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项目以新颖光切换网络与系统为应用方向,以单片集成的宽范围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为研究对象,将器件波长切换瞬态特性的物理研究与器件研制紧密结合、共同实施。通过拟建立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器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特别是切换瞬态的谱特性,揭示波长切换的物理机理,并用以辅助和指导实际研发中的器件设计和制备;通过实验手段对研发的器件进行特性测试和分析,探索和印证器件实现快速、可靠波长切换的限制因素;为进一步开发出高性能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奠定先进的理论分析、实验测试和器件制备的基础。具有快速波长切换能力的宽范围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在下一代波分复用光网络中光包交换、光突发交换、动态波长路由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批准号 |
60677024 |
项目名称 |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快速波长切换机理与新结构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F0502 |
项目负责人 |
余永林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7-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经费 |
30(万元) |
如果是光通信的研究,一般用的多的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是1550nm波段的,其次是1310nm,也有其他的如,850nm和980nm等等。 半导体激光器的常用参数可分为:波长、阈值电流Ith 、工作电...
半导体激光器工作原理是激励方式,利用半导体物质(既利用电子)在能带间跃迁发光,用半导体晶体的解理面形成两个平行反射镜面作为反射镜,组成谐振腔,使光振荡、反馈、产生光的辐射放大,输出激光。
半导体激光器又称激光二极管,是用半导体材料作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由于物质结构上的差异,不同种类产生激光的具体过程比较特殊。常用工作物质有砷化镓(GaAs)、硫化镉(CdS)、磷化铟(InP)、硫化锌(...
多芯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设计
应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模拟了一种多芯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模块,将12支808nm单芯片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光束耦合进数值孔径0.22、纤芯直径105μm的光纤中,每支半导体激光器功率10 W,光纤输出端面功率达到116.84W,光纤耦合效率达到97.36%,亮度达到8.88MW/(cm2·sr)。通过ZEMAX和ORIGIN软件分析了光纤对接出现误差以及单芯片半导体激光器安装出现误差时对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得出误差对光纤耦合效率影响的严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垂轴误差、轴向误差、角向误差。
半导体激光器P-I特性测试
实验一 半导体激光器 P-I 特性测试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半导体激光器发光原理和光纤通信中激光光源工作原理 2.了解半导体激光器平均输出光功率与注入驱动电流的关系 3.掌握半导体激光器 P(平均发送光功率) -I(注入电流)曲线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仪器 1. ZY12OFCom13BG 型光纤通信原理实验箱 1 台 2.光功率计 1 台 3. FC/PC-FC/PC 单模光跳线 1 根 4.万用表 1 台 5.连接导线 20 根 三、 实验原理 半导体激光二极管( LD)或简称半导体激光器,它通过受激辐射发光, (处于高 能级 E2的电子在光场的感应下发射一个和感应光子一模一样的光子, 而跃迁到低能级 E1,这个过程称为光的受激辐射,所谓一模一样,是指发射光子和感应光子不仅频率 相同,而且相位、偏振方向和传播方向都相同,它和感应光子是相干的。 )是一种阈 值器件。由于受激辐射与
光交换速度和光交换规模是研究大容量矩阵的两个非常重要因素,也制约了网络发展的进程,本项目主要从交换速度、插入损耗、选择波长的稳定性三个因素出发,分别在波导新结构和数字波长选择耦合新机制中涉及的基本理论模型与设计、实现工艺等方面开展探索探究,围绕少模传输波导新结构设计中的基础理论和数字波长选择性耦合增强两个关键问题,分别开展少模长周期光栅和闪耀布拉格光栅以及长腔微环三种波长选择耦合结构的研究,利用电光聚合物的双重特性,即热光特性调节光学折射率使工作波长设定于单一数字波长,电光特性高速控制与调制光学折射率实现快速开关或调制功能,并借助于商业可获得的材料与多种成熟传统制作工艺(导波圆芯的腐蚀或拉伸工艺、包层sol-gel旋涂工艺)的研究,实现大开关比或深度调制,甚至开发具有可开关的调制器等多功能新型光器件,为未来光突发包的上下路和调制解调一体化带来便利,可以扩大交换矩阵规模,降低网络节点成本。
批准号 |
60877012 |
项目名称 |
数字式波长选择光开关与调制新结构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F0502 |
项目负责人 |
李新碗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9-01-01 至 2011-12-31 |
支持经费 |
35(万元) |
颗粒调谐质量阻尼系统是对颗粒阻尼和调谐质量阻尼有机结合的新型阻尼系统,既能有效拓宽调谐质量阻尼的减振频带、提高减振效率和耐久性,又为颗粒阻尼的结构工程应用提供了实现途径。本课题通过振动台试验、风洞模型试验、数值分析以及参数优化对颗粒调谐质量阻尼系统的减振机理及应用于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其工作机理和物理本质。五层钢框架的对比试验表明在不同地震作用下,颗粒调谐质量阻尼系统均能达到较好的减震效果,其中在上海人工波作用下的减震效果最好(均方根位移与加速度响应减震率分别达到72.17%与70.99%);另外,合理的参数选取更有利于发挥颗粒调谐质量阻尼系统的性能,开展了附加颗粒调谐质量阻尼系统的气弹风洞试验(缩尺比为1:200),试验研究表明颗粒调谐质量阻尼系统对高层建筑风致振动响应有良好的减振控制效果,控制合理的颗粒密度、增加颗粒数量、加剧颗粒之间的碰撞等均可以提高其减振效果;基于多颗粒等效原则建立颗粒调谐质量阻尼器的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整体吻合较好,峰值加速度吻合较好,而均方根加速度也可以将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微分演化算法对颗粒调谐质量阻尼系统进行了全局优化,相比于传统设计,优化设计的减振率提高了约50%;最后,提出合理的实用设计方法,明确相应的核心技术、设计流程、构造、制作、安装和测试要求,并用于指导工程实践。本课题展示了颗粒调谐质量阻尼系统在土木工程应用的巨大前景,为土木结构振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