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该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该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该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注: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该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包括:壳体21、前面板22、内板3和送风口盖板7。其中,壳体21的前侧敞开,其中壳体21上具有进风口。前面板22封闭壳体21的前侧,其中前面板22上具有送风口221。
内板3配合安装在前面板22的后侧以用于支撑前面板22,且内板3与前面板22之间限定出容置腔30,容置腔30与送风口221连通,内板3上具有与送风口221相对应的开口31,送风口盖板7可移动地设在容置腔30内且在关闭送风口221的送风口位置和打开送风口221的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也就是说,送风口盖板7被移动到送风口位置时可遮挡送风口221,而送风口盖板7被移动到容置腔位置时将送风口221打开。
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可在容置腔内移动的送风口盖板7,可实现空调器工作时打开送风口而关闭时可将送风口隐藏的目的,同时还可防止当空调器不工作时灰尘落入送风口内,延长了空调器内部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另外,根据该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和装配简单,成本较低,既使空调器外形美观,又不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支出。
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进一步包括盖板驱动装置9,盖板驱动装置9设在内板3和前面板22之间以驱动送风口盖板7在送风口位置和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具体地,盖板驱动装置9包括:本体91,本体91设在内板3上,且本体91朝向前面板22的一侧表面上具有滑动轨道911,其中送风口盖板7上具有可在滑动轨道911上滑动的滑动件71;驱动件92,驱动件92连接在本体91上以驱动滑动件71相对于滑动轨道911移动从而使送风口盖板7相对于本体91移动。
可选地,滑动轨道911包括沿上下彼此间隔开的、多条水平延伸的滑槽,且滑动件71上具有可与多条滑槽配合的突出部711。
在该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当前面板22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弧形时,且滑动轨道911形成为弧形轨道。也就是说,空调器的前表面为弧形面时,滑动轨道911形成为左右延伸的弧形轨道,这样使得送风口盖板7沿弧形在送风口位置和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
在该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中,前面板22包括左板、右板和连接在左板和右板之间的平直板,其中滑动轨道911形成为左右延伸的直线状轨道。其中左板和右板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弧形(如图7所示)或直线状(如图8所示)。也就是说,空调器的前表面被形成为平直面时,滑动轨道911形成为左右延伸的直线状轨道,这样,使得送风口盖板7沿左右方向在送风口位置和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
可选地,当送风口盖板7的长度较长时,可包括两个盖板驱动装置9,两个盖板驱动装置9沿送风口盖板7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且两个盖板驱动装置9分别设在内板3和前面板22之间且同步运行。
下面参考图1-图6以立式空调器为例来具体描述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中例如立式空调器的送风口221的下部距离地面0.4-0.6米左右,而上部距离地面1.3-1.6米左右。当然,该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该实用新型的可隐藏送风口221的空调器可以为任何形状的空调器,例如为长方体、正方体、或其他任何形状,只要可实现空调器工作时打开送风口而关闭时可将送风口隐藏的目的,就都落在该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根据该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包括:底座1、壳体21、前面板22、内板3、顶盖4、换热器组件5、风道组件6、和送风口盖板7。壳体21和前面板22分别竖直地设在底座1上,壳体21上具有回风口,在回风口处设有回风部件211,例如回风部件211通过卡扣或螺钉固定在壳体上。
前面板22上设有送风口221。内板3设在前面板22的后侧以用于支撑前面板22,内板3上具有与送风口221相对应的开口31,在开口31处设有导风组件32以将风沿预定方向导送出。
顶盖4设在壳体21和前面板22的顶部且与壳体21、内板3之间限定出容置空间,其中顶盖4的顶面不高于壳体21和前面板22的顶部。可选地,顶盖4的顶面与壳体21和前面板22的顶部平齐。当然,或者可选地,顶盖4的顶面低于壳体21和前面板22的顶部。由此,使得空调器的外观整齐,较为美观。
换热器组件5设在容置空间内,风道组件6设在容置空间内且与换热器组件5相邻设置。可选地,换热器组件5通过螺钉连接在壳体21上,而风道组件6通过卡扣或螺钉连接在换热器组件5上。
送风口盖板7设在内板3和前面板22之间,且送风口盖板7在关闭送风口221的送风口位置和打开送风口221的容置腔位置之间可移动。也就是说,送风口盖板7被移动到送风口位置时可遮挡送风口221,而送风口盖板7被移动到容置腔位置时将送风口221打开。
由此,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减小了占地空间,提高了房间利用率,且通过采用嵌入式装配的顶盖,以及可隐藏送风口的送风口盖板7,提高了外观的美观效果。另外,该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器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得装配简单且效率高,而且易于与用户使用环境中其他电器的风格融合。
在该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21和前面板22与顶部预定距离的的内壁上沿径向向内、且沿周向延伸出一圈凸缘23,其中顶盖4支撑在凸缘23上。由此使得装配简单高效,且加工方便。
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进一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还包括:显示板81和送风口装饰板82。其中显示板81设在内板3的上部且从送风口221的上部显露出,而送风口装饰板82设在送风口221的下部。在该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位于所述导风组件32上方的内板3上,设有显示板装配部33,其中显示板81通过卡扣或螺钉安装在显示板装配部33处且从送风口221的上部显露出。可选地,显示板81可以采用透明基材和表面覆膜材料,也采用半透明材料。
在该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示例中,位于所述导风组件32下方的内板3上,设有装饰板装配部34,其中送风口装饰板82通过卡扣或螺钉安装在装饰板装配部34处且从送风口221的下部显露出。可选地,送风口装饰板82可以采用透明基材和表面覆膜材料,也采用半透明材料。
在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中,送风口221的形状可为长圆形,如图1-3中所示。当然,该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该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送风口221的形状还可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方形或多于四边的多边形等。
如图1-图3、图6中所示,壳体21的水平截面被形成为弧形。可选地,前面板22的水平截面被成形为圆形、椭圆或方形形状的其中一部分。
在该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1和前面板22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如图1-3中所示。由此,空调的外观美观,且无前后面视角区分,美化了用户的使用环境。
如图3和图6所示,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进一步包括:盖板驱动装置9,盖板驱动装置9设在内板3和前面板22之间以驱动送风口盖板7在送风口位置和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可选地,内板3和前面板22之间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送风口盖板7移动的容置腔30,其中容置腔30与送风口221相通,以便当送风口盖板7移动到送风口位置即送风口221处时,送风口221被遮挡,而当送风口盖板7移动到容置腔位置时,即进入到容置腔30内,此时送风口221被打开,从风道组件6出来的风通过开口31处的导风组件32从送风口221送出。
具体地,盖板驱动装置9包括:本体91和驱动件92。本体91设在内板3上且本体91朝向前面板22的一侧表面上具有滑动轨道911,其中送风口盖板7上具有可在滑动轨道911上滑动的滑动件71,驱动件92连接在本体91上以驱动滑动件71相对于滑动轨道911移动从而使送风口盖板7相对于本体91移动。由此,通过滑动件71在滑动轨道911上的移动,使得送风口盖板7相对于本体91移动,也就是说,送风口盖板7相对于内板3和前面板22运动,从而达到打开和关闭送风口221的目的。
在该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示例中,滑动轨道911包括沿上下彼此间隔开的、多条水平延伸的滑槽,且滑动件71上具有可与多条滑槽配合的突出部711。当前面板22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弧形,也就是前面板22为弧形面板时,滑动轨道911形成为弧形轨道。此时相应地,突出部711也沿水平地弧形延伸。由此,可引导送风口盖板7沿前面板22的弧形在送风口位置和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可选地,送风口盖板7也形成为与前面板22的弧度一致的弧形板,由此使得空调的外观一体化,看起来更加美观。
在该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器中,送风口21为长圆形时,送风口盖板7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也较长,此时可选地,盖板驱动装置9可包括两个,且两个盖板驱动装置9沿所述送风口盖板7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如图3所示,两个盖板驱动装置9分别设在内板3和前面板22之间且同步运行,以使送风口盖板7的上下端同步移动。
下面参考图3-图6具体描述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立体空调器中盖板驱动装置9驱动送风口盖板7的工作过程。
立体空调器在关闭状态时,送风口盖板7位于送风口位置以关闭送风口221。
当用户打开立体空调器使之开始工作时,盖板驱动装置9的驱动件92驱动滑动件71沿弧形的滑动轨道911移动,带动送风口盖板7向容置腔30内移动,从而使送风口盖板7从送风口位置移动至容置腔位置,即打开送风口221。此时送风口221被打开,从风道组件6出来的风通过开口31处的导风组件32从送风口221送出。
同样道理,当用户关闭立体空调器时,盖板驱动装置9的驱动件92驱动滑动件71沿弧形的滑动轨道911移动,带动送风口盖板7从容置腔30内向外移动,从而使送风口盖板7从容置腔位置移动至送风口位置,即关闭送风口221。通过送风口盖板7将送风口221隐藏,使得立体式空调的外观完整美观。
截至2012年8月3日,市场中出现了送风口竖直设置的立式空调器,其出风口下部距离地面0.4-0.6米左右,其送风口上部距离地面1.3-1.6米左右,这一送风区域刚好处在室内人体活动的主要区域,这样设置也更加合理。由于送风口设置在机身中部,同时送风口高度方向较长,为了使产品更加美观,在关机状态时,送风口一般需要隐藏起来。
在一种为将送风口整体旋转至侧面以将其隐藏起来的立式空调器中,这样设置各种零部件多,结构复杂,装配麻烦,整机成本高,导致消费者购买支出增加。
图1是《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圈示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圈示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俯视图,其中省略了顶盖;
图7是《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空调器中前面板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实施例的空调器中前面板的另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2:壳体;21:后壳体;211:回风部件;22:前面板;221:送风口;23:凸缘;3:内板;30:容置腔;31:开口;32:导风组件;33:显示板装配部;34:装饰板装配部;4:顶盖;5:换热器组件;6:风道组件;7:送风口盖板;71:滑动件;711:突出部;81:显示板;82:送风口装饰板;9:盖板驱动装置;91:本体;911:滑动轨道;92:驱动件。
|
|
|
|
|
|
|
|
安装定额9-12~9-132风口制作工作内容中有开孔工序,但套常补9-5~9-13成品百叶风口时,工作内容不含开孔工序,请问当选用成品风口时,天棚吊顶开孔费用应怎么处理?招标时是否应单独列项?施工过程...
您好,据了解,空调送风口回风口的区分方法: 1、方形的(较宽),不带过滤网,时常有水珠的是送风口; 2、长方形的,带过滤网,外表面较黑的是回风口;
软连接是指帆布连接,水平段长度按300mm考虑,垂直段看风机盘管和吊顶的高差
2021年6月24日,《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银奖。
《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涉及空调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
《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旨在至少解决专利背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该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
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的一种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侧敞开,其中所述壳体上具有回风口;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封闭所述壳体的前侧,其中所述前面板上具有送风口;内板,所述内板配合安装在所述前面板的后侧以用于支撑所述前面板,且所述内板与前面板之间限定出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送风口连通,所述内板上具有与所述送风口相对应的开口;和送风口盖板,所述送风口盖板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容置腔内且在关闭送风口的送风口位置和打开送风口的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通过采用可在容置腔内移动的送风口盖板,可实现空调器工作时打开送风口而关闭时可将送风口隐藏的目的,同时还可防止当空调器不工作时灰尘落入送风口内,延长了空调器内部各部件的使用寿命。另外,根据该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和装配简单,成本较低,既使空调器外形美观,又不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支出。
另外,根据《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进一步包括:盖板驱动装置,所述盖板驱动装置设在所述内板和前面板之间以驱动所述送风口盖板在所述送风口位置和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盖板驱动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在所述内板上,且所述本体朝向所述前面板的一侧表面上具有滑动轨道,其中所述送风口盖板上具有可在所述滑动轨道上滑动的滑动件;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连接在所述本体上以驱动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滑动轨道移动从而使所述送风口盖板相对于本体移动。所述滑动轨道包括沿上下彼此间隔开的、多条水平延伸的滑槽,且所述滑动件上具有可与所述多条滑槽配合的突出部。
在该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弧形,且所述滑动轨道形成为弧形轨道。
在该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包括左板、右板和连接在所述左板和右板之间的平直板,其中所述滑动轨道形成为左右延伸的直线状轨道。
可选地,所述左板和右板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弧形或直线状。所述盖板驱动装置包括沿所述送风口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两个,所述两个盖板驱动装置分别设在所述内板和前面板之间且同步运行。
1.一种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侧敞开,其中所述壳体上具有回风口;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封闭所述壳体的前侧,其中所述前面板上具有送风口;内板,所述内板配合安装在所述前面板的后侧以用于支撑所述前面板,且所述内板与前面板之间限定出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送风口连通,所述内板上具有与所述送风口相对应的开口;和送风口盖板,所述送风口盖板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容置腔内且在关闭送风口的送风口位置和打开送风口的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盖板驱动装置,所述盖板驱动装置设在所述内板和前面板之间以驱动所述送风口盖板在所述送风口位置和容置腔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驱动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在所述内板上,且所述本体朝向所述前面板的一侧表面上具有滑动轨道,其中所述送风口盖板上具有可在所述滑动轨道上滑动的滑动件;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连接在所述本体上以驱动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滑动轨道移动从而使所述送风口盖板相对于本体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轨道包括沿上下彼此间隔开的、多条水平延伸的滑槽,且所述滑动件上具有可与所述多条滑槽配合的突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弧形,且所述滑动轨道形成为弧形轨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包括左板、右板和连接在所述左板和右板之间的平直板,其中所述滑动轨道形成为左右延伸的直线状轨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板和右板的水平截面形成为弧形或直线状。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隐藏送风口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驱动装置包括沿所述送风口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开的两个,所述两个盖板驱动装置分别设在所述内板和前面板之间且同步运行。
送风口知识整理
送风口知识整理 送风口的类型 特点 举例 辐射型送风口 送出气流呈辐射状向四周扩 散 盘式散流器、片式散流 器 轴向型送风口 气流沿送风口轴线方向送出 格栅送风口、百叶送风 口,喷口、条缝送风口 线形送风口 气流从狭长的线状风口送出 长宽比很大的条缝形 送风口; 面形送风口 气流从大面积的平面上均匀 送出 孔板送风口。 送风口形式 常见形状 常用类型 特点 应用 百叶送风口 方形,矩形 单层,双层 调送风方向,又 能调送风量大小 侧送风,下送风 散流器送风口 圆形,方形, 矩形 单向,多向 下送型,平送型 流线形,直片式, 圆环式。 造型美观,易与 房间装饰要求配 合。 影剧院,图书馆、 商场等 喷口式送风口 圆形、球形 球形旋转式,带 长嘴球形式 射程远、送风口 数量少、系统简 单、投资较小 远距离送风场 所,侧送风。 机场,体育场等 条缝送风口 矩形 单条缝,多条缝 风口平面的长宽 比
DY型旋流送风口在局部空调中的应用
介绍了DY型送风口的结构及射流流动规律,并阐述了局部空调的定义及其对送风口的要求。
送风口以安装的位置分,有侧送风口、顶送风口(向下送)、地面风口(向上送);按送出气流的流动状况分为扩散型风口、轴向型风口和孔板送风。扩散型风口具有较大的诱导室内空气的作用,送风温度衰减快,但射程较短;轴向型风口诱导室内气流的作用小,空气温度、速度的衰减慢,射程远;孔板送风口是在平板上满布小孔的送风口,速度分布均匀,衰减快。风口具体的形式有:活动百叶风口、喷口、方形和圆形散流器、可调式条形散流器和旋转式风口等。
在电影《铁血战士》中,阿诺·施瓦辛格通过将自己埋在泥土中躲避了外星人的夜视系统。但是,如果他能够使用新开发的热伪装材料,他可能会发现这是一件更容易的事情。这种薄而轻的柔性材料由三层组成,由曼彻斯特大学Coskun Kocabas领导的国际团队开发。
顶层由石墨烯的多个子层组成,并且它用作电极。底层也是一个电极 - 但极性相反 - 由涂有金的耐热尼龙制成。在这两个电极层之间是浸在含有带正电荷和带负电离子的离子液体(液态盐)中的膜。
当小电流施加到材料上时,离子暂时从膜进入并进入石墨烯。在几秒钟内,这大大减少了通过材料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量。大多数夜视摄像机利用热成像系统来检测这种辐射 - 物体或人体发射的红外辐射量与该物体的温度成正比。
在实验室测试中,电子可调材料已成功用于掩盖人体手部的热特征。它也能够自动适应环境的温度,使其与周围环境热融合。研究人员现在希望,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隐藏热成像系统的物体,还可能用于卫星自适应隔热罩等应用。
参与这项研究的还包括来自土耳其比尔肯大学、伊兹密尔理工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关于该项目的一篇论文本周三在《纳米通讯》杂志上发表。
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绝大部分则隐藏在表面之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仍然存在,只是处于“休眠”状态,而要解锁这些数据的价值,就必须通过统计人员的不懈努力并借助新一代的方法和工具,来释放数据隐藏的价值。
大数据来袭势不可挡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数据又开始以几何级增长,这种增长速度已经不是“爆炸”二字可以形容的了。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宇宙》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数据量为0.5ZB,2010年为1.2ZB,人类正式进入ZB时代。更为惊人的是,2020年以前全球数据量仍将保持每年40%以上的高速增长,大约每两年就翻一倍,预计2020年将突破35ZB。
任何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发生质变。哈佛大学里·金教授说:“大数据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业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社会,面临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及可穿戴设备高度发达与融合,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与数据打交道,要么在生产数据,要么在接收数据。
大数据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常规统计调查无法涉及到的、各种复杂多变的行业和领域的统计,因为大数据不但量大,其涵盖面也十分广泛,任何时候、地方、人或单位,只要发生了互动行为就要留下“痕迹”,而如何在各种各样的数据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发现这些数据当中隐藏的更深刻的规律和现象,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获得的大数据,必然能够有效解决现行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不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和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有效利用大数据资源
实现数据共享。
除统计部门外的其他政府部门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和行政记录,由于数据开放程度不足,大量的政府数据处于“休眠”状态,而且政府和公共部门是最大的信息数据生产、收集、使用和发布的单位。但现实情况是,海量的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彼此分割,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城市中不同单位之间的数据流通往往是以纸质文件形式进行的,数据的存储也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和纸质文档的形式进行,而且不同城市之间的数据交流并不是很方便,一般是孤立的,之间没有共享的网络平台,是一座座“数据孤岛”。这就给大数据的实现带来很大阻碍,尤其针对基层统计分析人员来说,给数据的全面搜集带来很大阻力,不得不停留在小数据分析时代。因此,要实现大数据在统计上的应用,必须打破信息之间“壁垒”,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常规统计、尤其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需求。
制定统一的标准。
首先,统计是一门科学,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因此,统计指标的含义、口径、范围、来源渠道、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应该统一,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比性。比如,在大数据背景下,如果能有效获取大型超市、商场、电商历史销售明细,将为CPI调查的小类、基本分类权重分配提供更具说服力的参考依据。但是很多食品以千克为单位,而企业的销售单位往往是袋、瓶或件。如果折算为千克,需要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并且还需要根据企业变化而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数据标准不统一,指标口径杂乱,数据之间就难以整合和衔接,界定哪些信息属于可在统计上应用的大数据,应将大数据的口径、范围调整为常规统计所需的口径和范围,对大数据的海量信息进行甄别、筛选,然后挖掘出统计核算所需要的、且常规统计所难以取得的资料。
其次,大数据和小数据在运用过程中的结合所需要的理论解释和技术手段也都需要创新,这就需要依据模糊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构建和完善智能决策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还要突破技术上的障碍,实现政府数据交流的网络平台架构、网络数据的安全和保密、数据分析和应用体系的软件设计和完善。
同时,传统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在大数据场景下变得越来越难以操作,为防止泄密,有必要制定一个关于大数据开发利用的制度,保障个体信息资料的安全。
培养大数据人才。
与信息技术其他细分领域人才相比,大数据产业对人才的复合型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需要具备综合掌控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更离不开大数据发掘、加工、整理和分析的人才。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指挥的统计大数据建设专业团队,为统计大数据管理人才提供保障。大力培养一批大数据应用、尤其是大数据分析方面的人才,为大数据广泛应用于政府统计奠定基础。
中国大数据应用起步相对较晚,教育和职业培训尚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预计目前大数据人才缺口已经超过100万人。而且随着大数据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各个地方都开始兴建大数据中心,但对于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建机房、上设备、堆数据”的阶段,忽视了大数据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比如,社会信用、食品药品安全等一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更多形成的是结果和状态数据,大量的过程和行为数据并未有效采集,占数据总量95%以上的非结构化数据被束之高阁。这些数据如能够得到合理保存并加以开发利用,将有极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