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广东络石藤:藤茎,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广东不习 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 用 , 而习用茜草科植物 匍匐九节
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和海南等省区。日本和越南亦有。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主产于江苏徐州、南京、镇江,安徽芜湖,湖北孝感,山东青岛;此外,广东、广西亦产。销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山东、辽宁、北京。
全年可采。割取带叶茎枝,晒于,或截成短段,晒干。
采收和储藏
栽种3~4年后秋末剪取藤茎,截成25~30cm长,扎成小把,晒干。
茎枝圆柱形,常切成长3~5厘米、直径0.3~0.8厘米的短段,老茎直径可达1.5厘米。表面黑褐色,有纵皱纹或棱纹,节上常生出不定根。老茎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浅棕红色,髓小;小枝质脆,断面中空。单叶对生,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5厘米或过之,宽0.8~2厘米,灰绿色至青黑色,全缘,纸质;托叶棕褐色,常脱落。气微,味涩徽甘。以茎条均匀、叶多者为佳。
功 能:涩、微甘,微温。归心、肝、肾经。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四肢酸痛,跌打损伤,疳积。常用量10~15克。
用水洗去泥土,拣净杂质,稍浸泡,润透,切断,晒干。《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络石藤)后,用粗布揩叶上、茎蔓上毛了,用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出,切,日干,任用。
匍匐功九节为多年生匍匐草本,全身无毛;茎多分枝,以不定根附它物上。单叶对生,纸质,椭圆形、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6厘米,顶端急尖或圆,基部圆,边全绦;侧脉每边5~6条;叶柄长3~5毫米;托叶在叶柄内,长约2毫米,下部合生,顶端2裂,早落。
夏季开花。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长2~3厘米;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达2毫米,苞片较小;花萼管部倒圆锥形,长约1毫米,檐部5齿裂;花冠白色,长约7毫米,冠管长约3毫米,喉部被柔毛,檐部5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雄蕊5,着生于冠管喉部,花药伸出。浆果近球形,径3~4毫米,成熟时白色。
是的。络石(拉丁学名: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英文名China Starjasmine,Confederate-Jasmine ,别称:石龙...
听说月经期间不可以进补 是真的吗?上面的那些可以吃吗 还有燕窝和胶原蛋白什么可以吃吗?
会的。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络石属别名:石血 &...
生于路旁、疏林下、乔木上或石上等较潮湿处。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溪边、路旁、林绿或杂木林中,常缠绕于树上或攀援于墙壁、岩石上。
性喜温暖,湿润,半阴。不择土壤,耐一定干旱,但忌水涝。
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繁殖。通常以压条为主,在2~3月把老藤分段埋入土中,深3-4cm,待至翌年被埋压的部分长出新根时,剪断与老藤的联系,另行移栽。
关于大花络石和藤本月季在围墙绿化中的景观价值分析
根据大花络石和藤本月季的植物学特点,分析了两种观赏植物在垂直绿化中的景观价值,应对不同垂直绿化的要求,在植物选择上提出合理建议。通过两种植物对城市主要污染物的吸纳及有益离子释放测定,得出大花络石对PM2.5、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的吸附过滤和降解,并对重金属铅、铬的自净能力比藤本月季要胜一筹的结论。
夹竹桃科络石与桑科薜荔抗炎镇痛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络石藤药材 (夹竹桃科植物络石和桑科植物薜荔 )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小鼠足肿胀法、小鼠热板致痛法和小鼠扭体法对两种络石藤进行了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结果 :按传统水煎剂给药 ,2种络石藤药材对二甲苯所致耳肿胀有一定抑制作用 ,抑制率处于筛选标准 (>30 % )的临界水平 ;对琼脂所致小鼠足肿胀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两种炎症模型的实验结果提示薜荔的抗炎作用优于络石。两种络石藤药材均可提高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 ;对酒石酸锑钾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抑制率均大于筛选标准 (>5 0 % ) ;两种疼痛模型的实验结果提示络石的镇痛作用优于薜荔 ,且两种络石藤药材的镇痛作用强度均优于罗通定 2 0mg/kg。结论 :结果表明两种络石藤药材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作用 ,且各有所长 ,薜荔作为络石藤入药有一定的药效学依据。
苦,辛,性微寒
心,肝,肾经
内服:煎汤,6~15g单味可用至30g;浸酒,30-6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涂。
通络止痛,凉血清热,解毒消肿
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祛风药;止血药
临床
1. 治疗中风 全虫(研末服)、丹参各30g,土鳖、地龙、僵蚕、钩藤、忍冬藤、海风藤、络石藤各15g,鸡血藤60g,蜈蚣3条,乌梢蛇9g,黄芪120g,当归12g,随证加减,水煎服.治疗54例,疗效满意.〖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91;14(3): 24〗
2. 治疗痹症 海风藤、络石藤、钩藤、鸡血藤、威灵仙各100g,透骨草50g,川乌、草乌、细辛各30g,切碎,以75%酒精10000ml 浸泡1个月制成抗风湿渗透液备用.治疗时将渗透液均匀地涂于疼痛关节部位,再加 TDP 照射,经5~10分钟,局部温热,药液烘干,如此再涂1~2次药液,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中西药.对照组单纯用TDP理疗器照射疼痛部位30分钟。
各家论述
1.《纲目》: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变白耐老,即医家鲜知用者,岂以其近贱而忽之耶。服之当浸酒耳。
2.《得配本草》:络石,配射干、山栀,治毒气攻喉。配参、苓、龙骨,治白浊已甚。
3.《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不可忽之也。
4.《本草正义》:络石气味,《本经》谓之苦温,盖以功能通经络活血而言之,故以为温。然《本经》主治,纯是热症,则非温热可知,故《别录》改作微寒,而《御览》引李当之说,且以为大寒也。此物善走经脉,通达肢节,《本经》主风热死肌,《别录》养肾,主腰髋痛,坚筋,利关节,皆即此义。其治痈肿、喉舌肿,口干舌焦,皆苦寒泄降之功用也。《别录》谓其除那气,则以邪热而言。凡《本经》、《别录》邪气二字,所赅最广,其实各有所主,并非泛辞,读者当以意逆之,自能悟到,不可混作一例者。惟大惊入腹四字,则不甚可解,当付阔疑。恭谓疗产后血结大良,盖以瘀露不通而言,苦泄破瘀,且善通络,是以主之。又谓主蝮蛇疮毒心闷,则清热泄降,固解毒之良药。又谓刀斧伤疮,敷之立瘥,则又外治活血之神丹矣。藏器谓主一切风,即《本经》治风热死肌,《别录》利关节之义。今用以舒节活络,宣通痹痛甚验。
5.《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6.《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7.《药性论》:主治喉痹。
8.《唐本草》: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9.《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10.《中国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11.《中国药植图鉴》:预防流产。
12.《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用药禁忌
1、《本草经集注》: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2、《药性论》:恶铁精。杀殷孽毒。
3、《本草经疏》: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藤茎圆柱形,多分枝,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具点状皮孔和不定根;质较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有时中空。叶对生,具短柄,完整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10cm,宽0.8-3.5cm,先端渐尖或钝,有时微凹,叶缘略反卷,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较浅,叶脉羽状,下表面较清晰,稍凸起;革质,折断时可见白色绵毛状丝。气微,味微苦。
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细胞,内含棕色物质。皮层外侧石细胞排列成环,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皮层内侧散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中柱鞘纤维束环列,伴有石细胞。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散有少数分泌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导管直径有的可达130μm,木射线细胞1-3列,木化,内生韧皮部内侧有纤维束和石细胞散在,有的周围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髓部常破裂。本品薄壁组织中有乳管分布。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各1列,下表皮有气孔和非腺毛。栅栏细胞2-3列,穿过主脉。主脉维管束双韧型,浅槽状,韧皮部外侧有纤维群,以下方为多。薄壁组织中有乳汁管。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和簇晶。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水浴回流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3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犀草素,加乙酸乙酯溶解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将上述两种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用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展开,取出晾干后,喷雾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于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荧光,供试品色谱中应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同的位置处显黄色荧光斑点。
分布于我国的山西省, 陕西省, 山东省, 江苏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福建省, 台湾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海南省, 广东省, 广西自治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主产于江苏徐州、南京、镇江,安徽芜湖,湖北孝感,山东青岛;此外,广东、广西亦产。销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山东、辽宁、北京。