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机械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基础》2007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宁广庆。
《机械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基础》主要介绍机械制造过程中数控加工质量的概念、质量控制,常用测量仪器、精密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数控机床精度检测及精度诊断与可靠性检验。共分5章,每章节附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节后附有思考题和练习题。 《机械制造质量控制技术基础》既可作为高职高专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1章 机械制造质量概述
1.1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
1.1.1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质量管理技术的变革与发展
1.1.3 现代质量管理及其特点
1.2 全面质量管理
1.2.1 全面质量管理基础
1.2.2 质量的形成
1.2.3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1.2.4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与现场质量管理
1.3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3.1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1.3.2 质量控制及方法
1.3.3 质量管理与经济效益
1.3.4 质量改进(PDCA循环)
1.4 ISO 9000认证简介
1.4.1 ISO 9000认证基本概念
1.4.2 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
1.4.3 ISO 9000族标准的使用
1.5 生产现场5S管理基础
1.5.1 概述
1.5.2 推行5S的目的
1.5.3 推行5S的作用
1.5.4 5S与其他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2.1 测量的基本概念
2.1.1 测量、检验与检定
2.1.2 测量基准和尺寸传递
2.1.3 定值的长度和角度基准
2.1.4 基本测量原则
2.2 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
2.2.1 计量器具的分类
2.2.2 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
2.2.3 测量方法
2.3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2.3.1 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2.3.2 测量误差来源
2.3.3 测量误差的性质及分类
2.3.4 精度
2.3.5 测量误差的综合
2.3.6 测量不确定度
2.4 长度尺寸检测
2.4.1 孔、轴直径的检测
2.4.2 计量器具的选择
2.4.3 光滑极限量规
2.5 角度和锥度检测
2.5.1 比较测量法
2.5.2 直接测量法
2.5.3 间接测量法
2.6 形状和位置误差检测
2.6.1 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2.6.2 形状误差及其误差值
2.6.3 最小区域判别准则
2.6.4 其他近似评定方法
2.6.5 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2.6.6 定向误差及其误差值
2.6.7 定位误差及其误差值
2.6.8 跳动
2.6.9 功能量规
2.7 表面粗糙度检测
2.7.1 比较法
2.7.2 光切法
2.7.3 针描法
2.7.4 干涉法
2.7.5 激光反射法
2.7.6 激光全息法
2.7.7 印模法
2.7.8 三维几何表面测量
2.8 螺纹检测
2.8.1 单项测量
2.8.2 综合检验
2.9 圆柱齿轮检测
2.9.1 单项测量
2.9.2 综合测量
2.9.3 齿轮动态整体误差测量
第3章 常用量具及检测方法
3.1 游标卡尺
3.1.1 结构及工作原理
3.1.2 游标卡尺的检测方法
3.2 外径千分尺
3.2.1 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 外径千分尺的检测方法
3.3 勾径百分表
3.3.1 结构及工作原理
3.3.2 内径百分表的检测方法
3.4 正弦规
3.4.1 工作原理
3.4.2 正弦规的检测方法
第4章 精密测量技术
4.1 圆度仪
4.1.1 工作原理
4.1.2 测量方法
4.1.3 常见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方案和注意事项
4.2 干涉显微镜测量粗糙度
4.2.1 工作原理
4.2.2 操作步骤
4.2.3 常见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方案及注意事项
4.3 投影仪
4.3.1 概述
4.3.2 光学原理
4.3.3 台式投影仪
4.4 工具显微镜
4.4.1 概述
4.4.2 万能工具显微镜的测量原理和光学系统
4.4.3 仪器的结构
4.4.4 仪器的操作与使用
4.4.5 测量实例
4.5 三坐标测量
4.5.1 三坐标测量机的选用原则
4.5.2 三坐标测量机的种类和特点
4.5.3 测量原理
4.5.4 操作步骤
第5章 数控机床精度检验
5.1 数控加工质量分析
5.1.1 影响数控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5.1.2 数控机床的主要功能
5.1.3 数控机床精度检验
5.2 数控机床精度诊断与可靠性检验
5.2.1 数控机床精度诊断的必要性
5.2.2 数控机床精度检验方法
5.2.3 数控机床位置精度评定与检验方法
5.3 数控车床精度检验
5.4 数控镗铣床精度检验
5.4.1 连续轮廓控制检测试切件的设计
5.4.2 试切件精度检验项目
5.4.3 检测工艺装备与参数
5.5 加工中心精度检验
5.5.1 数控加工中心机床几何精度检验
5.5.2 数控机床定位精度检验
5.5.3 数控机床工作精度检验
5.5.4 轮廓控制标准综合试件检验
5.5.5 数控加工中心机床安装调试完毕后的试运行
5.5.6 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性能检验
5.5.7 数控功能检验
参考文献
作 者:宁广庆 编出 版 社: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ISBN:9787810779135出版时间:2007-04-01版 次:1页 数:179装 帧: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工程 > 机械工程
质量控制标准可能包括ISO9001等国际或行业标准,具体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检验程序、验收标准等。知识分享:符合质量标准是中标的基本前提,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
这部分通常涉及质量管理体系、检验标准、验收程序等,帮助投标人了解项目质量管理的要求,确保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相关领域知识:严格的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工程质量,减少后期维修成本。
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8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1 1.制造工艺过程: 技术准备,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 等一般称为 制造工艺过程 。 2.机械加工由若干 工序组成。工序又可分为 安装,工位,工步,走刀。 3.按生产专业化程度不同 可将生产分为三种类型: 单件生产,成批(小批,中批,大批)生产,大量生产 。 4.材料去除成型加工包括 传统的切削加工 和特种加工。 5.金属切削加工的方法有 车削,钻削,镗削,铣削,磨削,刨削。 6.工件上三个不断变化的表面 待加工表面 ,过渡表面(切削表面 ), 已加工表面 。(详见 P58) 7.切削用量是以下三者的总称。 (1)切削速度,主运动的速度。 (2)进给量, 在主运动一个循环内刀具与工件之间沿进给方向相对移动的距离。 (3)背吃刀量 工件上待加工表面和已加工表面件的垂直距离。 8.母线 和 导线 统称为形成表面的 发生线。 9.形成发生线的方法 成型法,轨迹法,展成法,相切法。 10.表面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质量控制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设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结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构建,按照课程的类别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贯彻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认定有机结合模式,采用课内教学质量监控,融合见习教学管理和毕业顶岗实习管理。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力度较大,内容宽泛,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要更加精炼、系统,方能给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第3版教材在知识体系方面已经比较合理,从零件成形原理与方法,到工艺装备以及制造过程的设计和质量控制,脉络分明,条理清晰,但是在局部内容的筛选与精炼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对第3版教材进行了修订工作。
该书在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使得全书内容系统性增强,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完整。在内容的编排上追求精练,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对加工方法的认识到完成加工成形的装备,从加工、装配过程的设计到质量的控制,使得该书更加适合教学使用。
该书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
删除了第七章的内容,原因一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快,内容及范围不断扩展,很难以一章的内容体现出有代表性的先进制造技术;二是该部分内容与教材前面的内容关联性和本质联系并不大;三是因为课程学时的限制,多数院校没有时间讲授。
把原来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的次序进行了调换,这样在知识体系的逻辑和层次上更加合理,在装备和工艺制订讲授完后再讲授加工质量的控制,使得前面内容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完整。
将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与设计内容,放在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中作为第四节,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与设计本属于工艺规程制订的范畴,该次修订补充后使得内容更加完整。考虑到在机械精度设计课程中已经学习过原来的第六章第四节工艺尺寸链,故对该内容进行了精简。精简后放在该书第五章第三节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三”中,这样使得该部分内容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主要是用来确定工序尺寸或验算设计尺寸在加工过程中是否得到保证),逻辑上更加科学合理。
对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八、特种加工”进行了标题升级作为第三节,其目的是提升切削方法实现减材成型或制造的地位,除已编写的特种工艺外,适当增加了水切割、磁流变抛光等概念。
对全书的思考与练习题进行了重新编写。
该次修订工作由卢秉恒教授任主编,赵万华教授、洪军教授任副主编。赵万华教授修订了第一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洪军教授修订了第三章,张俊教授对第二章进行了修订,金涛讲师修订了第三章、第四章以及全书的思考与练习题,张会杰博士编写了第五章的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与设计一节。全书由卢秉恒教授统稿。在修订过程中,还得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刘小慧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2018年3月19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策划编辑 |
责任编辑 |
责任校对 |
封面设计 |
责任印制 |
---|---|---|---|---|
刘小慧 |
刘小慧、程足芬、刘丽敏 |
杜雨霏 |
张静 |
张博 |
课程资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4版)》配有慕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名称 |
建设院校 |
授课平台 |
授课教师 |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大学MOOC |
张俊、卢秉恒、赵万华、吕盾、李旸、金涛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制专业相关知识和掌握机械加工一般技术为目标,采用中国国家标准与术语,采用综合化、模块化的形式,将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该教材共分7章,第1、2、3章介绍了生产过程、工程材料、机构及机械传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第4、5、6章介绍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第7章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该书各章后均附有习题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