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梨竹,学名:Melocanna baccifera (Roxb.) Kurz,又名:矮梨何(广西)。为禾本科竹类植物。 秆合轴散生状,高8~10米。老秆黄绿色,新秆淡绿色或鲜绿色,微被白粉。箨鞘淡黄绿色或有紫色,后转褐色,被淡色细刺毛,先端宽弧形下凹,二侧角耸起,近顶处呈波状凸隆起;箨耳微弱;箨舌极低;箨叶绿紫色,长三角形至接针形,先筛锐尖似象受状。为核等数,呈半轮生状僚主,叶片长被针形。笋期8~10月。 秆作高级纸的造纸原料,果实特大,形如梨,可烤食。
中国台湾、广东(广州)和香港等地都有引种栽培。原产印度、孟加拉和缅甸。
应选择土层厚60公分以上、疏松、透气、肥沃、保水性能好的沙壤土、乌沙土、黄棕壤,充分利用排灌条件较好的平原、河滩淤地、山脚缓坡地、房前屋后空地、农村菜园周围等处造林,山区应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度15度以下背风向阳的南坡或东南坡,土壤条件好的,也可扩大到20-25度的坡地。造林前整好地,每亩挖穴60-100个,穴规格为60×40×40公分,株行距3×3米,平地每隔10米开一条25×30公分的排水沟。对20度以上坡地可实施带状整地,带宽4-7米,带间距3-4米。
在春季2-3月或秋冬季10-11月造林。选择1-2年生、胸径2-4 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竹子作为母竹,生长于林地边缘的新竹最为理想。起苗时保留鞭长15-625px,带土球20kg以上,以草绳包扎。起苗后砍去顶梢,适当修剪,留枝4-7盘。装车时从车厢尾部开始一株一株斜放,蔸互相靠紧。栽植时先平整穴底,每穴回填表土与腐熟有机肥拌匀作底肥,至穴深15-20公分放入母竹。有少数母竹竹秆与竹鞭是不垂直的,这时要让竹鞭在穴内平直舒展,而不强求竹秆直立。填土踏实,根盘下部一定不能留空隙,以利鞭土密接,栽后浇水封土。栽植于风口处的竹子,应采用支架固定。
造林的头两年,应十分注重水分管理。长期干旱要浇水:坡地围绕母竹挖环状沟浇透水后封土,平地在行间挖浅沟灌水后覆土。同时,可在林间套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夏季降雨集中时,一定要及时清沟排水,以防竹子积水死亡。
施肥量要逐年增加。肥料种类根据需要而选择,3月、6月施速效肥,如氮肥、复合肥等;9月施缓效肥,如腐熟饼肥、农家肥、人粪尿等。施肥方式:头一、二年竹鞭伸长不远,可围绕竹株开环状沟,均匀施入肥料后覆土,。从第三年开始,竹林密度增大,采用撒施,配合松土将肥料埋入土中。
为促进竹林郁闭,对前二年所出竹笋,要全部保留,严禁采笋和牲畜为害。第三年如果出笋较多,可挖除小笋、虫笋,保留壮笋。另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后期长出的笋因营养不良,一般长不成竹子,可以挖掉,一是减少养分消耗,二是能增加经济效益。
竹鞭分布太浅,往往只能长出小笋。在9月份第二次施肥后再覆盖一寸土,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春笋的鲜嫩度。
成林阶段的管理管理重点是调整竹林结构、改善竹林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土、肥、水、气条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维持在800~1000株/亩、竹子平均胸径3~100px,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
为使竹林永续经营,年年丰产,就必须每年留养一定数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产的基础,因此笋期必须处理好挖笋与留笋长竹的关系。一般每年五一节前后开始留养,每亩留200-300株。挖笋方法:当笋出土10~15公分时,沿竹笋周围刨开泥土,从竹笋与竹鞭接点处切断,不要切断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笋是指生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笋 ,识别退笋是在早晨看竹笋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笋,而没有水珠的即为退笋,对退笋应及时挖除以免影响食用。
每年6月深翻松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时即使鞭段有损伤,也可很快抽发新鞭,促发岔鞭。对林间空地增施有机肥,利用竹鞭趋松趋肥性诱来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统分布均匀。
6—7年生的竹子,生产力已衰退,应及时除去。可结合6月份松土,将老竹连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占70%以上,伐竹的枝叶最好留盖林地,增加养分。为便于识别竹子年龄,可对当年新竹标号。对于冬季雪害严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叶后的6月份,可对竹子斩梢,每株留枝12—15档。老竹园更新复壮可采用带状伐竹深垦作业法:把竹园划成宽2—3米的林带,隔带砍去带上竹子,深垦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机肥,拌匀复土,2—3年后带上长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带的竹,按同样方法处理。
依竹林的年生长节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长笋肥,挖笋后每穴施尿素10克,每亩25—60公斤。6月份施长鞭肥,每亩施尿素50公斤,结合松土施腐熟厩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亩施复合肥100公斤或人粪尿液肥,天旱时结合浇水施入,或撒施浅削入土,或开沟施入复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笋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浇水,但夏秋季如遇长期干旱,会导致地下茎生长不良,竹鞭节短缩,鞭芽不齐,有条件的应对竹林进行灌水。
竹丛枝病,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体长2.5-100px,虫头橙红色,体紫褐色。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同竹笋泉蝇。
梨竹假鞭粗约2.5厘米,圆柱形,实心,节间长10-15厘米,在地中横走可延伸至5米之遥。竿劲直,末梢点垂,高8-20米,直径3-7厘米;节间圆筒形,长(12)20-50厘米,幼时绿色,薄被白粉并混生柔毛,老则呈枯草色,光滑无毛,竿壁厚5-7.5毫米;竿环不隆起,仅其箨环较明显;幼竿因竿箨宿存而长期不具分枝,老熟后则竿上部每节有多枝簇生,其粗细彼此近相等。箨鞘硬革质,幼时黄绿色,背面贴生脱落性的白色(老时呈黄色)小刺毛,鞘长10-15厘米,先端作广弧形下凹,但顶部可呈波状鼓凸,基部的外缘呈圆形弧曲;箨耳不明显;鞘口繸毛甚发达;箨舌低矮,边缘具细齿;箨片线状三角形,长可10-30厘米,基底宽约2.5厘米,直立,惟以后外翻,先端渐尖呈锥状,基部沿鞘之两侧向外延伸成为窄条附着在鞘肩上。末级小枝具5-10叶,叶鞘光滑无毛,叶耳极小,常不存在,鞘口繸毛每边8-10条,波曲或卷曲,其长为8-15毫米,白色,易落;叶片披针形至矩状披针形,长15-24 (35)厘米,宽25-35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灰绿色,幼时且有微毛,先端尾状渐尖而具一粗糙扭曲的长尖头,基部呈不对称的楔形,两边缘均具纤毛,但有一边较粗糙,次脉8-12条,三次脉在次脉间为5或6条,小横脉不甚明显,亦不作整齐的方格状,但可见有透明微点散布于细脉间。花枝下垂,每节可簇生3-4枚假小穗位于无毛钝圆头之苞片腋间;假小穗稍作两侧扁,无毛,长约13毫米;苞片2-4片,披针形,先端具小尖头;外稃卵状披针形,质地较苞片为薄,亦具小尖头;内稃席卷,无脊,先端渐尖,也呈小尖头状;鳞被2,形狭窄,线状长圆形,先端钝圆而具啮蚀状之流苏,基部具3-5条脉纹;花丝扁平,互相分离或在基底有不规则的连合,花药黄色,顶端凹缺;子房卵球形,无毛,上端变细而形成甚长的花柱,后者上具2-4枚羽毛状外弯的柱头。果实大型,呈梨形,长4.5-12.5厘米,直径5-7厘米,鲜重47-180克,先端具长(可达5厘米)而弯曲之喙,果皮坚硬肉质,肥厚,壁厚约为2-3厘米;种子内无胚乳,胚体的盾片(scutellum)很大,几乎充满果实内腔。
应该是梨木的比较好,因为梨木很致密而且年轮不明显,硬度也较高,不易开裂,所以比较适合做擀面杖。
丰水梨 :该品种树冠中大,幼树期生长旺,结果后树势中庸,萌芽力高,成枝力弱,成花容易,结果早,以短果枝结果为主,座果率极高,适应性、抗病力强,易管理,稳产、丰产。丰水梨糖度高,可溶性糖达16°左右,味...
区别:豆梨:株高3~5米;小枝幼时具柔毛,后脱落,无刺。叶片宽卵形或卵形,少数长椭圆状卵形;有花6~12朵;白梨:株高5~8米。小枝幼时有柔毛,枝具刺;叶片卵形或椭圆形,有花7~10朵。杜梨:株高8~...
竿为造纸上等原料,劈篾可供编织;竹叶可酿酒,果可食。地下茎的假鞭类似黄藤,可作为黄藤的代用品。
竹仙洞水库供水隧洞沙梨沟检修竖井的施工设计
介绍了竖井施工中有关基坑排水、混凝土浇筑以及侧壁模板等设计问题。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圆黄梨和黄金梨香气成分
用固相微萃取装置(SPME)提取圆黄梨和黄金梨香气成分,用GC-MS法从中分离并确认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通过G1701BA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得出各化学成分在香气成分中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圆黄梨中检测鉴定出7种化学成分,分别为:乙酸乙酯、乙醇、α-法呢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辛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从黄金梨中共检测鉴定出6种化学成分,分别为:乙酸乙酯、乙醇、α-法呢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和2-甲基-丁酸乙酯。
分布于海南,广州和香港。模式标本采自广州中山大学竹园(引白海南)。
Bambusa insularis Chia et H.L.Fung in Act.Phytotax.Sin.19(3):370.Pl. 13-5.1981;Chia et C.Y.Sia in Guihaia 8(1):59.1988;中国竹谱16页.1988.-- B.Duriuscula W.T.Lin.In Bull.Bot.Lab.North.-East.Forest.Inst.No.6: 87.F.2.1980,p.P.Quoad paratyp.W.T.Lin.31826;香港竹谱32页.1985.
灌木或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竿丛生,通常直立,稀可顶梢为攀援状;节间圆筒形,竿环较平坦;竿每节分枝为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较为粗长(单竹亚属近 相等),且能再分次级枝,竿下部分枝上所生的小枝或可短缩为硬刺或软刺,但亦有无刺者。竿箨早落或迟落,稀有近宿存;箨鞘常具箨耳两枚,但亦稀可不甚明显或退化;箨片通常直立,但亦有外展乃至向外翻折,在箨鞘上宿存或脱落。叶片顶端渐尖,基部多为楔形,或可圆形乃至近心脏形,通常小横脉不显著。花序为续次发生。假小穗单生或数枚以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含2至多朵小花,顶端1或2朵小花常不孕,或小穗上下两端的小花皆为不完全花,基部托以1至更多的具芽苞片;小穗轴具关节,其节间显著较长,故小花之间彼此较疏离,成熟后易折断;颖1-3片,或有时缺;外稃宽而具多脉,各孕性小花的外稃几近等长;内稃具2脊,边宽而内折,与其外稃近等长,但较之稍窄或甚窄(单竹亚属如此);鳞被2或3,常于边缘被纤毛;雄蕊6,花丝常分离,花药常于顶端凹缺或具小尖头;子房通常具子房柄,顶端增厚而被毛,具长或短的花柱,柱头通常3分,稀为单一或2分的,细长而被毛,羽毛状。颖果通常圆柱状,顶部被毛, 对向内稃的一面具腹沟槽(种脐);果皮稍厚,在顶端与种子分离。笋期夏秋两季。模式种:印度?竹Bambusa arundinacea (Retz.)Willd。原产印度。本属100余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我国有60余种,主产华东、华南及西南部。本属种有较大经济利用价值,撑篙竹Bambusapervariabilis、青竿竹B.tuldoides、花眉竹B.Longispiculata、油?竹B.lapidea和硬头黄竹B.Rigida等,竹材厚实坚硬,抗压力强,为建筑、水利工程、担杠和支持等用材。青皮竹B.Textilis、藤枝竹B.Lenta和花竹B.Albo-lineata等,材薄而柔韧,抗拉力强,为编织良材,用以编制篮、笠、席、筐以及各种精细竹器和工艺品等。鱼肚腩竹B.Gibboides竹笋肉厚细嫩,清脆可口,为夏秋间蔬食佳品。佛肚竹B.Ventricosa、大佛肚竹B.Vulgaris cv.Wamin、黄金间碧竹 B.Vulgaris cv.Vittata、小琴丝竹B.Multiplex cv.Alphonse-Karr、银丝竹D.Multiplexcv.Silverstripe和观音竹B.Multiplex var.Riviereorum等,有的以畸形称奇,有的以色泽悦人,皆为园艺珍品,可供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