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集水井降水法一般适用于降水深度较小,且土层为粗粒土层或渗水量小的粘土土层。当基坑(槽)挖到接近地下水位时,沿坑(槽)底四周或中央开挖具有一定坡度的排水沟。沟底比挖土面低0.5m以上,并根据地下水量的大小,每隔20~40m设置集水井,集水并底面低于挖土面1~2m,使水顺排水沟流人集水井中,然后用水泵抽出涌入集水井中的水,即可在基坑(槽)底面继续挖土。当基坑(槽)底接近排水沟底时,再加深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基坑(槽)挖到所需的深度为止。集水井降水法,适用于地下水量不大、土质较好的情况,遇流砂时不宜使用。
基坑或沟槽开挖时,在坑底设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围或中央开挖排水沟,使水在重力作用下流人集水井内,然后用水泵抽出坑外。
四周的排水沟及集水井一般应设置在基础范围以外,地下水流的上游,基坑面积较大时,可在基坑范围内设置盲沟排水。根据地下水量、基坑平面形状及水泵能力,集水井每隔20~40m设置一个。
集水坑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0.6~0.8m,其深度随着挖土的加深而加深,并保持低于挖土面0.7~1.0m。坑壁可用竹、木材料等简易加固。当基坑(槽)挖至设计标高后,集水坑底应低于基坑底面1.0~2.0m,并铺设碎石滤水层(0.3m)或下部砾石(0.1m)上部粗砂(0.1m)的双层滤水层,以免由于抽水时间过长而将泥沙抽出,并防止坑底土被扰动。
要求:
(1)排水沟:沿基坑底四周设置,底宽≮300mm,沟底低于坑底500mm,坡度1%。
(2)集水井:沿基坑底边角设置,间距20~40m,直径0.6~0.8m,井底低于坑底1~2m。长期用,有护壁和碎石压底。
(3)水泵:离心泵、潜水泵、污水泵……
这施工措施费用,一般不能计算费用。
敷设于结构板内即可
015盲沟集水井排水
本工程采用盲沟集水井排方法。 (1) 当土方开挖至设计基底标高时,开挖宽0.4m,深0.3m的排水沟,沿基坑周边和纵横各15m设一道,而后填满碎石,形成排水盲沟系统。 (2) 集水井每30m设一只,至少设四只,每角一只,集水井直径1m,深度1.0m,井壁采用标砖预制, 井底铺0.3m厚的碎石,以免泥砂堵塞水泵。 (3) 排水沟和集水井应保持一定高差。 (4) 施工现场要有完善的排水堵水系统, 防止地表面水流入基坑内。
基坑内集水井排水 (2)
基坑内集水井排水施工工艺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标高、地下水不丰富、涌水量少、地表补水少的地质环境,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坑、基槽开挖、 基础结构施工、 防水施工和回填土期间的排水、降 水施工。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准备 灰砂砖、中沙、 32.5R 水泥、水泥管、挡土板 2.2 主要机具 选用的水泵的数量、功率和型号应满足总排水量应比基坑总涌水量大 1.5~2 倍的要求。 常用的抽水设备有:隔膜式或离心式水泵、泥浆泵、污水泵和潜水泵。 2.3 作业条件 2.3.1 挖土方前,应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反映的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制定排水或降水方案, 并根据方案配置施工机具。 2.3.2 基坑(槽)排出的地下水应经过沉淀处理符合环保要求后方能排入市政下水道或 河沟。 3 施工工艺 3.1 工艺流程 排水沟、集水井测量定位→挖排水沟、集水井、沉淀池→砌筑排水沟、集水井、沉淀池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