0011F5O0E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讲解材料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讲解材料
SEAM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
SEAM是一种新型的沥青混合料改性剂,并能代替部分沥青作为混合料的粘结剂.探讨了SEAM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机理及SEAM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采用AC-16型沥青混合料,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劈裂试验等试验,对比分析了添加SEAM后沥青混合料与基质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沥青混合料中适当添加SEAM能降低混合料拌和温度和成型温度20℃左右,并能提高混合料的稳定度及动稳定度,但抗水损害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SEAM能较大幅度的提高混合料的部分路用性能,具有节约能源,节省公路建设投资等优点.
一、结构组成与分类
1.沥青混合料主要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组成,有的还加入聚合物和木纤维素拌合而成。
2.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其结构组成通常有三种形式:
(1)悬浮密实结构:具有很大的密度,较大的黏聚力,但内摩擦角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差,主要代表有AC型沥青混合料。
(2)骨架空隙结构:嵌挤能力强,内摩擦角较高,但黏聚力也较低,主要代表有沥青碎石混合料(AM)和OGFC排水沥青混合料。
(3)骨架密实结构:综合以上两种优点,嵌挤锁结作用,内摩擦角较高,黏聚力也较高,主要代表有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
二、主要材料与性能
1.粘结性
(1)对高等级道路,夏季温度高持续时间长、重载交通、停车场等行车速度慢的路段,尤其是汽车荷载剪应力大的结构层,宜采用稠度大(针入度小)的沥青;
(2)对冬季寒冷地区、交通量小的道路宜选用稠度小的沥青;
(3)当需要满足高、低温性能要求时,应优先考虑高温性能要求。
2.感温性
(1)表征指标之一是软化点。表征的另一指标是:针入度指数(PI),它是应用针入度和软化点的试验结果来表征沥青感温性的一项指标。
(2)对日温差、年温差大的地区宜选用针入度指数大的沥青。
(3)高等级道路,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重载交通、停车站、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车速较慢的路段或部位需选用软化点高的沥青;反之,则用软化点较小的沥青。
3.耐久性
(1)通过薄膜烘箱加热试验测定耐久性。
(2)通过水煮法试验沥青和骨料的粘附性,反映其抗水损害动力,等级越高,粘附性越好。
4.塑性
一般认为,低温延度越大,抗开裂性能越好。在冬季低温或高、低温差大的地区,要求采用低温延度大的沥青。
5.安全性
有关规范规定,通过闪点试验测定沥青加热点闪火的温度--闪点,确定它的安全使用范围。
三、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
1.AC型沥青混合料,适用于次干道、辅路或人行道等场所。
2.改性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城市主干道和城镇快速路。
3.SMA适用于城市主干道和城镇快速路。
【速记点评】该知识点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沥青混合料的结构与分类和材料与组成。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特性与结构行为》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外试验与理论分析以及实体工程的验证,系统阐述了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技术。集中体现了作者近十年关于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系统及其抗裂机理、组成材料、技术特性、材料组成设计、结构性能以及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与结构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特性与结构行为》可作为科研、设计、工程管理等相关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应力吸收层技术
1.3 应力吸收层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系统及其抗裂机理
2.1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系统
2.2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技术与其他防裂技术比较
2.3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力学分析
2.3.1 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扩展机理
2.3.2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扩展力学分析
2.4 沥青加铺层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有限元分析
2.4.1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裂缝区域模型
2.4.2 结构设计参数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2.5 接缝处沥青加铺层应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2.6 反射裂缝扩展路径模拟
参考文献
第3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组成材料
3.1 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性能指标
3.1.1 技术性能要求
3.1.2 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性能评价指标
3.2 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胶浆特性
3.2.1 沥青胶浆中矿粉的沉淀
3.2.2 SAM改性沥青胶浆矿粉的沉淀
3.2.3 粉胶比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
3.3 应力吸收层集料特性
参考文献
第4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技术特性
4.1 应力吸收层材料的黏弹特性
4.2 应力吸收层材料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4.3 应力吸收层材料高温稳定性
4.4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低温性能
4.4.1 小梁弯曲破坏试验
4.4.2 圆盘拉伸试验
4.4.3 常温等速拉伸性能
4.5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抗疲劳性能
4.5.1 沥青混合料复合小梁弯曲疲劳性能
4.5.2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疲劳性能
4.5.3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直接拉压疲劳性能
4.5.4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半圆弯曲疲劳性能
4.6 水稳定性能
4.7 应力吸收层材料SGC特性
4.8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性能与体积试验指标
4.9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第5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材料组成设计
5.1 应力吸收层组成材料技术要求
5.1.1 应力吸收层结合料
5.1.2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集料
5.1.3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用矿粉
5.2 矿料级配设计
5.2.1 目标级配与集料组成
5.2.2 工程设计级配及范围
5.3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5.3.1 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回顾
5.3.2 混合料成型方法
5.4 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参数
5.5 混合料设计技术标准
5.6 基于Superpave设计方法的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5.6.1 设计标准和设计参数的确定
5.6.2 初始沥青用量的确定和体积参数计算
5.6.3 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体积设计过程
5.7应力吸收层改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实例
5.7.1 原材料的选择
5.7.2 矿料级配选取
5.7.3 配合比设计
参考文献
第6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结构性能
6.1 沥青加铺层结构抗疲劳特性
6.1.1 沥青加铺层大尺寸疲劳试验
6.1.2 试验用原材料及结构层铺筑
6.1.3 剪切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
6.1.4 张开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
6.2 组合小梁试件抗疲劳陛能
6.2.1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6.2.2 组合小梁结构抗疲劳试验方案
6.2.3 组合小梁结构抗疲劳试验结果
6.3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面层结构抗车辙能力
6.3.1 全厚度车辙试验
6.3.2 汉堡车辙试验
6.4 应力吸收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层间剪切特性
6.4.1 LLM路面材料直剪试验仪及工作原理
6.4.2 应力吸收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层间剪切性能
参考文献
第7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结构分析
7.1 材料强度准则
7.2 荷载应力
7.2.1 计算模型与参数
7.2.2 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7.3 温度应力
7.3.1 路面温度场计算基本理论
7.3.2 路面结构温度场的测试与确定
7.3.3 计算模型与材料参数
7.3.4 应力吸收层温度应力有限元分析
7.4 耦合应力
7.5 设置应力吸收层加铺层结构深度方向的应力分布
7.5.1 荷载应力分布
7.5.2 温度应力分布
参考文献
第8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
8.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国外设计方法
8.2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
8.3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
8.3.1 设计参数
8.3.2 设计标准
8.3.3 结构计算方法
8.4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厚度设计方法
8.4.1 弯沉-交通量设计方法
8.4.2 加铺层厚度设计算例
参考文献
作为高级路面主要结构型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寿命长、养护工作量小、节约能源、施工简便以及对交通等级和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我国得到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早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但没有体现出其优点,反而显现出舒适性较差、噪声较大、抗滑性能难以恢复以及修复较为困难等弱点。国际石油资源日趋紧缺,沥青价格持续攀升,给当前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公路建设任务仍然繁重的背景下,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进一步优化路面结构,降低建设成本,实现路面可持续发展就显得极为迫切。
1. 橡胶粉与沥青比例的对比
橡胶粉与沥青的比例是橡胶沥青混合料中的重要参数之一。较高的橡胶粉含量可以提高混合料的柔性和耐久性,但同时也会降低其抗剪强度和稳定性。相反,较低的橡胶粉含量会增加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但降低其柔性和耐久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2. 不同级别橡胶粉的对比
橡胶粉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分类,如细粉、中粉和粗粉。细粉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较高的填充效果,可以提高混合料的稳定性和抗水性能。中粉和粗粉则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较好的抗老化性能,可以增加混合料的柔性和耐久性。因此,在选择橡胶粉级别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特性进行合理搭配。
3. 不同级别沥青的对比
沥青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分类,如原油沥青、改性沥青和聚合物改性沥青。原油沥青具有较低的黏度和较高的渗透性,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施工。改性沥青通过添加改性剂提高了其抗老化性能和稳定性,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施工。聚合物改性沥青则进一步提高了混合料的柔性和耐久性,适用于特殊工程要求。因此,在选择沥青级别时,需要考虑工程环境、材料特性和使用要求。
4. 不同填料类型的对比
橡胶沥青混合料中常用的填料类型包括矿粉、石粉和矿渣粉等。矿粉具有较好的填充效果和稳定性,但易吸湿和老化;石粉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水性能,但容易产生反应;矿渣粉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但易吸湿。因此,在选择填料类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填充效果、稳定性和抗湿性能。
5. 不同添加剂的对比
橡胶沥青混合料中常用的添加剂包括增粘剂、改性剂和抗老化剂等。增粘剂可以提高混合料的粘结力和抗水性能;改性剂可以改善混合料的柔性和耐久性;抗老化剂可以延长混合料的使用寿命。不同的添加剂在橡胶沥青混合料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因此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添加剂类型和用量。
6. 不同施工工艺的对比
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也会对其性能产生影响。常见的施工工艺包括热拌、冷拌和半热拌等。热拌工艺能够更好地保持混合料的温度和流动性,提高施工效率和均匀性;冷拌工艺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施工,能够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半热拌工艺结合了热拌和冷拌的优点,适用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施工。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时,需要考虑环境条件、设备条件和施工要求。
7. 不同环境因素的对比
橡胶沥青混合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能。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混合料容易软化和变形,需要提高其抗变形性能;在低温环境下,混合料容易变脆和开裂,需要提高其柔性和耐寒性能。因此,在组成设计中需要考虑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以确保混合料在不同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