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采用MIDAS及ANSYS等大型有限元软件,基于塑性铰理论使用纤维梁单元模拟桥墩的非线性滞回曲线模型,分别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以及新型MREs智能支座,比较了不同地震动激励输入方式下的结构反应及破坏形式。并着重对比分析了近断层地震激励输入下高架连续梁桥的振动响应特点,发现与非近断层地震动输入相比,纵向振型频率与近断层地震的卓越频率接近的高架连续梁桥,其在近断层地震输入下结构响应明显增大,尤其在纵向输入下固定墩内力更大,结构更易发生梁端碰撞和落梁等破坏现象。因此对于桥墩较高或一联跨数较多的连续梁桥,其在近断层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需引起重视。基于实际工程的一座四跨高架连续梁桥,进行大比例尺模型设计及振动台台阵试验,由此观察近断层地震动激励下高架连续梁桥的地震动响应规律,具有一定的试验参考意义。为降低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架连续梁桥的地震反应,分别采用了盆式橡胶支座和板式橡胶支座,并选取了两种地震波作为输入激励,对比分析了两种支座情况下的结构地震响应结果,固定墩根部的内力值均有所减小,弯矩值最大下降29.5%,剪力值最大下降了18.2%,可见桥墩的受力更为合理和平均,从而提高了连续梁桥的抗震能力。最后提出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加强的新型MREs智能支座装置,兼具传统支座和lock-up装置的功能,又具有较高的耗能能力,在同一地震激励输入下,梁端位移降低了50%,固定墩和滑动墩的剪力及弯矩分配更为均衡,从而提高了安全系数和抗震能力。当然同lock-up装置类似,该智能支座的使用也应满足一定的条件,即结构体系改变后,连续梁桥的自振频率仍在地震波反应谱的长周期段,而不是进入到地震波反应谱的直线段。 2100433B
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地震中,近断层地震记录的增多使此类地震动的特性也越来越被科研者所认识;目前高架桥抗震设计主要是基于现行规范中的远场地震动输入,而在几次近断层地震中却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有些高架桥进行了隔震设计也在近断层地震中发生了严重的损伤;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架桥不可避免的会处于断层附近,所以研究近断层地震下的高架桥地震反应规律并对其进行减隔震控制进行研究值得深入。本项目将立足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典型高架桥进行大比例缩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台阵试验和桥梁原型结构的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对空间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高架桥的动力反应特点、破坏形式和破坏机理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型适合提高高架桥在近断层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的减隔震装置。本项目研究成果将为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提高高架桥的抗震性能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对策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为有关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用市政软件算
成都信息价里面有对应的价格
由于受既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限制、通过街区或跨越公交线路等的需要,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小半径曲线和大坡道出现较多,在高架结构上也难免设有小半径。本文以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中半径R=350 m曲线地段的安...
高架桥纵向水平地震反应与控制
探讨了高架桥结构多自由度体系纵向地震反应LQR(LinearQuadraticRegulator)半主动控制算法以及计算模型,并利用Matlab语言编制的程序对其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将隔震技术与利用MR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减小高架桥的地震反应.并且指出MR阻尼器的设置位置以及结构的参数对控制效果有较大影响;当控制器设置于相邻梁体之间时,在地震作用下主梁与桥墩的位移幅值均有较大降低;当控制器设置于梁体和桥墩之间时,主梁的位移幅值有所降低,但控制效果较小.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减隔震桥梁空间动力分析
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分析了减隔震桥梁和非减隔震桥梁的三维地震响应。通过对比减隔震桥梁在不同地震动激励下的动力响应,研究了减隔震桥梁承受近断层地震动的响应特性。通过对比减隔震和非减隔震桥梁纵向地震位移,研究了近断层地震动对铅销橡胶支座的减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地震动激励相比,在近断层长周期脉冲型地震动激励下,减隔震桥梁减震率由54.4%降低为18.3%,隔震支座的减震效果降低了;在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减隔震桥梁梁体纵向位移为179.6mm,非减隔震桥梁为151.6mm,铅销橡胶支座增大了梁体的纵向位移,易造成相邻梁体的碰撞或落梁,因此,近断层地区桥梁不宜采用铅销橡胶支座隔震。
为给我国大量修建在高烈度区靠近断层的大跨度桥梁设计提供抗震建议及对策,本项目针对近断层地震的脉冲特点,重点研究在此类地震作用下中等跨度斜拉桥的动力响应和抗震策略。在项目资助期间,主要进行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近断层脉冲地震特性及其引起的斜拉桥动力响应研究,2)阻尼器在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的使用效果和适用性,3)近断层脉冲引起的桥塔的破坏模式和非线性性能研究,4)桥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和5)斜拉桥在近断层脉冲作用下的抗震策略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取得到了下述研究成果:1)近断层脉冲效应会对斜拉桥的桥塔会产生2~3倍于普通地震(加速度峰值相同)的内力响应与塔梁间的相对位移,而且当脉冲周期0.5T0 2100433B
一般认为洞口段是隧道抗震的薄弱部位,但是5.12汶川地震隧道震害调查发现不少隧道洞身段也发生开裂破坏,甚至倒塌。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隧道穿越地层条件多为断层破碎带。项目以西部高烈度地震区和活动断裂区若干隧道工程为研究对象,从隧道动力学、地震工程学及地质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汶川地震跨断层隧道震害调查资料,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和三维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地震与活动断层耦合作用下隧道-围岩-断层系统的灾变机理与控制对策。包括引入损伤理论和能量原理建立隧道抗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提出隧道采用柔性接头形式穿越活动断层,综合考虑柔性接头的可蠕动性与抗震性耦合技术,实现隧道正常使用阶段的安全性与地震发生时的大变形吸能能力的合理均衡。项目预期将建立隧道安全性评价理论、方法以及灾害控制对策。项目的研究对于深入揭示活动断层区隧道地震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隧道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近断层地震由于其显著的脉冲特性,导致土木工程结构产生灾难性破坏,引起了国际上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而我国对此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修建在高烈度区活性断层附近或横跨地震断层的桥梁的抗震性能,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资料储备,目前已成为桥梁工程实践中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项目拟针对斜拉桥结构,提出斜拉桥在近断层脉冲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其对策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对近断层地震动的认识,研究其作用下斜拉桥的动力响应特点和可能的破坏模式,深入了解斜拉桥的近断层抗震性能,探索有效的抗震措施,为我国修建在高烈度区靠近断层的大跨度桥梁设计提供抗震建议及对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近断层脉冲地震特性及其引起的斜拉桥动力响应研究,2)考虑动力失稳的斜拉桥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研究,3)近断层脉冲引起的桥塔的破坏模式研究,4)桥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和5)斜拉桥在近断层脉冲作用下的抗震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