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坚固耐用的设计:完全焊接工艺;300系列不锈钢和Hastelloy®哈氏合金组合制成
精度选项:±0.15 % / ±0.25 % BFSL
电压输出
电流输出
总误差带包括非线性、重复性、迟滞和温度误差。
预设有各种最常用的功能
IP65防护等级,适合严苛环境使用
响应时间小于2ms:精确和高速的测量
符合CE和RoHS标准
* RoHS指令适用范围100 psi至5000 psi [7 bar至350 bar]
电压和电流输出型的传感器均有全温度补偿功能,且针对压力范围0.5 bar至700 bar和5 psi至10K psi进行了校准。
IP传感器提供两种精度产品,客户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IPG1,精度±0.15 % BFSL(最佳拟合直线)
IPG2,精度±0.25 % BFSL(最佳拟合直线)
一般工业过程控制
工厂自动化/工业设备
医疗设备系统
泵/压缩机控制
发电
-风力发电
-推力发电
运输
-建筑设备
-轨道设备测试2100433B
霍尼韦尔IP(工业传感器)系列产品是一套新的通用型压力传感器,能够长期实现可重复、可靠且精确的压力测量。它们采用不锈钢制成,应用了完全焊接工艺,坚固耐用,并且预设了丰富的定制特性和功能,适合众多的严苛应用。所有型号都适合在多种介质下工作,且在恶劣环境下能保持稳定性能。
正测试与测量传感器解决方案供应商霍尼韦尔,发布了IP系列新型工业压力传感器。该系列包括IPG1和IPG2两种型号,可在不同的工业制造环境,如液体、化学品和气体等多种介质中应用,实现可靠和可重复的压力测量,测量精度分别达0.15%和0.25%。该产品的目标客户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工业、医疗、石油及天然气行业,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重型设备液压和气压监测、流程和工厂自动化、构件和材料测试以及过程监测。
一般的压力传感器,压电式的贵些.应变片式的价格便宜.分用多大量程的,大量程的贵,几公斤,几十公斤的价格在百元左右.
可借用法兰阀门安装子目
拉压力传感器的类型很多,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类型:1、S式拉压力传感器;2、Z柱式拉压力传感器;3、L型高精度拉压力传感器;4、U型拉压力传感器;5、ZT柱式拉压力传感器;6、ZX型轴销式拉压力传感器;7...
压力传感器
3、压力传感器 控制系统中典型的压力传感器包括机油压力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燃 油压力传感器、 大气压力传感器, 以及某些情况下 OEM安装的压力传感器。 天然 发动机通常还安装有多个压力传感器。 康明斯发动机上使用的压力传感器有 2 种:一种是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另外一种是 压电晶体式传感器 。2种传感器均为 3线式,2根电源线向传感器提供 5V的工作电压, 1根信号线向E CU提供压力信 号电压。燃油压力传感器接线图和装配图如图4所示。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通过内部的一个电容来感应压力的变化,当压力变化时,压力差使电容的 2个极板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输出一个信号电压。 压电晶体式传感器 通过内部一个压电晶体来感应压力的变化,当压力变化时,作用在压电晶 体上的压差使电晶体输出一个信号电压。 根据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时参考压力的不同,压力传感器又可以分为相对 压力传感器和绝对压力传感器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压力传感器类型
3.1 按转换原理划分压力传感器
3.2 按测压类型划分压力传感器
3.3 按测量范围划分传感器
4 压力传感器型号命名
4.1 压力传感器型号的组成
4.2 压力传感器型号命名示例
5 压力传感器主要参数系列
5.1 准确度等级
5.2 可靠性等级
5.3 连接尺寸
5.4 测量范围
5.5 允许过载
5.6 激励
5.7 满量程输出
5.8 零点输出
5.9 非线性
5.10 迟带
5.11 重复性
5.12 输入阻抗
5.13 输出阻抗
5.14 绝缘电阻
5.15 工作温度范围
5.16 热零点漂移
5.17 热满量程漂移
5.18 短期零点稳定性
5.19 工作寿命2100433B
本标准是对JB/T6172——1992《压力传感器系列型谱》的修订。
本标准与JB/T6172——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删除了JB/T6172——1992的第3章“术语”原术语在GB7665《传感器通用术语》(2004修订版)中均有定义;
——将JB/T6172——1992的4.3表3中“超微压传感器”和“微压传感器”统一归纳为“微压传感器”;
——将JB/T6172——1992的第6章“压力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和第7章“压力传感器参数系列”合并,调整为本标准第5章“压力传感器主要参数系列”;
——将JB/T6172——1992的第7章按传感器量程划分、以表格形式重复列出的“压力传感器参数系列”改为以条标题形式在本标准第5章“压力传感器主要参数系列”中逐条列出,内容也作了相应的修订。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元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