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0.导 论
0.1问题的提出 5
0.2公共服务空间经济分析的发展演变 6
0.2.1传统的公共服务空间经济分析 7
0.2.2新公共服务空间经济分析 12
0.2.3比较与评述 18
0.3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 21
0.3.1研究对象与基本假设 21
0.3.2建模思路 22
0.3.3技术方法 24
0.3.4结构安排 25
1.公共服务区位分析
1.1公共服务及其区位 26
1.1.1公共服务及其在政府间的配置 26
1.1.2公共服务区位 28
1.2区位规模分析 29
1.2.1模型设定 29
1.2.2行政区成本不为0时 的确定 30
1.2.3公共服务特征对 的影响 31
1.3公共服务对家庭区位选择影响分析 32
1.3.1.家庭区位选择的有效性 32
1.3.2、税收对均衡有效性的影响 34
1.4公共服务对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分析 35
1.4.1模型的基本假定 35
1.4.2消费者行为 36
1.4.3企业(生产者)行为 38
1.4.4企业(要素)的区位选择决定方程 39
小 结 40
2.公共服务空间作用机制分析
2.1公共服务的空间作用机制 41
2.1.1公共服务的空间经济效应 41
2.1.2公共服务与要素空间聚集(扩散) 42
2.1.3要素空间聚集(扩散)力的评价指标 43
2.2公共服务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及其对要素空间集聚(扩散)的影响 44
2.2.1基本模型 44
2.2.2公共服务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49
2.3公共服务价格指数效应及其对要素空间集聚(扩散)的影响 50
2.3.1基本模型 50
2.3.2公共服务的价格指数效应 52
2.4公共服务市场拥挤效应及其对要素空间集聚(扩散)的影响 54
小 结 54
3.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3.1公共服务供给、要素流动与经济聚集 55
3.1.1公共服务供给对区域要素聚集的影响 55
3.1.2公共服务供给影响要素空间流动的途径 56
3.2公共服务供给对要素流动的影响 56
3.2.1本地交易成本为零时公共服务供给影响要素流动的短期均衡分析 56
3.2.2 本地交易成本为零时公共服务供给影响要素流动的长期均衡分析 62
3.2.3本地交易成本不为零时公共服务影响要素流动的短期均衡分析 67
3.2.4 本地交易成本不为零时公共服务影响要素流动的长期均衡分析 71
3.3 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对要素流动的影响分析 74
3.4 要素流动、财政竞争与资源配置效率 77
3.4.1要素流动下财政竞争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分析 78
3.4.2基于财政负担结构的要素流动与财政竞争 79
3.5我国公共服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3.5.1 地区差距、公共服务供给(财政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81
3.5.2 地区差距、省域财政负担与经济增长 83
小 结 84
4.公共服务需求分析
4.1 公共服务的消费与需求 86
4.1.1 公共服务的规模及其消费 86
4.1.2 公共服务需求及其弹性 86
4.2公共服务需求弹性 87
4.2.1公共服务需求弹性的推导 87
4.2.2 对公共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 88
4.2.3 对公共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 89
4.2.4要素空间分布与公共服务需求弹性变动 90
4.3 考虑拥挤效应后的公共服务需求弹性 91
4.3.1 基本模型 91
4.3.2不同变量对公共服务需求弹性的影响 93
4.3.3要素空间分布与公共服务弹性变动趋势。 95
4.4 不同流动要素的公共服务需求弹性 97
4.4.1基本模型 97
4.4.2 劳动力流动无成本条件下劳动力、资本流动的公共服务需求弹性分析 98
4.4.2 劳动力流动有成本条件下劳动力、资本流动的公共服务需求弹性分析 100
4.4.3 比较与分析 101
4.5我国TFP对公共服务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102
4.5.1模型、数据与变量 102
4.5.2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需求弹性分析 103
4.5.3城乡社区事务需求弹性 104
小 结 105
5. 公共服务空间溢出分析
5.1公共服务的空间溢出及其特点 107
5.1.1外部性与空间溢出 107
5.1.2公共服务空间溢出的特点 107
5.2公共服务空间溢出的基本模型 108
5.2.1基本思路 108
5.2.2模型假定 109
5.2.3可变成本的引入与企业收益函数 110
5.3基于短期均衡的公共服务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112
5.3.1公共服务空间溢出对要素空间配置的影响 112
5.3.2替代弹性、公共服务空间溢出与要素流动 115
5.3.3交易成本、公共服务空间溢出与要素流动 116
5.4基于长期均衡的公共服务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117
5.4.1区域公共服务溢出对要素空间配置的影响 117
5.4.2替代弹性、公共服务空间溢出与要素流动 118
5.4.3交易成本、公共服务空间溢出与要素流动 119
5.5我国公共服务空间溢出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120
5.5.1公共服务的空间关联性及溢出效应测度 120
5.5.2公共服务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123
小 结 125
6.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与财政竞争
6.1资本、劳动力流动与公共服务 127
6.1.1 资本、劳动力流动与公共服务模型 127
6.1.2 劳动力流动无成本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与资本、劳动力流动 128
6.1.3 考虑技术变量的资本、劳动力流动与公共服务模型 128
6.1.4 劳动力流动有成本下资本、劳动力流动与公共服务 130
6.2 资本、劳动力流动与财政竞争 131
6.2.1 资本、劳动力与财政竞争基本模型 131
6.2.2 基于财政收入结构的财政竞争模型分析 133
6.3 资本、劳动力流动与税负结构 133
6.3.1资本税与对劳动所得税的要素流动效应 133
6.3.2两种极端情况的讨论 133
6.4 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与财政竞争的进一步讨论 133
6.4.1资本脱离所有者流动情况下的公共服务与财政竞争 133
6.4.2劳动力脱离户籍所在地流动下的公共服务与财政竞争 133
6.5 我国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竞争效应实证分析 133
6.5.1 模型选择 133
6.5.2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133
6.5.3 实证分析及结果 133
小 结 133
7. 展 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1572100433B
本书是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日益不平衡和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抓手”为导向提出的,研究目标是为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处于公共经济学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交集”内,项目研究需要融合公共经济学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因而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项目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公共经济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国发展阶段必然性的体现,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世界经济也具有双重效应,这需要平衡好扩大消费与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关系,...
新常态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
是的,造价咨询的收入通常有增长空间,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和经验、获取证书资格、扩大业务范围等方式,咨询师的收入可以逐渐提高。
内蒙古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 内蒙古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 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 ,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015-000-02 一、背景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作 用,一个国家或着地区发展的命脉取决于该国家或地 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通常为了促使经济稳定持续 健康发展会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在这些措施 当中,财政支出政策被认为是有利政策工具。为了达
“风扇替代空调”与灾难中的经济增长
据《成都晚报》报道,最近一直没有在市场中掀起热浪的风扇“悄悄”在成都电器市场异军突起,风扇的销售量已经增长了20%以上,相比之下,空调市场表现出更多的是冷清和萧条,蓉城空调销售数额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左右!这种此增彼减的落差是非常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据相关专家科学研究发现,既有的空调透风形式不能保证空气的流通,这样的空调环境会加剧非典病菌的传播。人们的消费偏好之所以倾向了电扇,是因为相比之下电扇既有降温功能又具备通风效果。
对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主要有: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等。
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公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因“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长。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他们将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
(1)内在原因
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收入增长的内在原因。
(2)外在原因
公共收入因动荡原因增加后,很难再降低。
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总是同步增加的。
3.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马斯格雷夫用经济发展阶段论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4.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越来越大,政府部门的支出必然快速增长。
5.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公共选择学派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
(一)公共财政
所谓公共财政,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缺陷,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二)公共财政特征
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存在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公共问题,如宏观经济波动、垄断、外部性以及收入公平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是首要的“责任人”。公共财政既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执行公共政策的保障手段。
2.非营利性
公共财政只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追求公益目标,一般不直接从事市场活动和追逐利润。公共财政的收入,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公共财政的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标。
3.法制性
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从而要求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必须以法制为基础、全部政府收支进入预算、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支。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手段之一,财政既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间接调节者。
2.收入分配职能
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公平收入分配。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市场会依据个人财产多少和对生产所做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它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容易造成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政府要通过税收、转移性支出等手段,对市场初次分配结果实施再分配调节,以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3.调控经济职能
公共财政的调控经济职能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进行调节。
4.监督管理职能
在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调控经济各项职能中,都隐含了监督管理职能,以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证政令统一,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更需要强化财政的监督管理职能。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7.0%,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虽说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但应该看到,GDP增长速度不能太低,更不能失速,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增长阶段的平稳过渡,增加财政失速的风险,还会影响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使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难以维持。
财政政策是稳增长的两大政策工具之一,当前迫切需要与货币政策配套联动。鉴于当前财政收入下滑,财政政策的操作要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在适当加大刺激力度的同时,更要着眼长远,通过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稳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一,稳增长首先要适度稳投资。对于稳增长,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政府不应再出台任何鼓励投资的措施,因为一旦政府重启投资计划,就会回到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应该说,这种认识吸取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深刻教训,但因此而全面否定投资作用,否定政府适度引导参与投资,特别是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合理性,则是矫枉过正。对保持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过于倚重或彻底放弃任何一个都不可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方向,通过PPP等模式适度加大引导投资力度,显得必须而紧迫。
第二,建立新型央地财政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共同稳增长的积极性。当前,一些地方缺乏发展经济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财力和自主权有关。以前,地方政府主要依赖“土地财政”、增值税分成以及营业税等,但现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营改增”也减少了地方的税收来源,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出现了激励不相容问题。因此,有必要调整央地事权划分范围,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收入划分办法。
第三,按照有增有减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一方面,税收制度改革要结合“稳增长”做好减法,继续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包括营改增、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等;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税体系建设做好加法,加快推进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税等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第四,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为稳增长提供强大动力。要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和结构,缩减用于行政管理的政府投资与消费支出,加大对以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的财政投入。考虑到社会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要继续完善有利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加强对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弱势人群向上流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