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柴邦衡,1937年生,浙江诸暨人。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毕业,历任吉林工业大学教授、国家链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机械工业部生产许可证和出口质量许可证专家咨询组首席顾问、质量体系国家注册主任审核员、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理事和第六届吉林省人大常委、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机械工业部拔尖人才、吉林英才奖章等荣誉。
ISO9000丛书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概论
1.1 概述
1.1.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作用
1.1.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
1.1.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评审
1.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原则
1.2.1 符合性
1.2.2 创新性
1.2.3 确定性
1.2.4 相容性
1.2.5 可操作性
1.2.6 系统性
1.2.7 继承性
1.2.8 简化
1.2.9 优化
1.2.10 预防
1.2.11 证实性
1.2.12 可检查性
1.2.13 独立性
1.2.14 区别
1.2.15 闭环
1.2.16 制衡
1.2.17 补偿
1.2.18 持续改进
1.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4 质量体系文件如何适应ISO9001:2000的要求
第二章 质量手册
2.1 概述
2.2 质量手册难点释疑
2.3 编制质量手册时应注意的“常见病”
2.4 质量手册案例
第三章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
3.1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
3.2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的内容
3.3 管理体系程序编制要点和难点
第四章 作业文件
4.1 概述
4.2 作业文件编制导则
4.3 作业文件编制要点及“常见病”
4.4 作业文件案例
第五章 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文件
5.1 概述
5.2 质量计划
5.3 质量记录
5.4 其他质量文件和报告
参考文献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有大量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案例,可供读者借鉴。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从94版过渡到2000版;第二章是质量手册的难点释疑及实用的符合2000版标准的质量手册案例;第三章阐明了质量管理编制要点和难点,并给出程序文件案例;第四章介绍如何编制作业文件及其案例;第五章阐述了质量计划编制要点、工具技术和2000版要求的质量记录特点 。
GB/T19000-2000 idt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是9000族标准的四个核心标准之一,该标准起到奠定理论基础,统一术语的作用。 该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了八项质量管理...
体系文件共有三层,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岗位(作业)指导书,质量手册由质量管理部门来编制,程序文件和岗位(作业)指导书由相关部门来编写。编制体系文件之前需先组织宣贯培训,了解主管机关的要求和质量体系...
ISO9001质量手册,根据文件的分类,编码表示方式为: 企业代号/文件代号+顺序号-发布年份 其中: 企业代号:LL 文件代号: 质量环境手册:QEM;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QP; ...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ISO9001: 2008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4 质量管理体系 4.1 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在工程监理中的管理应用
研究目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的、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监理企业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内涵及其在工程中的管理应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闭环式管理进行深入的阐述。研究结论:通过论述,得出监理企业应该正确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全员深刻理解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八项管理原则\"的内涵,提高贯彻国际标准的自觉性;实施P、D、C、A循环闭环式管理,强化管理过程控制,避免管理流于形式;认真进行管理评审,使企业监理服务质量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得到提升。
(1)、权威地表明认证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与国际标准接轨。
企业导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是一种商业的必须,是赢得市场与效益的途径,是发展战略的选择。
(2)、扎实的理顺强化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水平。
企业导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就会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及相关接口的职责。提高了运作效率。降低了质量成本。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3)、显著的增加了企业的声誉形象和竞争地位。
企业导入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可有效的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在客户中赢得一种非常良好的外部形象,从而也获得了一份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
(4)、主动的获得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通行证”。企业一旦获得了国际互认得ISO认证,就为企业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提供了有利条件。
(5)、有效的防止避免产品(服务)责任制引发的损失。
企业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将控制所需质量要素全部文件化,就会有效的防止避免因产品(服务)责任制不明所发生的损失。ISO9001:2000版是国际品质管理的体系标准
适用于各行各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贸易;服务)2100433B
ISO9000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属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工作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族标准的统称。
ISO9000族标准中有用于指导各国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取外部认证的标准(ISO9001:2000),有用于指导企业自身强化质量管理的标准(ISO9004),有用于统一各国质量术语的标准(ISO8402),也有用于规范质量审核的标准(ISO10011)等等,所有这些标准构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标准系列,对质量管理界带来深远的意义。
适用于外部质量体系认证的标准---ISO9001:2000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属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分技术委员会(ISO/TC176/SC2)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颁布了ISO9001:2000标准,该标准作了技术修订,取代了第二版(ISO9001:1994)。ISO9002:1994和ISO9003:1994的内容已反映在ISO9001:2000中,所以,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已被ISO9001:2000所取代。
质量管理体系
形成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质量手册;
控制文件和记录。
管理承诺要求;
以顾客为中心;
建立质量方针;
建立质量目标并策划实现过程;
确定职责权限并确保有效沟通;
开展管理评审活动,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性。
提供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
基础设施管理;
工作环境管理。
管理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设计和开发;
采购管理;
管理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管理监测装置。
监视和测量--顾客满意、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
控制不合格品;
进行数据分析;
改进---持续改进、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互利的供方关系
ISO9001:ISO9001:2000标准遵循PDCA模式。
ISO9001:2008标准是根据世界上170个国家大约100万个通过 ISO9001认证的组织的8年实践,更清晰、明确地表达 ISO9001:2000的要求,并增强与ISO14001:2004的兼容性。2008 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国际标准计划于2008 年底发布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ISO9001:2008标准发布1年后,所有经认可的认证机构所发放的认证证书均为ISO9001:2008认证证书;为贯彻实施ISO9001:2008标准的需要,帮助企业进行国际标准转换工作特举办此次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班。内审员全称叫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员,通常由既精通ISO9001:2008国际标准又熟悉该企业管理状况的人员担任。按照ISO9001:2008新标准的要求,凡是推行ISO9001:2008新标准的组织每年至少需进行一次内部质量审核,所以,凡是推行ISO9001:2008的组织,通常都需要培养一批内审员。内审员可以由各部门人员兼职担任,因此内审员在一个组织内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改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1.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手册、控制文件和记录。2.管理职责:管理承诺要求、以顾客为中心、建立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目标并策划实现过程、确定职责权限并确保有效沟通、开展管理评审活动、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性。3.资源管理:提供质量管理所需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环境管理。4.产品实现:策划产品实现过程、管理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和开发、采购管理、管理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管理监测装置。 5.测量、分析和改进:监视和测量--顾客满意、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控制不合格品、进行数据分析、改进---持续改进、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建立组织协调一致的宗旨和方向。为此,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 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整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 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