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定义:掺入混凝土外加剂后即可延长混凝土后浇带设置间距,在实际工程有160米超长板块案例。(是一项特别提出技术)
依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P137页 《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规程》P33页 《建筑构造专项图集》09BJZ20 P8页 《地下建筑防水构造》10J301 P67页
扩展阅读:
· 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规程》《建筑构造专项图集》09BJZ20《地下建筑防水构造》
开放分类:
建筑,新品,防水,地下,防水剂2100433B
超过1000M的建筑物必须设置伸缩缝,在适当的位置考虑设置沉降缝。在不适宜设置沉降缝的情况下,设置后浇带。
在地下室大面积混凝土切缝施工过程中通常切缝的标准就是以轴线为标准大概都是在八九米的样子柱子中间与柱子中间对齐切缝前方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地面开裂
路基回填混凝土板块或块石,图纸要求沟塘回填混凝土板块应利用老路混凝土板块
是的,应该扣除砼板块的主材价。
混凝土预制板块筑路技术
通过提出可适用于潮间带、潮上带以上广大区域的一种实用筑路技术,使滩海石油开发工程中连续的后勤运输得到保障。辽东湾北部滩海地区环境条件特殊,水浅、坡缓、潮差大、风浪高、冰情重、潮沟多,各区域表层承载能力很不一致,给传统的利用矿渣、砂石筑路方法增加相当大的难度,投资的不断提高和路体遭冲刷造成的安全问题迫使我们寻求新的筑路方案。以辽河滩海石油勘探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介绍在滩海修筑道路的技术特点,重点论述了利用混凝土预制板和土工布修筑道路的方法,对道路施工中遇到的超软基及深沟段的处理技术也做了分析,说明了该技术具有简易、价廉的特点和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
钢板后浇带在混凝土超长结构中的应用
上海某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为单层工业厂房,钢(网架)结构,全长714m,宽176m,总建筑面积为106848m2。车间内设217.2m长整车装配线和电气检测线地坑3条、229.2m长内饰输送线地坑3条,共6条整体式现浇钢筋混凝土超长结构设备地坑,为防止地坑结构开裂渗漏,在结构施工阶段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细分全球有八个主要板块: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俄罗斯东北部、日本北部和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亚洲东北部、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2100433B
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带,可分为3类。①离散型边界,又称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见于洋中脊或洋隆,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由于地幔对流,地幔物质在此上涌,两侧板块分离拉开。上涌的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见地幔对流说)。②汇聚型边界,又称消亡边界,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海沟或地缝合线。可分为两个亚类:大洋板块在海沟处俯冲潜没于另一板块之下,称为俯冲边界,现代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见俯冲作用);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称为碰撞边界,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带的实例(见大陆碰撞)。③守恒型边界,两个相互剪切滑动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板块边界的研究是板块构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除非洲和北美西部的几个裂谷带之外,现存的所有离散型边界几乎全被海水淹没,使得我们难以观察这些区域的特征。板块沿着洋中脊离散并相背运动,高温的地幔物质从地幔深部上涌充填板块运动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质喷发到地表形成玄武岩,从而板块的后缘出现新生的岩石圈。大洋中脊地形较高,因为组成它的物质温度较高,而密度较低,所以洋脊峰部的热流比洋脊两侧老洋壳的热流高6倍。当古板块破裂并漂移时,新板块也同时形成,例如东非裂谷被认为是沿初期离散型板块边界形成的,以裂谷及火山活动为特点,进一步发展成为红海裂谷,几乎使沙特阿拉伯完全从非洲分离出去。离散型边界以拉张作用为特征,张应力产生断裂,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沿着这些裂隙侵入或喷出。这些岩浆冷却之后成为板块的一部分,地表面积的一半以上是由沿离散型边界的火山作用产生的。
汇聚型边界两侧的板块相向运动,是一个地质作用复杂的地区,它以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为特征,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俯冲型边界和碰撞型边界。俯冲型边界有一侧的板块俯冲到软流圈,并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由于陆壳物质的密度较小,洋壳的密度较大,发生俯冲的板块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通常会形成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的地貌组合,称为沟—弧—盆体系;碰撞型边界两侧通常都是大陆板块,二者不会发生俯冲而进入地幔,最终发生地壳的变形缩短并“焊接”在一起,在板块的结合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
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沿转换断层发育,在边界处既没有物质的增生,也没有物质的消减。转换型边界的地震影响如图1所示,它们分隔了大洋洋脊。断裂两边出现的地质体年龄略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断裂带附近,地壳减薄。转换断层以不同的形式将汇聚板块和离散型板块边界连接起来。在被错断的各段洋脊处,转换断层将两个离散型板块边界连接起来,转换断层也可以将山脊与海沟或海沟与海沟连接起来。但不管转换断层以何种方式连接其它板块边界,转换型边界都与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平行。
荣誉表彰
2011年9月,《超长清水混凝土雨篷施工工法》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定为2009~2010年度国家二级工法。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